tc.edu.tw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Transcript of tc.edu.tw · Web...

有效教學講綱

●有效教學之理念與策略 (種子教師3小時研習,返校1小時授課)

壹、有效教學之理念

一、前言

教學是教育的主要核心,教學活動組成因素為學生、教師及環境,如圖一所示。在學校中, 學生能否獲得適當良好的教育、得到良好的學習、促進良好的生活適應,教師教學是重要的關鍵。

圖一 教學活動的組成因素

資料來源:高博銓(民103)。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

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僅主宰教學的成敗,更是教育品質的重要指標。有時老師很認真在教學,但是學生卻不領情。(如圖二所示)

圖二 教師認真教學,學生卻不領情

資料來源:高博銓(民103)。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

教師教學包括教師有效的教及學生有效的學習,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及任務,就是在於幫助學生做有效的學習。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甚大,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表現,也就更加備受重視。

「假如學習者沒有學好,那是教育者沒有教對。」

If the learner has not learned, the teacher has not taught.

教學雖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影響教育品質的諸多因素中,卻以教師教學的品質最重要。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習相當重要;教師若能一貫地實踐某些有效的教學表現領域、教學行為,則學生的學習成就將可大幅提昇。

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不只限於一種或某種特定的方法,任何的教學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方法,也可以成為無效的方法,這完全是看教師呈現的方法與時機。

二、有效教學之定義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前建立教學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並於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教學的原理原則、教學法、教學策略,運用評量及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並以良好的教材呈現、教學技術、教學時間、師生互動、班級經營、教學回饋,以達到預定教學目標所表現出的教學行為。而學生的在學習後可展現學習成效,並在學術、專業及相關領域能運用學習所得而表現優異的成果,甚至於學生畢業後亦能落實自我改善,進行更深入及更長期的自我學習歷程。如圖三所示。

圖三 有效教學圖示

資料來源:高博銓(民103)。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

三、有效教學之面向

教師有效教學之面向包括下列四項:

(一)教學內容面向

教師設計並組織與學生生活內涵有關的題材,並以生活經驗為中心,且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學習者所喜好的主題或素材,鼓勵學習者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提高學習效果。

(二)教學歷程面向

教師有規劃的時間內,啟發學生自主的表現,強調理性思考,提供學生直接的生活經驗,鼓勵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並尊重學習者的表現,讓學習者有自我超越的結果。

(三)教學情境面向

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經驗為題材,師生互為主體,教師留給學習者更多思考及說明的機會,並讓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得到美好的學習感受與經驗。

(四)教學活動面向

教師依教案的規劃選用適當的教學媒體,操作視聽資訊器材,引起並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習動機,帶動學習興趣,及讓學生有許多參與的機會,以加深學習成效。

以上述四個教學面向來看來,傳統式的教師而言,教師會有以下7個教學作為,包括:

1.教師課程時間分配適當,並有效運用課堂上課時間。

2.教師上課準備充分。

3.教師善用各種教學方法。

4.教師講課清楚易懂。

5.教師教學態度熱忱。

6.教師細心回答學生問題。

7.教師授課內容豐富。

而新式教師則會以學生行為與學習成果為主軸,其表現的教學作為包括:

1.教師授完課程後,能增進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2.教師授完課程後,能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3.教師授完課程後,能幫助讓學生學習表達的技巧。

4.教師授完課程後,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參與討論。

5.教師授完課程後,能增進師生的關係,接近彼此間的距離。

6.教師授完課程後,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7.教師授完課程後,能增進學生知識、運用與實作能力。

四、有效教學之觀念

有效教學之觀念包括下列六項:

(一)增加師生互動

教師重視班級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關係,注重互動的歷程,強調師生互動,給予適當的學習楷模和示範,以增強正向的學習效果。

(二)有計畫建構學習歷程

教師有效教學內容宜、班級文化、班級秩序等,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原理與方法,提供完整的課程、教材知識架構,及各項相關資訊,讓學生有效建構學習意義。

(三)構築情感溝通的情境

教師於教學的師生間雙向互動的歷程中,以眼神、肢體語言的情感接觸,拉近師生距離,促進良好互動,構築情感溝通的情境。

(四)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教師能以專業與經驗,在教學歷程中,針對學生的起點行為,結合其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教學效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發展教學者與學習者技巧

教師以巧思的方法,設計有效教學的教案與活動,並於教學活動中產生新的創意,發展新的教學技巧,同時學生亦同步成長,在整個學習領域上,有自我的發揮空間。

(六)強化師生合作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歷程中不斷地成長,並教學相長以帶動整個教學活動,學生與教師共同合作來完成教學計畫的內容,並能依教案的內容來互相評量,使教學成效得以提升。

從上述的六個觀念來看,教學活動宜重視學生在教學歷程中的互動,方能展現教學成效,研究更顯示講授、讀課本及視聽的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學習保留率並不多,而示範、討論、做中學及教別人的課堂互動中,學生的學習保留率才能得以增加。如圖四所示。

教學方法

學習保留率

1.講授法---Lecture

5%

2.閱讀法---Reading

10%

3.視聽法---Audio-Visual

20%

4.示範法---Demonstration

30%

5.討論法---Discussion Group

50%

6.實做法---Practice by Doing

75%

7.演練法---Teach Others /

Immediate Use of Learning

90%

圖四 有效教學方法的學習保留率

資料來源:高博銓(民103)。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

五、有效教學之教師特質

Glenn指出,對學生有益的優異教師之教學行為,包括下列15點,雖然不是每位老師都能達到這15點的目標,但是這是「目標」,無法達到是很有可能的,惟目標如同標竿,如同聖經腓立比書3章13-14節所述:「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教師若能在教學中自我省思,朝著目標的方向努力,即使無法完成目標,卻能「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要富有熱忱。

(二)了解學生所要滿足之處:佐藤學曾提到,在學校裡,教師拼命創造「我會的」課程內容,而學生則期待「我不會的」課程。如此更顯得了解學生的心是比教許多的知識更為重要。

(三)教導有內容、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

(四)表現積極、主動的教學動力。

(五)展現良好的教學態度。

(六)良好的班級經營管理。

(七)具有邏輯的編序教學。

(八)維持師生良好的關係與溝通。

(九)具備清晰口齒,並能清楚講述課程內容。

(十)能正確發問問題,刺激學生思考與學習。

(十一)善用各種不同教學方法。

(十二)成功營造上課的學習氛圍。

(十三)對學生充滿高度期望。

(十四)順利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

(十五)教學靈活、富有彈性,不受傳統框架的影響(例如:可離開教室,到室外樹蔭下授課)。

六、有效教學歷程之特性

有效教學歷程的特性包括下列六點:

(一)清晰

1.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

教師於上課前能編寫教案,內容包括掌握學生起點行為、安排多樣化教學活動、呈現的先後順序、每一部分的分配時間及清楚的教學流程等。教師並依據學生差異,擬定教學計畫,精熟教材,事前做好教學準備。

2.清楚教導概念及技能。

教師有教學策略,包括有系統呈現訊息、聯結新舊學習經驗、講解清楚明白、善用發問技巧、舉出實例說明、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等。

(二)多樣性

1.引起並維持學生注意力。

2.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媒體。

具備教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及運用多元教學技巧幫助學生學習的專業程度。

3.使用各種不同的發問技巧。

(1)講解重點後,再發問或應用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上課之重點。

(2)問題必須事先設計其比例。

(3)問題集中於上課的重點,先問問題再讓學生回答問題。

(4)給予每一位學生相等的機會。

(5)不鼓勵舉手搶答。

(6)不依照座號的次序或排列的順序發問,請利用姓名籤筒。

(7)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至少三秒,等待時間是十分必要的。

(8)不替學生回答問題。

(9)依學生程度來發問,同時等待學生作答。

(10)答對的學生給予加分及讚美,答錯的不扣分,並鼓勵及再給予機會,成功經驗對學生學習成就有絕對的關係。

(三)關懷

1.重視學生個別的學習困難。

2.建立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

3.給予每個學生公平的待遇。

(四)溝通技巧

1.運用良好的口語溝通技巧。

教師教學時會說明單元目標,層次分明呈現教材,提供學生練習機會,掌握教學內容,彈性調整教材。

2.以清楚的文辭表達教學內容。

3.適當地運用身體語言。

4.用心傾聽學生說話,促進師生互動。

(五)回饋學生

1.提供充份教學內容。

2.導引學生回到教學目標。

3.評量學生表現並提供回饋與指導。

(六)教室管理與紀律

1.妥善佈置教室環境,增進學習效果。

創造積極的學習氣氛、維持良好師生關係、佈置有趣學習環境、建立合適的班級常規及維持行為的紀律。

2.建立教室常規和秩序,激發兒童自治和自律

教師會維持和諧師生關係,掌握教室管理,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

3.有效運用獎懲手段,增強與維持學生良好行為。

教師會適度評鑑學生學習成效,立即回饋,亦給予合理期待,獎勵學習進步。給予每位學生適當、足夠的練習機會、檢討作業並強調重要的觀念、澄清學生的錯誤、指導學生如何改善等。

七、教師進行有效教學之提醒

教師為達到有效教學之理念,在教學歷程宜注意下列八項的提醒:

(一)先具備專業的知識,在教學歷程中,將學科內容知識、課程知識、教學法知識等,轉化成有效的教學知識。

(二)教師除了學科知識之外,必須具有使用各種教學方法的能力,隨勢因應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在建構學生知識時,教師能不斷省思自己的教學內容,以改善自我固有的教學內容,增加生活結合的經驗知識。

(四)教師教學時能運用教學理論及教學法,將專業的學科知識加以轉化,使之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習內容。

(五)在涉及認知與問題解決時,宜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進行教學,也就是藉助具體經驗、真實且可觀察的事物,來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知與解決方法的發現

(六)以開放性問題做為有效教學的核心,以啟發學生思考,並以徵求以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時學生的回答雖然會很無理頭,但卻可獲得多元的教學成效

(七)注意學生學生人格發展,適當的鼓勵與肯定學生各項學習的表現,以激起學生自發性的學習活動,並助學生人格健全之發展。

(八)重視學生內在主動的學習動力,引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分析其反應,並採取有效的學習策略,以達成學習的最大效益。

貳、有效教學之策略

有效教學之策略包括蒐集教學現場資料、熟悉教材及妥善備課、善用教學時間、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營造班級學習氛圍、進行教學回饋與修正教學等七項,分別說明如下:

一、蒐集教學現場資料

蒐集教學現場資料在提供清楚的定義,並以清楚的內容進行教學,同時掌握學生的起點行為,安排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開始即告知學生學習目標。而教學目標則是教師教學計畫的前導指引方針,使教師對教學內容與程序有更清楚地瞭解,唯有明確地將教學目標訂出來,教師才知道該教什麼?並且依此衡量教學成果。

在蒐集教學現場資料方面,可採取以下的作法:

(一)了解學生過去所學的內容,再修正定或課本的單元教學目標。

(二)自我省思學生學習應該達到的成熟程度,以及所應學會哪些概念和原理原則。

(三)了解之前相關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情形、教學資源與班上學生特質,以及導師對該班的評價。

二、熟悉教材及妥善備課

熟悉教材及妥善備課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所採用的重要策略,包括:

(一)尋找觀念清晰、能提供範例的教材及輔具,教材難度以銜接學生起點行為為佳。

(二)規劃有系統的方式來呈現教材內容,統整學生的新舊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選擇合適的份量,並從網路或相關資源取得輔助教材,以利學生學習吸收。

(四)自我模擬教學,將教材有組織、有條理的規劃,以便學生能清楚地明白、確實地了解。

(五)檢視每一個教學內容是否切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所規劃的教學活動,是否能引導學生逐步學習。

三、運用教學時間

教師必須掌握有多少時間,可以做多少事,包括:

(一)準時上下課,並將上課時間做合理、經濟的分配,並能夠充分地使用教學時間。

(二)排除與教學活動無關的干擾(例如找教具或安裝軟體等),使教學活動順暢。

(三)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教學問題,必須要立即而迅速有效的判斷與決定,不會耽誤上課時間來找資料解答問題。

(四)常常檢視上課時間的分配情形,從中檢討改進非必要的時間浪費。

(五)多花額外的時間備課,研究指出教師愈多時間投入教學,學生的學習成就愈高。

四、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達成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教學,教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教學,包括:

(一)運用教學媒體(如影片、圖書、圖解、表、圖表、相片),引起並維持學生注意力。

(二)採用討論的技巧,引導學生作有效的學習。

(三)利用有效問題技巧及回饋方式來教學,例如:在叫學生回答之前,要先呈現問題,讓學生思考一下,再讓學生回答,以引導學生學習。

(四)採用腦力激盪之開放性問題方法,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以活絡教學氣氛,增進學生參與及理解能力。

(五)使用觀察法,藉由眼神、聲音、與肢體語言,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

五、建立師生關係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指標,教師進行教學時,必須努力建立和諧師生關係,包括:

(一)教師正向積極與學生互動,使學生投入學習活動,提昇學生學習成就。

(二)教師以親切、友善、溫馨、接納、關懷的心上課,學生更能感受教師的教學態度,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就。

(三)教師重視學生個別的反應與需求,給予學生公平的待遇,積極關懷學生,增進教學與學習的效果。

(四)教師能注意學生的反應,依學生的表情、動作、態度、言詞等,隨機調整表達方式,改變師生的學習活動。

(五)教師將原來單向式之教師講課,改為學生發表、回應,或進行雙向式之師生回答、多元式之分組研討等,以提高學習氣氛。

六、營造班級學習氛圍

創造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利教室氛圍的維持,包括:

(一)建立清楚、合適的上課常規,維持師生之上課默契,可提升教學成效。

(二)運用上課常規,以平穩進行教學。

(三)快樂自信的上課,視學生為自己孩子或朋友,讓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四)注意學生的行為表現,一旦發現有任何跡象顯示學生有不專心學習的情況,立刻予以指正,以免演變成干擾教學的不當行為。

七、進行教學回饋與修正教學

教師進行教學時,必須隨時進行教學評估回饋的工作,以改善教學,包括:

(一)透過評估技術,獲得改進教學所需的訊息和回饋,幫助學生知道其成功及未成功的實作表現,並調整自己的教學表現。

(二)確定每位學生都有足夠的練習機會,並利用檢討作業,以了解學生是否清楚教材的重要觀念,幫助學生得到成功的練習機會,讓學生產生信心。

(三)利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的機會,針對學生的反應,給予適當回應,並適時糾正錯誤的答案,甚至給予提示或引發更好的答案。

(四)於教學結束後,評鑑學生學習成效,並立即回饋及獎勵學習成效,並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

(五)採用多元的評量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形,幫助學生加深、加廣的學習成長。

●有效教學之教案設計(種子教師3小時研習,返校2小時授課)

一、前言

「學生對學習没有興趣!」這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但是沒有興趣是歸因於「教師的教學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抑或「學生没有學習熱誠?」。身為一位教師是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更有價值,甚至在學習中引起興趣及學習動機,讓學生樂在學習當中。或許讓學生有學習興趣是一個夢想,但是成為一位夢想實踐者,相信是老師最高境界的教學表現。實踐夢想是有其方法,教學前的準備、教學的技術和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則是夢想實現的成敗關鍵。

教師在進行有效教學,必須需思考如何引起學生注意,再告訴學習者目標,並於教學開始時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再呈現刺激材料,同時提供學習輔導及誘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並提供學生學習回饋,最後再利用評鑑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以增強學生記憶與促進其學習遷移。為了達成上述有效教學的程序,完善的教學活動設計對有效教學而言是相當重要,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應先思索整個教學的架構,並開始編寫教案(即使許多老師認為已不需要寫教案即可上完一堂甚至一學期的課,但教案仍是教學重要的計畫,如同建築的藍圖一般),教案一開始須寫下簡略的教學流程與活動主題,並思考這個單元應該教給學生那些知識或技術概念,學生學習之後應該要達到那個層次,以及如何切入學生的生活經驗,讓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二、有效教學之規劃

為了實施有效教學,教師必須有課前的準備、教學計畫、教案設計、主題內容、及行為策略,以下分別作一敘述:

(一)課前準備

1.多讀教學相關領域書籍、多留意與授課有關的時事、並與學生的經驗連結。

2.隨時自修或有系統的自我進修。

3.維持健康、充沛的體力及教學熱忱。

4.建立個人資料庫,並定時蒐集授課科目的新知。

5.針對教學內容,整理補充教材。

6.預備問題,於重要觀念時提出,以了解學生是否了解。

7.準備教案及評量所需之教學資源。

8.設置教學網站,包括FB社團的開設及通訊軟體的應用(Skype, Line….)。

(二)教學計畫

教學計畫應包括目標、主題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資源、特別的備忘錄及指定新的作業等6個項目。

(三)教案設計

教學一開始即需要有計畫,先從教學目標著手:瞭解學生起點行為,決定學生學完這單元,學生能得到什麼?同時編寫行為目標,行為目標必須要有一操作性動詞、要指出完成行為的相關條件、及一個行為表現標準。

在編寫教學目標時,宜考量學生在知識、技能及情意的學習。綜合Bloom, Saylor,Gronlund及Krathwohl的行為目標分類如表1~表3所示。

表1 知識行為目標分類表(根據Bloom, 1956;Saylor, 1970)

表現

行為

記憶

理解

分析

發展

判斷

類別及階層

6.評鑑

綜合

5.綜合

分析

分析

4.分析

應用

應用

應用

3.應用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2.了解

知識

知識

知識

知識

知識

1.知識

內容

記憶所學教材:「單一事實」以及「完整的學說」的記憶。屬於最低等級的智性行為。

把握教材的意義的能力。如,解釋所學之教材,作摘要。理解能力中較低的行為。

將所學之知識應用於新的狀況,包括原理、學說、觀念、原則之運用。為達成此效果,需備知識及了解。

將所學知識分析為各個構成部分,包括各組成份子之認識,以及其間關聯。需要知識、了解及應用能力。

將所學知識綜合成為新的整體,包括獨特的發表能力、規劃實驗。著重新結構、新創作。

判斷價值的能力。居智性行為目標中的最高層。需具前面各項能力。

表2 技能行為(Psychomotor)目標分類表(Gronlund, 1970;Saylor, 1970)

行為

表現

觀察

準備

模仿

表現

熟練

創造

類別及階層

6.創作

熟習

5.熟習

操作

操作

4.操作

模仿

模仿

模仿

3.模仿

接觸

接觸

接觸

接觸

2.接觸

領悟

領悟

領悟

領悟

領悟

1.領悟

內容

通過感覺器觀察,獲技術上的領悟。

對於學習標的的情趣上、物理上及心理上的接觸。

模仿技術,「嘗試錯誤」。

正確操作儀器,表現正確的步驟及過程。

熟習操作,熟練技術。

超越前面一切技能,表現其技術性的創作性。

表2情意行為目標分類表(根據Krathwohl,1964;Saylor,1970)

行為

表現

接受

反應

欣賞

評價

運用

類別及階層

5.定型

組織價值

4.組織價值

批判

批判

3.批判

反應

反應

反應

2.反應

接受

接受

接受

接受

1.接受

內容

表示願意參加學習活動。本部門中最起碼的學習行為。

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積極自動反應。表示較高的興趣。

對於所接觸之標的、現象或行為作價值判斷,或接受價值。對於所做的事負責。

將不同的價值判斷組織,或將其中矛盾指出。如規劃活動以滿足其社會服務的熱誠。

具備其價值判斷,建立人生觀、社會觀、個性。情趣之調整行為之表現。

(四)主題內容

教師可考量以下三種的模式規劃教學的主題內容:

1.目標模式(以教學目標為主)

目標模式是以行為方式敘述目標,並選擇學習經驗,再組織並統整學習經驗和內容,及評鑑教學效果。

2.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以教學歷程為主,再由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來完成學習。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是以教學情境為教學內容設計主要因素,於分析教學的內外情境(包括1.目前社會狀況、現行教育政策及制度 、 學科及教材;2.任教學校氣氛設備、受教者背景、 現行課程優缺點、教師自我了解),再設定師生共同的目標後,進行解釋與實施,最後是檢查、評估、回饋及重建。

(五)行為策略

1.教學方法:可使用9種教學方法,分別是講述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練習教學法、小老師制度、協同教學法、個案教學法、創造思考法教學、角色扮演教學法及發表教學法。

2.教具。

3.媒體。

4.評量。

三、有效教學教案的編寫

有效教學教案應包括準備活動、發展活動、及綜合活動三部份,以下分別作一概述:

(一)行為策略準備活動

1.引起動機:誘導學生產生喜愛的態度及心理定向

2.喚起舊經驗

3.說明教學目標

(二)發展活動

1.講述、討論、練習、角色扮演。

2.實驗、實作。

3.問答、活動。

(三)綜合活動

總整理、小考、及交代作業。

四、有效教學教案範例

有效教學教案包括下列各項

(一)單元主題名稱

(二)教學設計及策略運用

(三)教學架構圖

(四)教學活動要點一覽表

(五)主要教學活動

(六)學習成就評量

(七)教材與教學資源

為了讓教師了解各學科教案的編寫,附件1至附件3分別舉例國文、數學及職業類科目的教案編寫範例。

五、請利用30分鐘的時間,相同學科的四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編寫一份15分鐘的教案。

六、教案分享

附件1 國文科教案範例(陳甦彰教授提供)

壹、單元主題名稱: 讓我們讀河去 

貳、教學設計及策略運用

一、本單元主要的目標及構想

有位哲學家說:「人有兩本大書不可不讀,一本叫自己,一本叫自然。」盧梭也說:「大自然是個偉大的老師,教人書本內沒有教的東西。」閱讀指導是國文教學的重要範疇,若能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設計親近自然的課程,讓受教者閱讀山水也省思人文,是否能藉此撩揚受教者的閱讀意願,進而提升其閱讀效能?此乃本教學單元設計的緣起。本單元的目標及構想如下:

1、透過淡水河上下游的探查及相關資料的涉獵,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文學作品,感受自然書寫的精神和樣貌。

2、從大稻埕碼頭周邊地區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實地觀察,鼓勵學生觀察河流與城市街道的關係,引領學生感受街道書寫的樣貌。

3、藉由多元呈現的的作業設計,開發學生多元智慧的創意空間。

二、選擇教學策略的想法

  本單元教學設計以體驗學習為主軸,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周遭的環境,從親近河流的體驗學習中探求自然與人文的歷史沿革,並以文字創作留下反思的軌跡。

三、教學策略與學習活動結合

  講述教學、討論教學、問題引導、體驗學習、合作學習。

參、教學架構圖

 一、學習年級:高一

 二、教材來源:自編教材

 三、教學時數:十二小時

 四、教學主題架構圖

(讓我們讀河去活動一:自然與書寫──探看淡水河上游的風景活動二:街道與書寫──探看淡水河下游的風景 反思與創作 自然觀察 人文體驗活動四:個人創作發表會活動三:讀書會討論與分享)

肆、教學活動要點一覽表

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資源或教材

自然觀察

帶領學生進行淡水河上游的實地觀察,鼓勵學生比較文字之中與親履之際的河流風貌。

透過河流相關資料的閱讀,引領學生感受報導文章或自然書寫的樣貌。

(一)整治淡水河的相關文章及報導

(二)自然書寫的相關文本

人文體驗

帶領學生進行大稻埕碼頭周邊地區的實地觀察,鼓勵學生觀察河流與城市街道的關係。

透過文學作品及人物傳記的閱讀,引領學生感受地方文化的精神和樣貌。

(一)淡水河下游大稻埕的歷史沿革

(二)街道書寫的相關文本

反思與創作

透過班級讀書會及班級刊物的成立,鼓勵學生進行深度對話及文字創作。

引導學生從閱讀及分享中自我覺察,並以創作及發表的多元形式記錄反思。

(一)讀書會帶領人培訓的相關書籍

(二)心智圖於寫作的應用

伍、主要教學活動

活動名稱

讓我們讀河去

教學時間

12小時

先備知識

學生已具備閱讀白話散文、新詩的能力,對古典詩歌有一定程度的鑑賞能力,能上網搜尋相關資訊。

能力指標

一、能分析與評論各類影音資料的內容。

二、能善用口語表達技巧。

三、能針對不同場合適當的說明意見,分享經驗。

四、能廣泛利用文化知識,輔助閱讀。

五、能鑑賞與評論各類作品。

六、能善用寫作技巧,流暢的表情達意。

教學目標

一、透過淡水河上下游的探查及相關文學作品的閱讀,鼓勵學生觀察河流與城市街道的關係,從中感受各種書寫的精神和樣貌。

二、藉由多元呈現的的作業設計,開發學生多元智慧的創意空間。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時間

教學評量

壹、準備活動

一、課前準備

  整理學生之前的課堂範文學習經驗,從中擇取相關自然書寫及街道書寫的篇章,設計問題,以作為課堂提問之用。

二、引起動機

  觀賞記錄短片《消失的星光》(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八八風災週年短片》系列),請同學自由發表觀後感想。

貳、發展活動

活動一:自然與書寫──探看淡水河上游的風景

(1) 領略報導文章的魅力

1. 閱讀河川相關報導

(1) 選讀莊素玉〈看河,十年後〉,了解高屏溪從垂死到重生的轉變。

(2) 高屏溪承載著人與河的故事,本文歷歷記載,鼓勵學生口頭發表讀後心得。

2. 熟悉報導文章的撰寫原則

(1)標題作法部份

(2)內文撰寫部份

(2) 蒐集自然生態相關資訊,練習自然書寫或撰寫報導文章

1. 向學生介紹淡水河相關網站及相關書目

2. 鼓勵學生以淡水河為主題,尋找並閱讀相關文學作品或藝術創作。

(三)實地探察淡水河上游

1、金瓜寮溪實察之前的活動說明

(1)實察前請同學利用學習手冊及地圖,預先瀏覽金瓜寮溪的位置、實察路線、實察點及學習單的內容。

(2)實察活動中,請同學善加利用觀察、記錄或討論等方法,俾便作答學習單的問題。

(3)實察後,於一週內繳交學習單及相片日誌。

2、實察區資料瀏覽

(1)地形與地質

(2)氣候與生態環境

3、實察活動行程安排

活動二:街道與書寫──探看淡水河下游的風景

(一)捕捉大稻埕的過往光影

1.透過單槍投影機,介紹大稻埕地理位置與市街發展

2.大稻埕及鄰近區域的街道書寫

(1)齊培宇〈一條街一座城市的縮影〉

(2)吳心欣〈灰色光影──蘭州街〉

3.分析今昔對比的書寫手法

(1)古典詩

(2)現代詩

(二)來去大稻埕街道

1. 實察之前的活動說明

(1)實察前請同學利用學習手冊及地圖,預先瀏覽大稻埕的位置、實察路線、實察點及學習單的內容。

(2)實察活動中,請同學善加利用觀察、記錄或討論等方法,俾便作答學習單的問題。無法現場作答的題目,則待實察結束後上網找資料填答。

(3)實察後,於一週內繳交學習單及相片日誌。

2. 實察區及實察路線(碼頭區、貴德街區、迪化街區)

(1)第一站:大稻埕碼頭

◎觀察重點:大稻埕發展史、方位、交通

(2)第二站:貴德街

◎觀察重點:台灣茶業史、名人故居、老屋及街區的發展

(3)第三站:迪化街

◎觀察重點:產業的分布、建築物的特色、都市更新

活動三:讀書會討論與分享(略)

參、綜合活動:個人創作發表會(略)

影片欣賞:

· 公共電視記錄短片《消失的星光》(片長18分22秒)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MEZTC4fIws

文章選讀:

※莊素玉,〈看河,十年後〉,《天下雜誌》第353期

投影片

介紹相關網站

投影片

學習手冊

地圖

實察活動行程表

學習單

投影片

文章選讀:

※齊培宇〈一條街一座城市的縮影〉,《文學台北街道書寫》頁201-207。

※吳心欣〈灰色光影──蘭州街〉,《文學台北街道書寫》頁130-137。

學習手冊

地圖

實察活動行程表

學習單

20分

15分

20分

5分

3小時

10分

15分

25分

3小時

2小時

2小時

課堂觀察

口頭提問

課堂觀察

口頭提問

小組討論

小組觀察

學習單

相片日誌

課堂觀察

口頭提問

腦力激盪

小組觀察

學習單

相片日誌

自我評量

同儕回饋

作品呈現

陸、學習成就評量

一、欣賞文學作品並學習寫作技法:藉同學的創作及自我評量,觀察同學能否具體運用「今昔對比」、「以小觀大」等書寫技巧。

二、建構閱讀及多元思考的學習環境:透過讀書會及寫作觀摩的進行,觀察同學如何於合作學習中提升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掌握田野調查的精神:經由實察經驗及學習單的設計,觀察同學於田野調查中如何掌握發現及記錄的方法。

柒、教材與教學資源

1、莊素玉,〈看河,十年後〉,《天下雜誌》第353期,2006.08.16

2、齊培宇,〈一條街一座城市的縮影〉,《文學台北街道書寫》,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

3、吳心欣〈灰色光影──蘭州街〉,《文學台北街道書寫》,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

4、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9

5、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1991

6、莊永明,《台北市文化人物略傳》,台北:文獻委員會,1997

7、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

8、邱天助,《讀書會備忘錄》,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1998

9、相關網站: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八八風災週年短片》系列《消失的星光》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EMEZTC4fIws

▲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

網址:http://ci6.lib.ntu.edu.tw/tamsui/index.html

▲北一女中地理科張佩玉老師與地理科教學研究會所編撰之大稻程活動課程

網址:http://elearning.geo.ntnu.edu.tw/yongchun/website

▲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

網址: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

附件2 數學科教案範例(陳甦彰教授提供)

壹、單元主題名稱:畢達哥拉斯定理(商高定理) 餘弦定理

貳、教學設計及策略運用

1. 本單元主要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畢氏定理及其應用,我們利用GeoGebra的動態演示及實驗的方便性,讓學生能在操作中學習及了解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係『畢氏定理』及『餘弦定理』

2. 教學策略是由實例的問題中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的需要性及問題的存在性,進而引導去探討及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係『畢氏定理』

3. 發現『畢氏定理』後,並應用『畢氏定理』,進而推廣『餘弦定理』

參、教學架構圖

1、 學習年級:高中 年級

2、 教材來源:課本

3、 教學時數:100分鐘

4、 教學主題架構圖:發現問題探討規則及結果實例應用推廣性質

肆、教學活動要點一覽表

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資源或教材

活動(一):

(1).發現問題

(2).發現問題

(3).探討規則及結果

了解並知道直角三角形三邊長的關係:畢氏定理

利用區塊的移動,觀察出直角三角形三邊長的關係

GeoGebra檔案1

GeoGebra檔案2

GeoGebra檔案3

活動(二):

(1).座標平面上兩點的距離

(2).畢氏定理的應用

(3).畢氏定理的應用

(4).畢氏定理的應用

(5).畢氏定理的應用

熟悉『畢氏定理』的應用

由問題中學習如何找出直角三角形並利用『畢氏定理』

GeoGebra檔案4

GeoGebra檔案5

GeoGebra檔案6

GeoGebra檔案7

GeoGebra檔案8

活動(三):

(1).餘弦定理

了解非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餘弦定理』

由『畢氏定理』推廣到『餘弦定理』

GeoGebra檔案9

伍、主要教學活動

活動名稱

畢氏定理及其應用、餘弦定理

教學時間

100分(50分2)

先備知識

面積公式、乘法公式、三角函數的意義及cos(180o)= cos

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畢氏定理的意義及其相關應用,並能推導『餘弦定理』及應用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時間

教學評量

壹、準備活動

一、課前準備

1. GeoGebra製作所需之教學輔助課件(GeoGebra原始檔案或輸出成網頁形式方便課堂上隨時操作觀看)

2. 學習單(學生上課的紀錄及課後學習的資料)

3. 電腦及上課教室相關設備正常運作的確認

二、引起動機

相關圖片的展示,並從中提出問題

貳、發展活動

活動(一):(第一節)

(1).發現問題:

學習單【發現問題】:例題1

(2).發現問題:

學習單【發現問題】:例題2

(3).探討規則及結果:

學習單【探討規則及結果】:例題

(沒有文字的證明,應用區塊在移動過程中面積的不變性,了解直角三角形三邊長的關係:c2=a2+b2)

(4).座標平面上兩點的距離:

學習單【應用例題】:例題1

(5).畢氏定理的應用:

學習單【應用例題】:例題2

(6).畢氏定理的應用:

學習單【應用例題】:例題3

活動(二):(第二節)

(1).畢氏定理的應用:

學習單【應用例題】:例題4

(2).畢氏定理的應用:

學習單【應用例題】:例題5

(3).畢氏定理的推廣性質:『餘弦定理』

學習單【推廣性質】:例題1

(4).餘弦定理的應用:

參、綜合活動

(1).結論的整理與歸納(直角三角形三邊長關係)

(2).類題的演練及評量

GeoGebra軟體及製作完成之相關檔案

(配合GeoGebra檔案:發現問題-01)

(配合GeoGebra檔案:發現問題-02)

(配合GeoGebra檔案:畢氏定理-01~4)

附件:實作

(可以分組討論有甚麼其他組合方式,並能求出斜線區域之面積)

(配合GeoGebra檔案:應用例題-01)

(配合GeoGebra檔案:應用例題-02)

(配合GeoGebra檔案:應用例題-03)

(配合GeoGebra檔案:應用例題-04)

(配合GeoGebra檔案:應用例題-05)

(配合GeoGebra檔案:推廣性質-01)

5

5

15

10

10

10

10

15

25

利用『操作方式』讓學生找出自己的組合配置方式,並能求出該配置方式下斜線部分面積

利用『類似題型方式』作口頭或紙筆的測驗評量,看看學生是否了解

利用『類似題型方式』作口頭或紙筆的測驗評量,看看學生是否了解

利用『證明題』作紙筆的測驗評量,看看學生是否能推導出『餘弦定理』,並用實例測驗實際的應用

陸、學習成就評量

預期本單元學生可學習到『畢氏定理』,並從問題中能建立出直角三角形並應用,進而推導出『餘弦定理』,並以此相關問題為內容來評量。

柒、教材與教學資源

課本,GeoGebra軟體,網路搜尋Google

附件3 職業類科目教案範例(陳甦彰教授提供)

壹、單元主題名稱:「微電腦單晶片」專題製作

貳、教學設計及策略運用

1.本單元主要的目標及構想

一、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研究及創造之能力。

二、訓練學生資料搜集及整理之能力。

三、培養學生群體合作之精神,發揮群體合作之功效。

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之能力。

五、使學生能驗證及應用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能。

六、提升學生實務設計、製作之能力。

七、訓練學生研究報告撰寫及口頭簡報之能力。

2.選擇教學策略的想法

1、 專題製作為高職校定必修課程顧名思義為2人或2人以上所組成團體共同進行的課程內容,因此一定會運用到「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2、 專題製作會面臨選擇專題題目的過程,如何學習選定題目,評估可執行程度,進而完成題目的確認,所以,選用「問題引導」加以釐清目前團隊能力上,能夠完成的專題深度,以確實訂定可實作完成的專題題目,並且解決專題製作過程所遇到的困難及瓶頸,找出有效且實際的解決方法。

3、 專題製作屬於團隊合作課程,所以許多內容安排、決定或執行都必須依賴團體成員的討論以達成共識,因此,本課程教學策略一定必須使用「討論教學法」才能準時完成每個階段的工作。

4、 專題製作等於專題研究,同時也是高職技術能力整合的指標,因此如何統整三年學習的專業技能化為整體性觀念,將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選用專題研究教學策略的最佳方法。

5、 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以「體驗教育」教學策略為主軸,讓學生成員能夠將整個專題製作流程與細節完整的經歷,透過教師的帶領直接體驗而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接著能夠真正面對未來真正專題製作的挑戰。

3.教學策略與學習活動結合

1、 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將專題成員依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包含程式設計、電路製作、報告撰寫、口頭簡報等專長作有效能力的分組,並建構自己於專題成員中的角色,達成合作分工、團隊製作的精神,以達成專題製作。

2、 使用問題引導教學策略將專題製作每個階段的問題及困難,藉由教學課程的團體報告,讓所有各組專題成員提供對發生問題及困難的解決策略,以達成利用問題的引導進而激盪出解決的方法與能力。

3、 使用討論教學法導引各組專題製作學生進行專題題目、內容及製作研究方向的學習,協助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共識,並將成果依循教學進度與內容一一呈現,以達成每階段的教學成效。

4、 使用專題研究教學策略將整個專題製作做有效且短期的教學統整,以建構學生專題製作的觀念,進而真正完成各組所精熟專業領域所要製作的專題成品。

5、 使用體驗教育教學策略主要使每位學生能夠由整體的教學架構建立自己製作專題的模組,使一個專案架構能夠內化到自己的學習與記憶中,學習團隊製作、學習及整合的技術,完成專案工作為目標,為自己技術層面上融入整合的效果,達成體驗教育在專題製作的最終成效。

參、教學架構圖

5、 學習年級:高職電機電子群三年級專業共同校定必修課程

6、 教材來源:89S51/52 單晶片與專題製作最佳範本

7、 教學時數:15小時

8、 教學主題架構圖

肆、教學活動要點一覽表

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資源或教材

活動一:

分組及訂定專題題目

(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策略)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研究及創造之能力

1. 依學生專業專長進行分組

2. 專題題目選定的導引

網站

書籍

論文

期刊

活動二:

資料蒐集及整理

(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策略)

訓練學生資料搜集及整理之能力

教導學生資料蒐集與整理的技術

網站

書籍

論文

期刊

活動三:

專題製作及分組指導

(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策略)

1. 培養學生群體合作之精神,發揮群體合作之功效

2.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之能力

1. 教導學生團隊合作的技巧

2. 教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籍

活動四:

撰寫書面報告

(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策略)

訓練學生研究報告撰寫

1. 教導專題報告的格式

2. 教導撰寫專題報告的技術

網站

書籍

論文

期刊

活動五:

分組報告及成果驗收

(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策略)

1. 使學生能驗證及應用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能

2. 提升學生實務設計、製作之能力

3. 訓練學生口頭簡報之能力

1. 教導學生展示專題成品

2. 教導學生簡報的口語與技巧

網站

書籍

伍、主要教學活動

活動名稱

微電腦單晶片專題製作

教學時間

12小時

先備知識

學生具備單晶片8051程式設計、編譯及燒錄技術,並且能夠獨立完成單晶片8051電路設計與製作能力,以達成單晶片控制電路的專業技術

能力指標

一般能力指標

1. 學生能依資訊、電子工作法進行實作。

2. 學生能依規定領用、歸還器材。

3. 學生能正確保養設備及個人手工具。

專業能力指標

1. 學生能正確製作類比電路。

2. 學生能正確製作數位電路。

3. 學生能設計及製作創意實用電路。

4. 學生能正確運用資訊學習技術實作整合型應用電路。

教學目標

一、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研究及創造之能力。

二、訓練學生資料搜集及整理之能力。

三、培養學生群體合作之精神,發揮群體合作之功效。

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之能力。

五、使學生能驗證及應用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能。

六、提升學生實務設計、製作之能力。

七、訓練學生研究報告撰寫及口頭簡報之能力。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時間

教學評量

壹、準備活動

一、課前準備

對於專題製作過程、專題範例展示、資料蒐集、專題報告格式說明及口頭簡報格式說明等,可製作成影片、網站、投影片或簡報

二、引起動機

1. 撥放推骨牌影片,已告知團隊合作的精神與重要性,並呈現專業技術能力的設計技巧,以建構專題製作的概念,引起學生製作專題的動機

2. 進行小組討論,由各小組推代表發表影片所帶來的背後意義與涵義

貳、發展活動

活動一:分組及訂定專題題目

1. 依學生三年學習的專業能力進行專題成員分組

2. 提供微電腦單晶片專題製作目前的現況與方向,以建立學生對單晶片專題製作的瞭解,建構題目選定的能力

3. 各組進行專題題目的討論,並訂出專題題目

4. 各組進行專題題目報告,並由教師與各組成員給予回饋,達成最後專題題目的修訂

活動二:資料蒐集及整理

1. 提供專題資料蒐集的方法與資訊

2. 教導學生具備資料整理成有用資訊的方法與能力

3. 實際演練資料蒐集與整理

4. 進行小組討論作資料蒐集及整理的任務分配,以完成撰寫專題計畫書

活動三:專題製作及分組指導

1. 教導專題實際實作的步驟與技巧

2. 進行各組實際實作問題的討論

3. 報告各組實際實作所發生的困難與問題,由教師與各組成員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或因應之道

活動四:撰寫書面報告

1. 教導專題書面報告格式及撰寫方法

2. 學生進行專題報告撰寫的實際演練

3. 各組進行討論書面報告的演練成果

4. 報告各組實際書面報告演練的問題,由教師與各組成員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或因應之道

活動五:專題成品分組報告及成果驗收

1. 教導學生專題報告的準備與技巧

2. 教導學生專題簡報的版面配置與製作技巧

3. 學生進行專題報告與簡報製作的實際演練

4. 各組進行討論專題報告與簡報製作的演練成果

5. 報告各組實際專題報告與簡報製作所發生的問題,由教師與各組成員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或因應之道

參、綜合活動

辦理公開專題成品作品展,由學生實務操作及說明各組所完成的專題製作成果,以驗證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能

簡報

影片

網站

影片

簡報

網站

簡報

書籍

網站

期刊

論文

專利檢索

簡報

書籍

網站

期刊

論文

簡報

期刊

論文

簡報

專題成品

海報

海報架

專題報告書

6小時

15

分鐘

15

分鐘

20

分鐘

25

分鐘

25

分鐘

2小時

2小時

2小時

1小時

1小時

2小時

專題題目

專題計畫書

專題進度

實際歷程

專題報告書

簡報

口語報告

專題成品

陸、學習成就評量

預期本單元學生可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以此為內容來評量,或設計學習單、評量表等

專題製作實務課程學習評量以合作學習、團隊製作為精神,著重於整個專題製作過程的完整性:由開始的分組及訂定專題題目、資料蒐集及整理、專題製作及分組指導、撰寫書面報告及口頭簡報、分組報告及成果驗收,全部都是教學評量的重點核心,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成就評量分為歷程記錄佔20%、原創性佔10%、製作技術佔15%、實用性佔15%、專題成員合作分工佔10%、專題成品及報告書完整性佔20%、小組簡報佔10%。

單元學習成就評量表

組長: 組員:

項目

檢核內容

覆核意見

完成紀錄

第1次歷程記錄

專題計畫書

第2次歷程記錄

專題進度

第3次歷程記錄

實作歷程

第4次歷程記錄

成品歷程

第5次歷程記錄

成品的展示

原創性

專題製作內容

製作技術

專業理論與技術

實用性

專題實用價值

專題成員合作分工

小組合作分工的貢獻

專題成品及報告書

完整性

小組簡報

簡報、表達及呈現方式

綜合表現

柒、教材與教學資源

本單元閱讀的文本教材、相關學習網站、教學資源網、參考書目等

1. 黃慶璋 石博元(2011)。89S51/52 單晶片與專題製作最佳範本 - 使用Keil C 附範例程式檔案及Keil C軟體。台北:台科大。

2. 傅榮鈞 林偉政 WonDerSun(2009)。專題製作 - 8051單晶片篇(組合語言版)。台北:台科大。

3. 葉文聰 WonDerSun(2008)。專題製作 - 程式設計應用電子篇。台北:台科大。

4.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推動工作圈,http://vtedu.ntust.edu.tw/front/bin/ptlist,89.phtml。

5. 教育部電機電子群科中心學校專題製作網,http://210.70.70.242/project/HTML/race.html。

6. Topic專題網「專題網--照表操課」,http://topic.tiked.com.tw/showcontent.asp?pf=tutorial。

7. 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http://twpat.tipo.gov.tw/tipotwoc/tipotwkm。

42

教學演示之教案設計

壹、單元主題名稱:   

貳、教學設計及策略運用

一、本單元主要的目標及構想

二、選擇教學策略的想法

 

三、教學策略與學習活動結合

  

參、教學架構圖

 一、學習年級:

 二、教材來源:

 三、教學時數:

 四、教學主題架構圖

肆、教學活動要點一覽表

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資源或教材

伍、主要教學活動

活動名稱

教學時間

小時

先備知識

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時間

教學評量

壹、準備活動

一、課前準備

  

二、引起動機

  

貳、發展活動

活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2.

(4)

1.

2.

(5)

1.

2.

參、綜合活動:

陸、學習成就評量

柒、教材與教學資源 (略)

●有效教學之教學實作 (種子教師3小時研習,返校2小時授課)

一、請依教案之內容選派一位代表,進行教學演示(依教案內容,每組10~15分鐘,只邀請3~4組教師代表進行教學演示)

二、請其他各組教師填寫教學演示回饋單

三、教師提出回饋意見(總共10分鐘,並請提出優點及改進建議)

四、教學演示教師分享(3~5分鐘,此時開始收教師回饋意見單,交給教學演示的教師)

(注意:每組教學演示完,即立即進行回饋意見及教學演示教師分享,結束後再進行下一組)

五、總評

000教師教學演示回饋單

一、日期: 年 月 日,第 節。

二、地點:

三、教學演示教師: 回饋教師簽名:

四、演示單元名稱或演示主題:

觀 察 項 目

一、教學準備及活動設計

1.有完備的教學計畫(教案)

2.教學活動設計多樣化

3.教學活動設計流暢、有系統

4.教學活動設計能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

5.教學設計具有統整性及脈絡性

二、課堂經營(本次演示不予評分)

1.能快速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本次演示不予評分)

2.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及專注力(本次演示不予評分)

3.能妥善處理學生在學習適應上的困難(本次演示不予評分)

三、教學歷程

1.會利用各種身體語言(微笑、手勢、注視)

2.上課後能很快就能讓學生進入學習主題中

3.內容表達清晰

4.具有靜態及動態教學活動

5.能將複雜的學習內容有系統引導學生學習

四、師生互動與學生反應

1.教學活動能引起學生參與

2.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與討論

3.適當的答問技巧,掌握不同層次問題

4.和善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本次演示不予評分)

5.適時讚美、肯定和支持學生的努力表現

綜合意見與建議(必填)

優點:

待改進建議:

參考書目

王文科(民83)。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佐藤學(民101)。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天下雜誌。

吳明隆(民100)。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林進材(民89)。國小教師教學效能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林進材(民98)。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進材,林香河(民100)。教學高手。臺北:五南。

高博銓(民103)。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實踐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所)簡報檔。

陳玉蘭(民88)。國中師生對有效教學行為之意見調查研究。教育學刊,15,171-223。

陳甦彰(民103)。有效教學設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高職教學專業能力研習五堂課實體課程種子教師培訓課程講義。

單文經(民8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師苑。

湯尼.丹薩(民102)。同學,上課了!妙管家湯尼的菜鳥老師教學實錄。臺北:商周。

黃光雄(民83)。有效教學的綜合研究。台北:師大師苑。

葉金裕(民90)。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14(1),15-22。

蘇明進(民98)。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臺北:寶瓶文化。

(教學策略:合作學習&討論教學&問題引導)

微電腦單晶片專題製作

(教學策略:專題研究&體驗教育)

分組及訂定專

題題目

專題製作及分

組指導

分組報告及成

果驗收

撰寫書面報告

資料蒐集及整

1

2

3

4

分組及訂定專題題目

(教學策略:合作學習&討論教學&問題引導)

微電腦單晶片專題製作(教學策略:專題研究&體驗教育)

專題製作及分組指導

分組報告及成果驗收

撰寫書面報告

資料蒐集及整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