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46
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理論/ 2015 春季/帕深思/孫中興/第 1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 《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理 論》 第三講 帕深思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 教室:校總區社會學系館112教室 時間:2015310() 下午220~520【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 享」臺灣 3.0 版授權釋出】

Transcript of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Page 1: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頁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

《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理

論》

第三講 帕深思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

教室:校總區社會學系館112教室

時間:2015年3月10(二)

下午2點20分~5點20分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

享」臺灣 3.0 版授權釋出】

Page 2: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頁

※因版權緣故,此開放式課程講義經過頁碼重新編碼及內容刪減,

與上課影片所講述的頁碼和內容不盡相同,懇請了解。

帕深思

( T a l c o t t P a r s o n s , 2 / 1 3 / 1 9 0 2 - 5 / 8 / 1 9 7 9)

生平與著作

年 代 生 平 與 著 作

1902年 12月13日 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1921-24 年

(19-22歲)

進入艾姆赫斯特(Amherst) 學院修習生物,並立志學醫。

1924-5 年

(22-23歲)

進入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進修一年。

認識未來的妻子Helen Walker。

1925年

(23歲)

因交換計劃進入海德堡(Heidelberg)大學進修,並獲得Dr. Phil.學

位(並非Ph. D.學位)。 上過雃斯培(Karl Jaspers)的康德討論

課。論文是有關德國資本主義論戰,但一直未發表。

1926年

(24歲)

回到母校艾姆赫斯特經濟系擔任講師。

1927-31 年 擔任哈佛(Harvard) 大學經濟學系講師(instructor) 〔前後擔任九

Page 3: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頁

(25-29歲) 年講師〕。

1930年

(28歲)

翻譯出版韋伯(Max Weber) 的《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

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這

是帕深思唸過的第一本韋伯的著作〕

1931年

(29歲)

轉任當時哈佛大學剛成立的社會學系講師。〔當時系主任為索

羅金(Pitirim A. Sorokin)〕直到1973年才退休。

1937年

(35歲)

出版《社會行動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2003

年由張明德、夏遇男和彭剛等人中譯為《社會行動的結構》

出版﹞

升任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1942年

(40歲)

擔任美國東部社會學會(Eastern Sociological Society)會長。

1944年

(42歲)

擔任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

1946年

(44歲)

在波士頓心理分析學會(Boston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接受心

理分析訓練。原因不明。

1946-56 年

(44-54歲)

擔任哈佛大學新成立的社會關係學系(Depar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系主任。

1947年

(45歲)

接替A. M. Henderson 翻譯完成韋伯《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第一部分前三章,改名為《社會與經濟組織

的理論》(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1949年

(47歲)

將過去的文章結集出版《社會學理論論文集:純粹的和應用的》

(Essay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Pure and Applied)。〔1954年出

版修定版〕。

獲選擔任美國社會學會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會

長。

1951年

(49歲)

出版《社會系統》(The Social System)。

和席爾斯(Edward A. Shils)合編《一般行動理論芻議》(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1953年

(51歲)

和貝爾斯(Robert F. Bales)與席爾斯聯合出版《行動理論論文

集》(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1953-4 年

(51-2歲)

擔任英國劍橋(Cambridge)大學客座教授。

認識史美塞(Neil J. Smelser)。

Page 4: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頁

1955年

(53歲)

和貝爾斯、奧茲(James Olds)、饒地屈(Morris Zelditch)和

史萊特(Philip E. Slater)合著《家庭,社會化與互動過程》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tion Process)。

1956年

(54歲)

和史美塞合著《經濟與社會》(Economy and Society)﹝中譯

本:《經濟與社會》‧劉進等人‧合譯‧1989‧﹞

1960年

(58歲)

將過去文章結集出版《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Modern Society)﹝中譯本:《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

程》‧梁向陽譯‧1989‧﹞

1961年

(59歲)

和席爾斯,納革理(Kaspar D. Naegele)和皮茲(Jesse R. Pitts)

將古典社會學理論的作品分門別類合編為《社會的理論》

(Theories of Society)。

1964年

(62歲)

出版文集《社會結構與人格》(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1966年

(64歲)

出版《社會:進化和比較的觀點》(Societies: 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和克拉克(Kenneth Clark)合著《美

國黑人》(The Negro American)。

1967年

(65歲)

將過去文章結集出版《社會學理論與現代社會》(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

獲選擔任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長。這是社會科學家擔任此項職務的第一人。

1968年

(66歲)

編輯討論美國社會學近況的文章,出版《美國社會學》(American

Sociology)。〔此書後來又以《知識與社會》(Knowledge and

Society)為名出版〕

和普拉特(Gerald M. Platt)合作研究《美國學術界》。

1969年

(67歲)

將有關政治的文章編輯出版《政治與社會結構》(Politics and

Social Structure)。

1971年

(69歲)

出版《現代社會的系統》(T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

1972年

(70歲)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on

Premodern Societies)。

1973年

(71歲)

和普拉特及史美塞合著《美國大學》(The American University)。

1977年 托比(Jackson Toby)將《社會:進化和比較的觀點》以及《現

Page 5: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5 頁

(75歲) 代社會的系統》改編成《社會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Societies)﹝中譯本:《社會的演化》‧章英華譯‧1991‧﹞

將過去文章合編成《社會系統和行動理論的進化》(Social

Systems and the Evolution of Action Theory)。

1978年

(76歲)

10月20日抵達日本大阪。

10月23日至12月每周在關西學院大學授課。

11月25日在神戶大學演講。

12月14日關西學院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將過去的文章合編成《行動理論和人類處境》(Action Theor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1979年

(77歲)

5 月 赴海德堡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這是帕深思獲得海

德堡大學 Dr. Phil. 學位50週年紀念〕

在慕尼黑大學有韋伯像為背景的講堂裡演講兩次。

5 月 8日 在慕尼黑英國花園旁之希爾頓旅館逝世。

1982年 蔡文輝著《行動理論的奠基者-派深思》出版〔1990年重印出

版〕。

參考文獻

Talcott Parsons. (1970)1972/1977. "On Building Social System Theory: A Personal

History," Daedalus. Reprinted in Gerald Holton. Ed. The Twentieth-Century

Science: Studies in the Biography of Ideas. New York: W. W. Norton. Pp. 99-154.

Also reprinted in Talcott Parson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volution of Action

Theor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 22-76.

Talcott Parsons. 1980. "The Circumstances of My Encounter with Max Weber," in

Robert K. Merton and Matilda White Riley. Eds.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Glimpses of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p. 37-43

〔中譯本:〈邁克斯‧韋伯與我〉,收入Robert K. Merton and

Mathilda White Riley.合編.《美國社會學傳統》.陳耀祖

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John W. Riley, Jr. 1980. "Talcott Parsons: An Anecdotal Profile,"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5: 67.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lcott_Parsons

Page 6: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6 頁

帕深思的思想脈絡

前輩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巴烈圖 (Vilfredo Pareto, 1848-1923)

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1858-1917)

韋伯 (Max Weber, 1868-1920)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馬歇爾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熊彼德 (Joseph Schumpeter, 1883-1950)

同輩

韓德森 (Lawrence J. Henderson, 1878-1942)

坎能 (Walter B. Cannon, 1871-1945)

韋納 (Norbert Wiener, 1894-1964)

皮亞傑 (Jean Piaget, 1896-1980)

舒茲 (Alfred Schutz, 1899-1959)

後輩

莫頓 (Robert K. Merton, 1910-2003)

霍門史 (George C. Homans, 1910-1989)

史美塞 (Neil J. Smelser, 1930- )

達倫道夫 (Ralf Dahrendorf, 1929-2009 )

葛芬柯 (Harold Garfinkel, 1917- )

哈伯瑪斯 (Jürgen Habermas, 1929- )

陸曼 (Niklas Luhmann, 1927-1998)

孟許 (Richard Münch, 1945- )

亞歷山大 (Jeffrey Alexander, 1947-)

Page 7: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7 頁

帕深思的主要概念(一)

《社會行動的結構:社會理論研究,特別是以最近歐洲作者為主》(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Group of Recent European Writers)

這本書1937年出版,1949年再版,1968年首次出版平裝本。

這本書分成四大部份:第一部份介紹「實證主義行動論」(the

positivistic theory of action),「單位行動」的概念就是在此處出現的;

第二部份是論述「從實證主義傳統衍生的意志行動論」(a 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 from the positivistic tradition),其中談到了馬歇爾(一

章)、巴列圖(三章)和涂爾幹(四章)三人的思想;第三部份討論「從觀

念論傳統衍生的意志行動論」(a 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 from the

idealistic tradition),專門研究韋伯(四章);第四部份是結論。

帕深思這本書雖然沒有被當成社會學理論的教科書,不過,他在書中

談到的「四大家」,除了經濟學家馬歇爾和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巴列

圖之外,涂爾幹和韋伯都在社會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上奠定了「不

敗」的「社會學理論道統」的地位。書中其實有一節提到馬克思(第一

部份第三章第107-110頁)。在該書的手稿中原有一部份提到齊美爾,

不過在正式出版的書中卻刪掉了。這份手稿藏在哈佛大學圖書館,有

機會我要去看看,您有機會也可以試一試。

後來有志於建構自己理論的人,也會遵循帕深思在這本書中所展現的

這種模式,在1980年代德國的哈伯瑪斯出版的《溝通行動理論》就先

後討論了韋伯、盧卡奇、阿多諾、米德、涂爾幹、帕深思、馬克思等

七人的理論,而美國亞歷山大的在《社會學的理論邏輯》中就討論到

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和帕深思等四人的理論。所以,這本書中的概

念雖然中晚期的帕深思不再談起,但本身卻奠定了重要的「經典」地

位。

因為這本書我沒看完,所以只能針對一般書中都提及的帕深思自己的

理論為主,無法顧及他對前人理論的詮釋。

一般人都以為「現在還有誰唸斯賓賽?」是帕深思說的。任何人只要

仔細看看第一章第一段話,就知道是帕深思引用布林頓教授的話,連

出處都明白地寫在該頁的腳註中。希望您以後別再人云亦云,錯得像

Page 8: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8 頁

沒上過我的課,或是沒看過我的講義,或是沒看過帕深思的書一樣。

謹將該段文章翻譯如下,以證吾言不虛。

「現在還有誰在讀斯賓賽?我們很難瞭解他曾在世界上造成

了一股旋風…他是一個奇怪而相當令人不滿意的上帝的密

友,他把祂稱為進化的原理。他的上帝背叛了他。我們已經

進化到超過斯賓賽。」1布林頓教授(Professor Brinton)的判決

可以改寫成驗屍官慣用的說法:「死於自殺或是不明人數之

不明人士之手」。我們應該會贊同這樣的判決。斯賓賽死了2。但是誰殺了他?怎麼殺的?這是問題的所在。」

1 Crane Brinton, English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 226-227.

2 Not, of course, that nothing in his thought will last. It is his

social theory as a total structure that is dead.

單位行動 (Unit Act)

1 行動者 (agent; Actor)

2 目的 (end):行動所導向的一個未來的事態 (state of affair)

3 情境 (situation),又可依行動者可否掌握以達成目的,再分為

「條件」(condition):行動者無法加以改變或無法抗拒其改變的部份

「手段」(means):行動者可以控制的部份

4 以上三者相互之間有關係,亦即行動的「規範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

Parsons (1949: 44)

帕深思認為這套概念有四個蘊涵的意義:

1 行動永遠是在時間的過程中,特別是和未來有關。從它和目的之間的關

聯,可以稱之為「達成」(attainment)、「實現」(realization)和「成就」

(achievement)。

2 行動者在選取規範取向時,蘊涵著「錯誤」選擇手段或「正確」選擇手段

的可能。

3 這個參考架構 (frame of reference) 是主觀的,是從行動者的觀點出發的。

社會學研究的不是有機體,而是「自我」(ego)或「自己」(self)。社會學

的分析區分行動者和情境,這和生物學上研究有機體和環境的區分是不同

Page 9: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9 頁

4 行動的情境包括了常識中的自然環境和生物有機體。但不可將行動化約到

這兩項因素。

5 要注意「分析的」和「具體的」層次的區分。

1) 要注意「目的」概念中所涉及的「規範的」和「非規範的」區分。

2) 要區分單位行動和單位行動所組成的整體行動系統 (system of action)

(Parsons, 1949: 45-51)

雖然帕深思沒這麼用,但是為了配合帕深思著名的 AGIL,我們可以將單

位行動的四個組成要素的英文首字形成 AESN。

帕深思在書中曾用公式表示了「單位行動」(unit act) 和「行動系統」(system

of action) (Parsons, 1949: 78)。不過,不要給這些公式嚇到了,不過就

是上面四個基本要素的排列組合而已,卑之無甚高論。要記住:搞理論

的人並不是不會公式的。

假定 A = 一個單位行動。一個單位行動包含

S = 一種情境 (situation)。當我們將這個情境和一個行動關聯起

來看時,它可能包含

C = 條件 (condition),加上

M = 手段 (means),加上

I = 規範的或理想的因素,加上

ie = 規範的或理想的因素的符象表示

當根據科學的方法學判準來分析行動的主觀面向時,情境及其要素可能

會主觀地展現在

T = 行動者所掌握的有效的科學知識,這又包含

F = 可驗證事實的陳述,加上

L = 從F得到的邏輯上正確的推論

t = 從觀察者的知識來看,可以宣稱為正確的科學公式的因

素,可是實際上卻是偏離此標準的因素;不科學的

因素,包含

f = 假定為事實卻是錯誤的陳述

l = 邏輯上謬誤

ig = 無知,在客觀上可知,主觀上卻難呈現

r = 相對於 T 或 t 的隨機變化的因素

Page 10: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0 頁

E = 目的

N = 和 E 和 S 有關的選擇性標準

假定 Z = 一個行動系統

Rel = 單位行動在一個行動系統中的基本關係,亦即,一旦系統

是以行動參考架構的方式加以描述,這個系統的概念中就

可以從邏輯上推論包含了多種這種單位

R1 = 這是從由個人或行動者所構成的單位行動所組成的複雜系

統中所產生的新興關係,不是從個別行動者和其他人的關

係中產生的

Rc = 個人身為社會團體,或「集體」,一份子的關係中所產生

的新興關係

則一個行動系統的最普通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A = S ( 展現在 T, t, r 之中的 M +

展現在 T, t, r 之中的 C +

展現在 T, t, r 之中的 ie)

+ E + N (從 T, t, r 或 ie 立場加以界定的)

+ r (除了展現在 S 中的角色 ir 之外)

Z = (A1 + A2 + A3…An) + Rel + R1 + Rc

在做完這個初步說明之後,帕深思進而用同樣的符號和不同的公式建構不同

派別的行動理論 (Parsons, 1949: 80-82)

實證主義的行動論 (the positivistic theory of action)

一般公式

A = S (展現在 T, t, r 之中的) + E(T, t, ir) + N(T, t, ir)

Z = (A1 + A2 + A3+…An) + Rel + (R1) + (Rc)

又可細分成:

A. 基進的實證主義 (Radical Positivism)

A = S (T, t, r) + E(T, t) + N(T, t)

A1. 基進的理性主義的實證主義 (Radical rationalistic positivism)

A = S(T, t) + E(T) + N(T)

Page 11: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1 頁

A2. 基進的反智的實證主義 (Radical anti-intellectualistic positivism)

A = S(t, r) + E(t) + N(t)

B. 「統計的」實證主義 (''Statistical" Positivism)

A = S(T, t, r) + E(ir, T, t) + N(ir, T, t)

Z = (A1 + A2 + A3+…An) + Rel

他又舉出下面幾種類型也很重要:

1 「個體主義的」實證主義 ("Individualistic" Positivism)

Z = (A1 + A2 + A3+…An) + Rel (+ R1)

2 「社會學主義的」實證主義 ("Sociologistic" Positivism)

Z = (A1 + A2 + A3+…An) + Rel + R1 + Rc

他認為和他這本書有關的實證主義的系統

1. 「功利主義」或理性主義的、個體主義的、統計的實證主義

("Utilitarianism," or rationalistic, individualistic statistical positivism)

A = S(T, r) + E(T, ir) + N(T, ir)

Z = (A1 + A2 + A3+…An) + Rel (+R1)

2. 基進的、理性主義的、個體主義的實證主義 (Radical, rationalistic,

individualistic positivism)

A = S(T, r) + E(T) + N(T)

Z = 同上

3. 基進的、反智的、個體主義的實證主義 (Radical anti-intellectualistic

individualistic positivism)

A = S(t, r) + E(t) + N(t)

Z = 同上

4. 基進的、理性的、社會學主義的實證主義 (Radical rationalistic

sociologistic positivism)

A = S(T, r) + E(T) + N(T)

Z = (A1 + A2 + A3+…An) + Eel* + R1 + Rc

〔孫註* 此處可能寫錯的,從各個公式來看,應該是 Rel〕

「意志的」行動論 (the "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

A = S(T, t, ie, r) + E(T, t, r, ie) + N(T, t, ie, i, r)

Page 12: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2 頁

Z = (A1 + A2 + A3+…An) + Rel + R1 + Rc

觀念論的行動論 (the idealistic theory of action)

A = S(ie, r) + E(i, ie, r) + N(i, ie, r)

Z = 同意志行動論

這一套概念後來在1951年的書中還有類似的看法,可是以後就沒在出

現過。

這可以算是「青年帕深思」的概念。

這是從微觀層面出發的「意志行動論」(a 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和帕深思後來慣用的少了「意志的」一個片語的「行動理

論」(theory of action) 是有差別的,和「行動系統」(action system) 是

差別很大的。因為在後來的發展中,他不再只單單注意單位行動問題

而已,而是轉換了注意焦點。

要注意後來強調微觀層面的理論,到底和帕深思在此處所指的單位行

動有何異同。

唐納 (1992: 77) 的《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中曾對這個架構畫了個圖,

可是在帕深思原著中卻沒有圖。這應該是唐納根據帕深思的原意自己

畫出來的。

《社會系統》(The Social System)

這是帕深思建構他的「社會系統」的鉅著,厚達585頁。因為用字艱澀,

又極度抽象,不知道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讀完此書。以前他的理論

當紅時,可能讀完的人會多些。自從他失勢之後,要找此書只以到圖書

館,市面難得一見,遑論有幾人會讀完此書。命運像馬克思的《資本

論》。難道這就是大師經典的命運?

這本書提到的分類體係很繁瑣,比較被一般人提到的是他的「模式變

項」的這一組概念。

Page 13: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3 頁

《一般行動理論芻議》(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這是以帕深思當時領導的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學系〔注意:當時不是社會

學系哦!〕的一群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所共同合作的一個研

究計畫,動員人數不少,都寫在書的封面上。因為這本書的出版年代和

帕深思自己的《社會系統》都同樣在1951年,所以很難就此斷定帕深思

對眾人的影響深,還是帕深思其實是受到朋友的影響。其中第二部份的

長文〈價值、動機和行動系統〉(Value, Motives, and System of Action) 是

帕深思和席爾斯 (Edward A. Shils) 和奧茲 (James Olds) 三人合寫的。該

文所附的圖表很多。其中也提到了和《社會系統》中幾乎一樣的「模式

變項」的這一組概念。

三大系統

帕深思和席爾斯(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4-55)在《一般行動理

論芻議》一書中提出三大系統:

第一、社會系統(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4-55)

特徵:

(1) 社會系統包括兩個或者更多的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過程;這樣的互動

過程是觀察者的注意焦點;

(2) 行動者朝向的情境是包括了其他行動者;這些行動者是抒情的對象

(objects of cathexis);

(3) 社會系統中有互賴,以及部分協調的行動,這些協調是集體目標取

向或是共同價值的功能,也是規範的期待和認知期待的共識。

第二、人格系統(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5)

特徵:

(1) 由個別行動者的行動之間的相互關連所組成的系統;

(2) 行動者的行動是由一組需求-傾向(need-disposition)的結構所構成

的;

(3) 正如同多數的行動者的行動不能是隨機安排的,而必須具有確定的

Page 14: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4 頁

通用性(compatibility)和整合性(integration)的組織,單個行動者的行

動也必須具有對於彼此行動者有通用性和整合性的組織;正如同社

會系統的行動者會受到其他行動者的目標和規範的影響,單個行動

者的行動的目標和規範也受到其他行動者或是同一位行動者的其他

目標和規範的影響。

第三、文化系統(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5)

特徵:

(1) 不是由互動的組織所構成的,也不是由單一行動者的行動組織所構

成的,而是由行動者所選擇的價值、規範和符象的影響,這些影響

到行動者的選擇,也限定了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類型;

(2) 文化系統不是一個經驗系統,就如同人格系統和社會系統一樣,因

為它代表著從系統中抽離的因素的特殊類型;

(3) 在文化系統中管理規範(以及其他影響具體行動者選擇的文化要素)的

模式不能是由隨機的或是無關的因素所組成的。如果要在經驗行動

系統中顯現的文化系統的話,文化系統必須具有相當的一致性;

(4) 文化系統是一種文化模式,其中不同的部分都相互關連形成價值系

統、信念系統,以及表意符象的系統(systems of expressive symbols)。

模式變項 (pattern variables)

帕深思和席爾斯(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77-78)在《一般行動理

論芻議》一書中首度提出五種模式變項:

1 情感-情感中立 (affectivity/affectivity-neutrality)

考慮在某種情境之下是否要加以評價

2 自我取向-集體取向 (self-orientation/collectivity-orientation)

考慮的是在評價過程中道德標準的優位性(primacy)

此項後來放棄

3 普遍主義-特殊主義 (universalism-particularism)

考慮的是認知的標準以及抒情的標準之間相對的優位性

4 繼承-成就 (ascription-achievement)

考慮到要把對象看成是﹝本身具有的﹞特質(quality)或是﹝本身的﹞表現

Page 15: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5 頁

(performance)

在文章稍微前面的地方(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7),帕深思和席爾斯特別說到,前者注意的是對方的身分(what

that actor is),後者注意的是對方的作為(what that actor does)。

在帕深思和貝爾斯於1953年合寫的論文中,前面還依照以前的用

法,用「繼承和成就」(Parsons and Bales, 1953: 67),但是到了中

間卻說「用一個現在看起來比較恰當的名詞」,就改用「特質-

表現」 (quality-performance) (Parsons and Bales, 1953: 80) 。

這是美國人類學家林頓(Ralph Linton)在1936年《人的研究》(The

Study of Man)一書中提出的「繼承地位」(ascribed status)和「成

就地位」(achieved status)概念的引用。

5 特定-廣泛 (specificity-diffuseness)

考慮到對象意義的範圍

在文章稍微前面的地方,帕深思和席爾斯特別說到:「行動者-

主體(actor-subject)對於社會對象具有廣泛而且未明確界定的意義

(broad and undefined significance),因此對於他們﹝孫按:即前面

的『社會對象』﹞的任何要求都有與以滿足的義務,只要這個要

求不會強迫他﹝孫按:即前面所提的『行動者-主體』﹞不能完

成在價值量表優位性更高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對

象對於行動者-主體具有廣泛的意義範圍。」(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7-58)相對的,「社會對象對於行動者-

主體可能具有一種狹隘的和清楚界定的意義,因此行動者-主體

如果沒有清楚界定的兩人關係,則不會賦予任何義務。在這種情

況下,我們可以說對象對於行動者-主體具有特定的意義。」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8)

這種分類有兩個標準:其一是有關評價標準的優位性的問題,也就是前

三項;其二是有關對象方面,對象本身和意義範圍。

名稱乍看之下頗為怪異,但是它指的是人際互動的五種可能的二選一模

式。「模式」指的是萬變不離其宗,像如來佛的手掌一樣的行為表現方

式;「變項」是統計名詞,指的是可以選擇有所不同的部份。和「自變

項」或「應/依變項」沒有關係,雖然也有「變項」兩個字。

帕深思和席爾斯(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78)接著說到模式變項

Page 16: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6 頁

從行動的參考架構來看可以有四個層面:

第一、具體層面,這五種模式變項是行動者在行動時所擁有的五種具體選

項;

第二、人格層次,是行動者的選擇習慣;

第三、集體層次,角色界定﹝權利和義務﹞的不同面向;

第四、文化層次,行動者的價值標準的不同面向。

「基本上,模式變項是描述價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的範疇,當然是以不同

的形式整合在三個系統﹝孫按:人格系統、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之中。」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78)

帕深思書中的圖示

模式變項群

Grouping of Pattern Variables

價值取向

Value-orientation

〔社會價值系統的焦點 Focus of Social Value System〕

普遍主義,特殊主義 繼承,成就

Universalism, Particularism Ascription, Achievement

集體,自我

Collective, Self

廣泛,特定 中立,感情

Diffuseness, Specificity Neutrality, Affectivity

〔個人價值系統的焦點 Focus of Personal Value Systems〕

動機取向

Page 17: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7 頁

Motivational-Orientation

資料來源:Parsons (1951: 105), Parsons et al. (1951: 253), Parsons and Bales (1953: 67)

註:兩書中的圖極為類似,本圖以前書為主,﹝﹞中文字為後書所特有。

帕深思曾經對「動機取向」(motivational orientation)和「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下過定義。「動機取向」是指「行動者以其滿足或剝奪之間平

衡的觀點來期待未來事態意義」(the meaning of the expected state of affairs

to the actor in terms of his gratification-deprivation balance);「價值取向」則

是指「選擇性標準本身的內容」(the content of the selective standards

themselves) (Parsons, 1951: 12)。話說的是很含糊,但是似乎有可以猜得

出來他的意思。

第一種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1951: 105)

Page 18: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8 頁

第二種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 Shils (1951: 253)

Page 19: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1 9 頁

Parsons和Shils對模式變項的說明

資料來源:Parsons & Shils (1951: 248)

Page 20: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0 頁

在1951年出版的兩本書中提出大同小異的看法

《一般行動論芻議》 《社會系統》

1 情感-情感中立

(Affectivity-Affectivity-neutrality)

I 滿足-紀律兩難

(The Gratification-Discipline Dilemma)

情感相對情感中立

(Affectivity vs. Affectivity Neutrality)

2 自我取向-集體取向

(Self-orientation-Collectivity-orientation)

II 私人相對集體利益兩難

(The Private vs. Collective Interest Dilemma)

自我取向相對集體取向

(Self-Orientation vs. Collectivity-Orientation)

3 普遍主義-特殊主義

(Universalism-Particularism)

III 價值取向標準類型的選擇

(The Choice Between Types of Value-Orientation

Standard)

普遍主義相對特殊主義

(Universalism vs. Particularism)

4 繼承-成就

(Ascription-Achievement)

IV 社會對象的「模態」的選擇

(the Choice between “Modalities” of the Social

Object)

成就相對繼承

(Achievement vs. Ascription)

5 特定-廣泛

(Specificity-Diffuseness)

V 對象利益範圍的界定

(The Definition of Scope of Interest in the Object)

特定相對廣泛

(Specificity vs. Diffuseness)

Parsons et al. (1951: 77) Parsons (1951: 67)

帕深思、貝爾斯和席爾斯三人在 1953 年合寫的文章中,更進一步將每組拆開,

再又重新組合配對〔就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意思說〕,分成兩組:

第一組 態度的 (a) 和對象的 (o) 取向有內在親近性的模式變項

行動空間的向度 (dimensions of action space)

1 感情 Affectivity (a) - 表現 Performance (o)

2 中立 Neutrality (a) - 品質 Quality (o)

3 特定 Specificity (a) - 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 (o)

4 廣泛 Diffuseness (a) - 特殊主義 Particularism (o)

第二組 橫跨態度-對象界限的模式變項

1 特定 Specificity (a) - 表現 Performance (o)

2 情感 Affectivity (a) - 特殊主義 Particularism (o)

3 廣泛 Difffuseness (a) - 品質 Quality (o)

Page 21: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1 頁

4 中立 Neutrality (a) - 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 (o)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79)

他們三人還更進一步將四個配對成四組

1 特定 (a) ─ 中立 (a) ─ 普遍主義 (o) ─ 表現 (o)

2 情感 (a) ─ 特定 (a) ─ 特殊主義 (o) ─ 表現 (o)

3 廣泛 (a) ─ 情感 (a) ─ 特殊主義 (o) ─ 品質 (o)

4 中立 (a) ─ 廣泛 (a) ─ 品質 (o) ─ 普遍主義 (o)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0)

他們提出的四個一套的這種概念,後來和四功能典範搭配,見講義四功能

典範部份。

1960 年時,為了回應 Robert Dubin 對他的評論,帕深思再度討論了模式變項,

還是和四功能典範配合,只是表格更加繁複,大概已經到了獨我論的境地。

後來他就沒再討論模式變項了。也不知是放棄,還是「沒搞頭」了。

行動取向、文化模式和制度的方式和類型

A. 行動的動機取向方式

1. 認知的

2. 抒情的 (cathectic)

3. 評價的

B. 行動的價值取向的方式

1. 認知的

2. 感情的 (appreciative)

3. 道德的 (系統整合的)

a. 自我整合 (個人的)

b. 集體整合的 (社會關係的)

C. 文化模式的類型

Page 22: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2 頁

1. 信念的系統 (認知意義優位)

2. 表情符象主義的系統 (抒情優位)

3. 價值取向標準的系統 (評價優位)

D. 行動利益的類型 (一種動機方式結合相符應的文化模式類型的優位)

1. 認知利益 (在於「知」)

2. 調適利益 (在於從對象獲得滿足)

3. 整合利益 (減少並且解決衝突)

E. 評價行動取向的類型 (以一種利益的優位加以評價的或整合的綜合)

1. 工具的 (一個目標的抒情,認知優位)

a. 深究的 (認知問題的解決當成目標)

b. 創新的 (新的表情符象形式當成目標)

c. 應用的 (知識的運用-認知利益的優位,不在 a 或 b 所界定的任何

目標中)

2. 表情的 (以一種表情符象主義的方式“抒發”需求傾向)

3. 道德的

a. 自我整合

b. 集體整合

F. 制度的類型,包括價值取向模式

1. 關係的制度 (界定彼此的角色期待,獨立於利益內容之外)

2. 規約的制度 (界定私利的追求在熟手段和目的之間的合法性的範圍)

a. 工具的 (私人目標和共同價值的整合,並且界定合法手段)

b. 表情的 (規約可允許的表情行動、情境、個人、場合,以及品味)

c. 道德的 (界定可允許的對於個人或次級集體的道德責任範圍)

3. 文化制度 (界定接受文化模式的義務-將私人接受轉為制度化的承諾)

a. 認知的信念

b. 表情符號的系統

c. 私人道德義務

Parsons (1951: 57-58)

這是帕深思「分類癖」的 一個例子。不過,細看的話,可以看出他已經

區分出「個人-社會-文化」三分法的雛形。

1951 年《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 和《一般行動理論芻議》(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中提出,1960 年後放棄這套概念。

帕深思這是人類在互動時所會考慮到的所有可能性。先是提了五種,後來

第二項「自我取向-集體取向」就不再出現了。其中第五項的定義模糊,

Page 23: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3 頁

您可以查一查哪一本書說的清楚。

系統均衡狀況的四大定律或狀況 (the four generalized conditions of equilibrium or

laws)

帕深思和貝爾斯於1953年合寫的文章中提出:

1 慣性原理 (the principle of inertia)

一個既定的行動過程將會在速度和方向上維持不變,除非受到相反動機

力量 (motivational forces) 的阻礙或扭曲。

2 作用與反作用原理 (the principle of action and reaction)

在一個行動系統中,假如一個過程的方向有所改變,它會被一個同等而方

向相反的動機力所產生的互補改變 (complementary change which is equal

in motivational force and opposite in direction) 所平衡。

3 努力(加速)原理 (the principle of effort or acceleration)

一個行動過程的速度上的改變和所施加或撤回的動機力的強度

(magnitude) 成正比。

4 系統整合原理 (the principle of system-integration)

行動系統中的模式要素 (組成部份的組織模式)會趨向自己在系統中的定

位,或是從系統中被刪除,這要看它對系統的整合平衡而定。

Parsons and Bales (1953: 102-103)

1953年《行動理論論文集》(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中的

兩篇文章中都提到 (Parsons and Bales, 1953: 102-103;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64-165) ,以後卻不見使用。

這套原理很明顯是從物理學生硬的搬過來的。

孔德的社會學思想中有著類似的想法,不過帕深思和貝爾斯兩人可能完

全不知道孔德的想法

「第一哲學」的十五條法則

Page 24: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4 頁

第一組(三條) 普遍法則 (Universal Law) 主客合一

1 最簡單假設 (The Simplest Hypothesis)

2 法則的不變性 (The Invariability of Law)

3 法則的可塑性 (The Modificability of Law)

第二組(六條) 以主觀為主

第一分組 靜學觀點

1 所有主觀的建構都受制於客觀的材料 (Comte, 1877: 156)。

此法則由所建立,所發展,所完成。

此法則不僅適用於理性狀態,亦適用於非理性狀態。

2 內心的意象 (image) 比外在的印象 (external impression) 要來得更不清

晰和更不鮮活 (Comte, 1877: 156);

除非在完全的心靈異化 (mental alienation) 狀態下,外在才會完全控制內

在 (Comte, 1877: 156)。

3 腦中同時紛起的意象中只有一種是占有主導地位的 (Comte, 1877: 156)。

第二分組 動學觀點(三狀態/階段律)

1 思想的進步:虛假的-抽象的-實證的 (Comte, 1877: 157)

2 物質的進步(人類活動):征服-防衛-工業 (Comte, 1877: 157)

3 道德的進步(人的社會性):家-國-種族 (Comte, 1877: 157)

第三組(六條) 以客觀為主 原以數理現象為主

第一分組 此三大'定律分別由, Galileo, Newton 和 Huyghens 等人提出,雖

然是力學理論的基礎,也可一體適用於其他現象,毫無

例外 (Comte,1877: 158)

1 若無外力影響之下,每一種動、靜狀態有維持其原狀態的趨勢 (Comte,

1877: 158);

2 每一原有系統中的力所造成的運動是相容的 (compatible),構成每一系統

的力,都受制於同時的改變,而此一改變以同等的程度影響到

系統中所有其他部份 (Comte, 1877: 158);

Page 25: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5 頁

3 每次接觸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 (Comte, 1877: 158)。

第二分組

1 運動理論 (theory of motion) 受制於存在理論 (theory of existence)

(Comte, 1877: 158-9);

進步是特殊秩序的發展 (Comte, 1877: 159);

2 分類原則-普遍性的增減 (Comte, 1877: 159);

3 中間狀態受制於極端狀態 (Comte, 1877: 160)。

(Comte, 1877: 154-160)

四功能典範 (the four-function paradigm):AGIL

1953年帕深思和貝爾斯合寫的文章中所提到系統中的四個向度 (dimension):

1 工具的目標成就向度 (the Instrumental goal-achievement dimension),簡稱

G

代表動機在外在表現的過程中情感方面的涉入的程度 (the degree of

involvement of motivation as affectively in process of overt performance)。

2 表情向度 (The Expressive dimension),簡稱 E

代表中立-品質取向的要素,也就是動機經由抑制的處理之後所產生的緊

張程度 (the component of neutrality-quality orientation, i.e., the degree of

tension of motivation as neutralized by inhibition)。

3 適應向度 (The Adaptive dimension),簡稱 A

代表對於情境對象的特質的利益特定相關面的認知學習程度 (the degree of

cognitive learning of interest-specific relevance of properties of situational

objects)。

4 整合向度 (The Integrative dimension),簡稱 I

代表系統的單位行動在系統中廣泛-特殊主義整合程度的層面 (the level

Page 26: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6 頁

of diffuse-particularistic integration of the system unit act in the system)。

1953年在同一本書最後一篇文章中,帕深思、貝爾斯和席爾斯三人合作之

下,出現後來定型的說法如下,雖然在小地方的用字上還有些許差別:

1 適應 (adaptation)

2 目標達成 (goal-attainment)

3 整合 (integration)

4 潛態模式維持 (latency (pattern-maintenance))

前後用語的比較

Parsons and Bales

(1953: 88-89)

Parsons, Bales, & Shils

(1953: 180-185)

A-the Adaptive

dimension

適應向度

A-Adaptation

適應

A-Adaptation

適應

G-The Instrumental

goal-achievement

dimension

工具的、目標成就向度

G-Goal Gratification or

Enjoyment of Goal-state

目標滿足或目標態享受

G-Goal-attainment

目標達成

I-The Integrative

dimension

整合向度

I-Integration

整合

I-Integration

整合

L-Latency (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潛態 (潛在模式維持)

L-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潛態 (模式維持)

E-the Expressive

dimension

表情向度*

*孫註:這個專有名詞後來被 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所取代。見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9) 。因為此處用詞和後來相去太遠,所以別

立一列,以資區別。

在同一篇文章之中,帕深思、貝爾斯和席爾斯三人也嘗試將模試變項和四功

Page 27: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7 頁

能搭配起來討論。謹將內容整理如下表〔原文無表,只是文字敘述〕:

相態 phase 功能 function 對象取向 態度取向

A 和極大適應相關的適應

-工具活動

普遍主義

表現

特定

中立

G 整合極大系統整合相關

的表情-工具活動

表現

特殊主義

情感

特定

I 和極大系統整合相關的

整合-表情活動

特殊主義

品質

廣泛

情感

L 和極大潛態相關的符象

-表情的活動

品質

普遍主義

中立

普遍

資料來源: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0-

181)

「相態」(phase)一詞的定義是「系統在不同時間段落的改變狀態,當它

在某一個向度的運動相對於其他三個向度來說是極大化時。」(the

changing state of the system through some interval in time, when its

movement in the other three dimensions)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1)

「理想化相態運動的方向模型是A→G→I→L。」(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9) 所以後來簡稱AGIL不是因為英文字母先後順序的關

係,是有理論上的根據。

AGIL的四格表也首次在帕深思、貝爾斯和席爾斯三人合寫的這篇文章中

首次出現:「表三 小宇宙和大宇宙的關係」(Microcosm to Macrocosm

Relation)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92)。

注意:集體和自我的那一組模式變項已經不見了。

Page 28: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8 頁

四功能典範的修訂

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 Platt (1973: 12)

這個表比原來單純的四格表多了兩個向度的區分指標「內在和外在」以

及「工具的和完成的」,會讓這個概念更為清楚。

其實帕深思的這種四功能典範式的思想建構,可以分成下列幾個步驟來

瞭 解:

一、先依 AGIL 順序建構四個格子;

二、每個格子可以往下細分成四個;自己也可以變成另一系統的四分之

三、在同一個系統的四個格子之中,兩兩彼此之間都可以發生一往一復

的關係,共會產生 32 種關係,這些關係都有名稱。這些關係是靠

「概化媒體的互換」而維繫的。

Page 29: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2 9 頁

社會系統 (the social system)

1 經濟 (economy)

2 政治 (polity)

3 社會社區 (societal community)

4 信託制度 (fiduciary system)

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 Platt (1973: 19)

1951年《社會體系》一書中已露端倪,1956年和 Neil J. Smelser 合著的

《經濟與社會》才有雛形。

當然帕深思也劃了個四格表,以AGIL表示。您可以自行猜猜看。

Page 30: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0 頁

社會系統的結構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 Platt (1973: 428)

行動系統 (the action system)

1 行為系統 (behavioral system)

2 人格系統 (personality system)

3 社會系統 (social system)

Page 31: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1 頁

4 文化系統 (cultural system)

1966年《社會:進化與比較觀點》提出。

當然帕深思也劃了個四格表,以AGIL表示。您可以自行猜猜看。

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 Platt (1973: 15)

行動系統之間的媒介互換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 Platt (1973: 435)

Page 32: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2 頁

行動及其次環境

I

Function in

general action

system

II III

Intra-action

Environments of

social system

IV

Environ

ments

of

action

V

Cybernetic relations

"Ultimate

reality"

High information (controls)

Pattern Maintenance Cultural system

Integration Social

System

Hierarchy of

conditioning

factors

Hierarchy of

controlling

factors

Goal-attainment Personality system

Adaptation Behavioral organism

Physical-

organic

environme

nt

High energy (conditions)

資料來源:Parsons & Platt (1973: 31)

Page 33: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3 頁

人類處境 (the human condition) 典範

1 物理-化學系統 (physico-chemical system)

2 人類有機體系統 (human organ system)

3 行動系統 (action system)

4 目的系統 (telic system)

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1978: 361)

配合AGIL以後圖示如下:

L 工具的

Instrumental

完成的

Consummatory

I

內在的 (對人類處境而言)

Internal

(to human condition)

目的系統

Telic System

行動系統

Action System

外在的

External

物理化學系統Physical-Chemical

System

人類有機體系統

Human Organic

System

A G

資料來源:Parsons (1978: 361)

Page 34: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4 頁

此處的分類兩個向度都多了區分的指標,是比以前要清楚。

如果按照 AGIL 的順序,我們可以看出「物理化學系統→人類有機體系

統→行動系統→目的系統」和孔德對於「學科層級的發展」有驚人的雷

同之處:「〔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道德」。

撇開前兩種不談,再把「道德」對應於「目的系統」,不正是一對一的呼

應。

這當然是個簡圖。他後來又將每個小方格又再個自四分,每一個細格他

也都命了名,列為他的表二 (Parsons, 1978: 382)。不過,用電腦不好處

理,此處省略。

這算是他最後對於「四功能典範」至死不改的堅持。一般談論帕深思的

專書都忽略他的這個晚期的典範。

概化符象媒體的互換 (interchange of generalized symbolic media)

1953年帕深思和貝爾斯的文章中就率先提到「跨越界限的互換」(interchange

across the boundary)以及「符象媒介」(symbolic media),但未深入討論

(Parsons and Bales, 1953: 92-93)。

1 金錢 (money)

2 權力 (power)

3 影響 (influence)

4 價值投入 (value-commitment)

Page 35: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5 頁

圖示

資料來源:Parsons (1973: 426)

1973年在和 Gerald M. Platt合著的《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中

提出。

這是在AGIL雙向聯繫之間的東西,「互換」的「概化符象媒介」。

其實除了「影響」和「價值投入」概念上比較不清處之外,「金錢」和

「權力」是重要的「概化符象媒介」是不難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加以瞭解

的。

參考文獻

孫中興‧1992‧〈結構功能論的營建者:帕深思〉,收入葉啟政‧主編‧《當代

Page 36: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6 頁

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臺北:正中‧第210-231頁‧〔聲明:第

210頁上的那段話不是我寫的,不知道是編輯加的,還是主編葉老師加的。看

不懂的同學別找我,特此聲明。〕

Jeffrey C. Alexander. 1982a. The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Vol. 1. Positivism,

Presuppositions, and Current Controversi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effrey C. Alexander. 1982b. The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Vol. 2. The Antinomies of

Classical Thought: Marx and Durkhei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effrey C. Alexander. 1983a. The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Vol. 3. The Classical

Attempt at Theoretical Synthesis: Max Weber.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effrey C. Alexander. 1983b. The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Vol. 4. The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Thought: Talcott Parson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effrey C. Alexander. Ed. 1985. Neofunctionalis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Auguste Comte. 1877. 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 Vol. 4. Tr. by Richard Congreve.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Robert Dubin. 1960. "Parsons' Actor: Continuities in Social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 4 (August). Reprinted in Talcott Parsons.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Pp. 521-536

Talcott Parsons. (1937)1949.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Group of Recent European Writers. 2nd Edi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Talcott Parsons. 1951.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Talcott Parsons. 1960. "Pattern Variables Revisited: A Response to Robert Dub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 4 (August). Reprinted in his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Pp. 192-219.

Talcott Parsons. 1978. “A Paradigm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n his Action Theor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 352-433.

Talcott Parsons and Robert F. Bales. 1953. "The Dimensions of Action Spac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Page 37: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7 頁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163-269.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8: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8 頁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

標示 作者/來源

2-5 帕深思照片、生平和著作表格

本則引文由孫中興老師依據下列文獻綜合整理

為表格:

1. Talcott Parsons. (1970)1972/1977. "On

Building Social System Theory: A Personal

History," Daedalus. Reprinted in Gerald

Holton. Ed. The Twentieth-Century

Science: Studies in the Biography of Ideas.

New York: W. W. Norton. Pp. 99-154. Also

reprinted in Talcott Parson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volution of Action Theor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 22-76.

2. Talcott Parsons. 1980. "The Circumstances of

My Encounter with Max Weber," in Robert

K. Merton and Matilda White Riley. Eds.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Glimpses of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p. 37-43

3. John W. Riley, Jr. 1980. "Talcott Parsons: An

Anecdotal Profile,"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5: 67.

4. 帕深思照片著作權人及作者為「Lois

Lord」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lcott_Parsons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8

「現在還有誰在讀斯賓賽?我們很難瞭

解他曾在世界上造成了一股旋風…他是

一個奇怪而相當令人不滿意的上帝的密

友,他把祂稱為進化的原理。他的上帝

背叛了他。我們已經進化到超過斯賓

賽。」1布林頓教授(Professor Brinton)

的判決可以改寫成驗屍官慣用的說法:

「死於自殺或是不明人數之不明人士之

手」。我們應該會贊同這樣的判決。斯

賓賽死了2。但是誰殺了他?怎麼殺

的?這是問題的所在。」

1 Crane Brinton, English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

226-227.

Not, of course, that nothing in his

thought will last. It is his social theory as

a total structure that is dead.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Crane Brinton.( 1949). English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226-227.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8 單位行動 (Unit Act)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Crane Brinton.( 1949). English Political

Page 39: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3 9 頁

1 行動者 (agent; Actor)

2 目的 (end):行動所導向的一

個未來的事態 (state of affair)

3 情境 (situation),又可依行動者

可否掌握以達成目的,再分為

「條件」(condition):行動者無

法加以改變或無法抗拒其改變的部份

「手段」(means):行動者可以

控制的部份

4 以上三者相互之間有關係,亦

即行動的「規範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

Parsons (1949: 44)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226-227.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9 要區分單位行動和單位行動所組成的

整體行動系統 (system of action)

(Parsons, 1949: 45-51)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1937)1949.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Group of

Recent European Writers. 2nd Edi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45-51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9-10

假定 A = 一個單位行動。一個單位行

動包含S = 一種情境 (situation)。

……

在做完這個初步說明之後,帕深思進

而用同樣的符號和不同的公式建構不

同派別的行動理論 (Parsons, 1949: 80-

82)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1937)1949.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Group of

Recent European Writers. 2nd Edi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80-82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0-

12

實證主義的行動論 (the positivistic

theory of action)

……

觀念論的行動論 (the idealistic theory

of action)

A = S(ie, r) + E(i, ie, r) + N(i, ie, r)

Z = 同意志行動論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1937)1949.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Group of

Recent European Writers. 2nd Edi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80-82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3

第一、 社會系統(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4-55)

特徵:

(1) 社會系統包括兩個或者更多的

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過程;這樣的互動

過程是觀察者的注意焦點;

(2) 行動者朝向的情境是包括了其

他行動者;這些行動者是抒情的對象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54-55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Page 40: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0 頁

(objects of cathexis);

(3) 社會系統中有互賴,以及部分

協調的行動,這些協調是集體目標取

向或是共同價值的功能,也是規範的

期待和認知期待的共識。

13-

14

第二、 人格系統(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5)

特徵:

(1) 由個別行動者的行動之間的相

互關連所組成的系統;

(2) 行動者的行動是由一組需求-

傾向(need-disposition)的結構所構成

的;

(3) 正如同多數的行動者的行動不

能是隨機安排的,而必須具有確定的

通用性(compatibility)和整合性

(integration)的組織,單個行動者的行

動也必須具有對於彼此行動者有通用

性和整合性的組織;正如同社會系統

的行動者會受到其他行動者的目標和

規範的影響,單個行動者的行動的目

標和規範也受到其他行動者或是同一

位行動者的其他目標和規範的影響。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55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4

第三、 文化系統(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5)

特徵:

(1) 不是由互動的組織所構成的,

也不是由單一行動者的行動組織所構

成的,而是由行動者所選擇的價值、

規範和符象的影響,這些影響到行動

者的選擇,也限定了行動者之間的互

動類型;

……

(4) 文化系統是一種文化模式,其

中不同的部分都相互關連形成價值系

統、信念系統,以及表意符象的系統

(systems of expressive symbols)。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55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4-

15

帕深思和席爾斯(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77-78)在《一般行

動理論芻議》一書中首度提出五種模

式變項:

1 情感-情感中立

(affectivity/affectivity-

neutrality)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77-78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Page 41: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1 頁

考慮在某種情境之下是否要

加以評價

……

5 特定-廣泛 (specificity-

diffuseness)

考慮到對象意義的範圍

14-

15

在文章稍微前面的地方(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57),帕深思和

席爾斯特別說到,前者注意的是對方

的身分(what that actor is),後者注意的

是對方的作為(what that actor does)。

在帕深思和貝爾斯於1953年

合寫的論文中,前面還依照以前的用

法,用「繼承和成就」(Parsons and

Bales, 1953: 67),但是到了中間卻說

「用一個現在看起來比較恰當的名

詞」,就改用「特質-表現」 (quality-

performance) (Parsons and Bales, 1953:

80)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1.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57

2. Talcott Parsons and Robert F. Bales.

1953. "The Dimensions of Action Spac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67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5-

16

帕深思和席爾斯(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78)接著說到

模式變項從行動的參考架構來看

可以有四個層面:

第一、具體層面,這五種模式變

項是行動者在行動時所擁

有的五種具體選項;

第二、人格層次,是行動者的選

擇習慣;

第三、集體層次,角色界定﹝權

利和義務﹞的不同面向;

文化層次,行動者的價值標準的不同

面向。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78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6

「基本上,模式變項是描述價值取向

(value-orientation)的範疇,當然是以不

同的形式整合在三個系統﹝孫按:人

格系統、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之

中。」(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 1951: 78)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78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6 價值系統的焦點之圖示

引用自

1. Talcott Parsons. 1951.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105

2. Talcott Parsons and Robert F. Bales.

1953. "The Dimensions of Action Spac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Page 42: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2 頁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67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7 第一種圖示(CHART 1)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1951.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105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8 第二種圖示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253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19 Parsons和Shils對模式變項的說明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248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0 在1951年出版的兩本書中提出大同小

異的看法之表格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為中文,並整理成表

格,引用自

1.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s.

Eds.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 77

2. Talcott Parsons. 1951.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67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0-

21

帕深思、貝爾斯和席爾斯三人在 1953

年合寫的文章中,更進一步將每組拆

開,再又重新組合配對〔就是「喬太守

亂點鴛鴦譜」的意思說〕,分成兩組:

……

4 中立 Neutrality (a) -

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 (o)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79)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179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Page 43: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3 頁

179) 用。

21

他們三人還更進一步將四個配對成四

1 特定 (a) ─ 中立 (a) ─ 普遍主

義 (o) ─ 表現 (o)

2 情感 (a) ─ 特定 (a) ─ 特殊主義

(o) ─ 表現 (o)

3 廣泛 (a) ─ 情感 (a) ─ 特殊主

義 (o) ─ 品質 (o)

4 中立 (a) ─ 廣泛 (a) ─ 品質

(o) ─ 普遍主義 (o)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0)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0)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180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1-

22

行動取向、文化模式和制度的方式和類

A. 行動的動機取向方式

……

3. 文化制度 (界定接受文化模式

的義務-將私人接受轉為制度化的承

諾)

a. 認知的信念

b. 表情符號的系統

c. 私人道德義務

Parsons (1951: 57-58)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1951.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p.57-58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3

系統均衡狀況的四大定律或狀況 (the

four generalized conditions of

equilibrium or laws)

帕深思和貝爾斯於1953年合寫的文章

中提出:

……

4系統整合原理 (the principle of

system-integration)

行動系統中的模式要素 (組成部份的

組織模式)會趨向自己在系統中的定

位,或是從系統中被刪除,這要看它

對系統的整合平衡而定。

Parsons and Bales (1953: 102-103)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Robert F. Bales. 1953.

"The Dimensions of Action Spac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 102-103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3-

25

「第一哲學」的十五條法則

第一組(三條) 普遍法則 (Universal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Auguste Comte. 1877. 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 Vol. 4. Tr. by Richard Congreve.

Page 44: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4 頁

Law) 主客合一

……

3 中間狀態受制於極端狀態

(Comte, 1877: 160)。

(Comte, 1877: 154-160)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p.154-

160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5-

26

四功能典範 (the four-function

paradigm):AGIL

1953年帕深思和貝爾斯合寫的文

章中所提到系統中的四個向度

(dimension):

……

1953年在同一本書最後一篇文章

中,帕深思、貝爾斯和席爾

斯三人合作之下,出現後來

定型的說法如下,雖然在小

地方的用字上還有些許差

別:

1 適應 (adaptation)

2 目標達成 (goal-attainment)

3 整合 (integration)

4 潛態模式維持 (latency

(pattern-maintenance))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1. Talcott Parsons and Robert F. Bales.

1953. "The Dimensions of Action Spac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 88-89

2.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180-185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6 前後用語的比較之表格

27 模試變項和四功能討論表格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180-181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7

「相態」(phase)一詞的定義是「系統

在不同時間段落的改變狀態,當它在

某一個向度的運動相對於其他三個向

度來說是極大化時。」(the changing

state of the system through some interval

in time, when its movement in the other

three dimensions)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1)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Page 45: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5 頁

181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7 「理想化相態運動的方向模型是

A→G→I→L。」(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89)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189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7

AGIL的四格表也首次在帕深思、貝爾

斯和席爾斯三人合寫的這篇文章中首

次出現:「表三 小宇宙和大宇宙的關

係」(Microcosm to Macrocosm

Relation) (Parsons, Bales, and Shils,

1953: 192)。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1953. "Phase Movement

in Relation to Motivation, Symbol

Formation, and Role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p.

192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8 四功能典範的修訂之圖示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2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29 社會系統之圖示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9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30 社會系統的結構圖示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428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31 以AGIL表示之四格表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5

Page 46: 2015 國立臺灣大學 開放式課程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202/103S202_AA03L01.pdf · 從哈佛大學社會學系退休。 和李茲(Victor M. Lidz)合編《前現代社會選讀》(Readings

廿 世 紀 美 國 社 會 學 理 論 / 2 0 1 5 春 季 / 帕 深 思 / 孫 中 興 / 第 4 6 頁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31 行動系統之間的媒介互換圖示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435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32 行動及其次環境之表格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31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33 人類處境 (the human condition) 典範

之表格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1978. “A Paradigm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n his Action Theor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 361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33 人類處境 (the human condition) 典範

配合AGIL以後圖示

34

1953年帕深思和貝爾斯的文章中就率

先提到「跨越界限的互換」

(interchange across the boundary)以及

「符象媒介」(symbolic media),但未

深入討論 (Parsons and Bales, 1953: 92-

93)。

1 金錢 (money)

2 權力 (power)

3 影響 (influence)

4 價值投入 (value-

commitment)

由孫中興教授翻譯成中文自

Talcott Parsons and Robert F. Bales. 1953.

"The Dimensions of Action Space," in

Talcott Parsons, Robert F. Bales, and

Edward A. Shils.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 92-93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

35 跨越界限的互換及符象媒介之表格

引用自

Talcott Parsons and Gerald M. Platt. 1973.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426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