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 ccftp.scu.edu.cn:8090ccftp.scu.edu.cn:8090/Download/uploadfile/20121222074…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Transcript of 附件2: - ccftp.scu.edu.cn:8090ccftp.scu.edu.cn:8090/Download/uploadfile/20121222074…  · Web...

附件2:

附件2:

2009年度四川大学精品课程

建设项目申报表

学院名称: 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名称: 信号与系统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信息与通信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通信与信息系统

课程负责人: 周新志 王正勇

申报日期: 2009年3月28日

教务处 制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第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1(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周新志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年9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13668221966

学 位

工学博士

职务

 副院长

传真

028-85463871

所在院系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邮编610064)

研究方向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

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信号与系统》,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4。为02级至06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580余人。

(2)《信息科学技术概论》,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2。为04级至08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2150余人。

(3)《线性系统理论》,电子信息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控制方向硕士生专业课,周学时4。为06级至08级各届硕士研究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近达50余人。

(4)《系统辨识与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控制方向硕士生专业课,周学时4,为03级至05级各届硕士研究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近达50余人。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004年7人、2005年7人、2006年7人、2007年7人、2008年7人,共35人;

(2) 指导2004级至2007级本科生科研训练共23人;

(3) 指导2005级至2007级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其中两项国家级项目),共14人。

(4) 带队电子信息学院2001级至2004级本科生毕业实习,共1800人左右。

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05-90-29): 培养创新高级IT人才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05.8-2007.2,项目负责人

(2) 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三期): 示范性创新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07.5-2009.7。

(3) 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三期): 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2007.5-2008.10,项目负责人。

(4) 教育部第二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建设。2007.11-2011.11,项目负责人

(5) 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2007.9-2010.10,第一主研

(6) 四川大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通信电路教学团队建设。2008.6-2010.6, 第一主研。

近五年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 电子信息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贵州大学学报, 2005

(2) 创新教学形式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8

(3) 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研究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08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四川省2008年教学成果三等奖、四川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突出“五开放”特色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署名第一。

(2) 四川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闭合型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署名第一。

1(1)-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科研项目:

主要科研方向为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分布式测控系统等。近五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研承担了863计划子课题一项、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以及横向项目9项,共计到校经费279万元。成功研制出适用于水利部门使用的水情测报系统、水资源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水量监测与调配系统等成果,其中“WJ-2000型水情测报与计量用水智能系统”和“都江堰东风渠灌区水资源调度自动化系统”已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获国家专利2项。

[1] 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农业用水监测调配系统集成示范(863计划子课题),2004-2006

[2] 岷江上游水资源安全预警系统(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2005-2006

[3] 基于Linux的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2004-2005

[4] 水资源调度自动化系统(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2004

[5] 通济堰取水工程闸门控制系统,2006-2007

…………

发表的学术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部分):

[1] The electron do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in EB radiation processing for wires and cables,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Vol. 63 No. 3-6, 2002 Elsevier Science Ltd p267~270.(SCI,EI收录)

[2] Measurements and calculations of electron dose distributions in circular materials,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Vol. 63 No. 3-6, 2002 Elsevier Science Ltd p723~727. (SCI,EI收录)

[3] 电子输运两群理论及在电线电缆剂量监控系统中应用新进展,《核技术》,Vol.26, No.6, 2003(6), p444~447(EI收录)

[4] 脉冲幅度信号获取系统,《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18 No.2 1999,p132-135(EI收录)

[5] 遥测终端中的电源系统设计,《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vol.25 No.6 2005 , p654-656

[6] 都江堰灌区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8),p302-304

指导研究生,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部分):

[1] 基于改进多孔算法的时间序列预测,《系统仿真学报》, 2007, 19(17):4082-4085 

[2] 基于数据挖掘的水文时间序列预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 43(30):231-233

[3] 基于提升方案的冗余Haar小波变换与时间序列预测,《计算机应用》,2005, 27(1):58-61

[4] 基于ArcObjects开发的多编辑源分布式地图同步方法研究,《计算机应用》,2005, 25(12):503-505

[5] 利用自由水蓄水库对新安江产流模型的改进,《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6,17(6):76-78

[6] 水资源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人民黄河》,2005, 27(8):30-32  

[7] GIS数据融合的虚拟现实系统探讨,《计算机仿真》,2006, 23(4):216-219

[8] 嵌入式Linux系统的闸门控制设计,《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1(5),73-75

[9] 数字液压伺服控制纠偏系统,《机床与液压》,2006,3:140-141

[10] 基于UC3909芯片的电源系统设计,《工业控制计算机》,2008,7(6):36-38

[11] 智能巡线小车的多模式速度控制系统,《微计算机信息》,2008,19(3):102-104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第二课程负责人情况

1(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王正勇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年12月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85462766

学 位

硕士

职务

传真

所在院系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

1(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

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信号与系统》,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4。为02级至06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670余人。

(2)《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4学时/周。为04级至08级各届硕士研究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近达140余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004级~2008级共34人;

(2) 指导本科生训练2006级、2007级共9人。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1) 获得2006年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

(2) 获得2006年四川大学三信奖教金。

(3) 获得2008年四川大学三信奖教金。

1(3)-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成都西图科技有限公司:高速图象采集系统研发, 横向项目,项目负责人;2005年-2007年

(2) 成都西图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彩色岩心图象扫描及软件系统开发 ,横向项目,项目负责人,2006年-2011年

(3) 川大科协: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岩心和岩屑图像录入和地质构造分析管理系统

。 横向项目,主研;2008年-2009年

(4) 成都西图科技有限公司: 岩石微观结构显微成像及图像分析。横向项目,主研。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教材):

(1)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岩心图象系统自动聚焦技术,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 04期,署名第一

(2)基于边缘特征和Keren算法的图像配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44(33),署名第一

(3) 数字图象通信及其应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副主编。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获得200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署名第5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1)

2(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熊淑华

性别

出生年月

1969年6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85463881

学 位

工学博士

职务

传真

所在院系

电子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邮编610064)

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处理

2(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

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1)《信号与系统》,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4。为03级至06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540余人。

(2)《现代通信原理》,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4。为02级至06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580余人。

(3)《多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学院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4学时/周。为04级至08级各届硕士研究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近达120余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1)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2004级~2008级共30人。

(2)本科生指导教师,01级、05级和07级,学生总人数46人;

(3)指导硕士研究生,3届,学生总人数11人。

2(1)-3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科研情况:

从事专业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理论与技术、多媒体通信、数字水印技术、信息信号处理,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激光隧道断面测距系统”,“直升机机载远程战场雷达回波模拟源”,“公用交换电话网多媒体通信终端机研制”,“通信信号细微特征的多分辨率分析与特征提取研究”,“基于GSM网络的电信增值业务软件开发”,“功能通信平台网关软件研究与开发”。

   参与编写并出版的教材

<<现代通信技术>>,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作者。

获奖情况:

四川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

四川大学首届“远望”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1998年;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优秀教师“三信奖”,一等奖,1999年;

四川大学优秀教师,二等奖,2000年;

四川大学优秀学分制指导教师,2006年;

四川大学第四届本科优秀教学二等奖,2007。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2)

2(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郭庆功

性别

出生年月

1967年7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13540230192

学 位

 理学博士

职务

传真

028-85408779 

所在院系

电子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邮编610064)

研究方向

 微波应用,电磁场数值计算

2(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

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1)《信号与系统》,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4。为03级至06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400余人。

(2)《现代通信原理》,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4。为03级至06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550余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2004级~2008级共32人。

2(2)-3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科研情况:

   近年来一直从事微波应用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宽阔的知识面,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国家“863”项目的研究。先后在《中国科学》、《微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2篇被EI收录,1篇被SCI收录。

获奖情况: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优秀教师“三信奖”, 2004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六),2006年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夏文龙

性别

出生年月

1976年12月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

讲师

电话

13094424880

学 位

 硕士

职务

传真

 

所在院系

电子信息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邮编610064)

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

2(3)-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

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1)《现代通信原理》,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院级平台课程,周学时4。为04级至06级各届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300余人。

(2)《现代通信技术》,校文化素质公选课,周学时2,2008年第二学期为本科生讲授,学生人数120人

(3) 《移动通信》,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课,周学时3,为03级本科生讲授,学生人数65人。

(4)《信号与系统》,电子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为03级本科生讲授,学生总人数达50余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2004级~2008级共29人;

(2)本科生指导教师,07级和08级,学生总人数27人;

(3)毕业生实习指导, 03届和05届,学时总人数200余人。

2(3)-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科研情况:

   先后参与过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线电视的有条件接收系统(项目负责人,前端和末端的硬件电路设计和控制管理软件的开发),车牌识别系统(字符矫正和数据库开发),指纹门禁系统(电路优化、数据传输和管理软件开发),电力设备监控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嵌入式网络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硬件设计和驱动开发),远程主机数据检测(项目负责人)。现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目前致力于无线音视频通信项目的研发。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含

外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周新志

男 

1966年9月

教授 

模式识别与

智能系统 

课程负责人、主讲 , 负责课程的规划、改革、建设等

王正勇

1969年12月 

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讲 ,负责课程的建设等 

熊淑华 

1969年06月 

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讲 

郭庆功

男 

1967年7月

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讲 

高勇

男 

1969年9月

副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讲 

夏文龙

1976年12月

讲师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讲 

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组由6人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4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其中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年龄在35~45岁的5人,35岁以下的1人。硕博士以上比例100%。

    本课程组中有6位教师担任本科教学(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梯队,具备较深的信号处理与电子信息知识功底,符合信号与系统课程性质的要求,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并具有课程意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队伍。同时课程组主要成员周新志、王正勇、熊淑华、郭庆功、高勇、夏文龙等长期在信息与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欢,年终考核成绩均为合格和优秀。

  此外,本科教学中通常吸收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习,承担辅导、习题课和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作业全部批改,使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可以达到1:35左右。

    同时,课程组注重中青年教师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一直有计划地吸收年轻教师,对年青教师采取“一带一”制度,先实习后上台,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学术修养。

3-3教学

改革

与教

学研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针对《信号与系统》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讲授传统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教研组的教师结合实际科研工作,将新的应用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在相对稳定中力求变革,处理好经典理论与最新技术引入的相互融合。以当代信息科学的观点理解、审视、组织和阐述传统内容。

  一、教改项目:

  1.2003年,课程组再次修订出版了教材<<信息信号与系统>> 。

2.自2002年开始课程组多次讨论本课程电子教案制作,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逐步完善。  

3.四川省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4.四川大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基地。

5.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培养创新高级IT人才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6.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三期):示范性创新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7.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三期):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8.教育部第二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建设 

9.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

10.四川大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通信电路教学团队建设。

二、教改论文:

1.郭庆功,理论打基础 实践练动手 科研促提高, 电子电气教学学报,Vol.29 2007年10月

2.周新志,电子信息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贵州大学学报,2005

3.周新志,创新教学形式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

4.周新志,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研究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08

三、教学成果奖:

1. 突出“五开放”特色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2. 闭合型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3. 2007年,课程组主讲教师熊淑华副教授获得四川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

4. 连续五年来,每年都有课程组主讲教师获得四川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奖。

3-4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课程组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才。目前承担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2人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学期督导组专家陈元亨教授、陶德元、杨万全教授等随机听课一至二次,并及时、定期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和指导,进行教学指导和监督,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高,受到学生和监督老师的好评。2007年,课程组主讲教师熊淑华副教授获得四川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其他教师每学年均获得学院优秀课堂教学奖,王正勇、熊淑华、高勇等老师获得四川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奖励。

    1.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于现有的中青年教师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有1位中青年教师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2.对于青年教师实行试讲、老教师示范教学指导等多项措施;

    3.行了聘用研究生对课程教学进行辅导、批改作业的措施,解决了辅导教师缺少的问题,又给研究生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机会,并为后备教师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4.实行了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由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从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并建立奖励措施激励中青年教师;

    5.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青年教师介绍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与老教师一起共同研讨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等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

(或相近)学位的人的比例。课程组成员含课程负责人不超过10人。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信号与系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概念,它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过程中,不断发展着用来解决许多问题。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多个世纪以前。例如,作为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的基础的傅里叶分析方法,其发展可追溯到从古代巴比伦人对天文学的研究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而更近一些,这些概念和方法一直在涉及到从调幅(AM)和调频(FM)发射和接收机设计到计算机辅助图像恢复等领域中的应用。所有这些方面的工作,已经对信号与系统的表示,分析和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一些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信号与系统分析常见的应用有:(1)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处理信号。 (2)对已受到污损的信号的恢复。这种情况在背景噪声很强的语言通讯中会遇到。(3)在图像恢复和图像增晰方面的应用。(4)用来改变某一已知系统的性能。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信号与系统日益复杂,也促进了信号与系统理论研究的发展。

《信号与系统》课程从恢复高考后的原四川大学无线电系77级开始就一直设置,到今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具有厚实基础和传统优势。本课程初期采用的是自编讲义《信号与系统理论基础》,198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还专门委托四川大学举办了信息理论讲习班,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1989年《信息与信号理论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教材。2003年,课程组再次修订出版了教材《信息信号与系统》。该课程一直是电子信息学院所有5个专业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直是电子信息学院所有专业的骨干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述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技术、控制理论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帮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

结合四川大学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学院所有专业及物理学院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因此,本课程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强调信号和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和各种变换域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适应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的总体结构是围绕先信号后系统、先连续后离散、先时域后频域、变换域为主要线索对信号和系统两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原则,有利于学生增强理解,深化认识。并在时域和变换域分析法之间建立一定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现代系统分析理论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本课程共分九章,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1学时)

   介绍本课程性质、目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第1章 信号与系统(8学时)

    介绍信号的基本概念、数学描述及常用的典型信号,如指数、正弦、单位阶跃和单位冲激信号;信号独立变量的某些变换(如时移和尺度变换等),系统基本概念及基本性质。重点是信号的描述,系统的基本性质,单位阶跃和单位冲激信号的定义及特点。

第2章 线性时不变系统(8学时)  

    讲述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卷积和定义及计算,连续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卷积积分定义及计算;讲述冲激响应概念;介绍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和系统的微分、差分方程表示。重点是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卷积和定义及计算,连续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卷积积分定义及计算。

第3章 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表示(7学时)

  本章介绍周期信号傅立叶级数及其性质,LTI系统对复指数信号的响应,输入周期信号时系统的响应,介绍了频率选择性滤波的概念。重点是周期信号傅立叶级数表示及其性质。

第4章 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8学时)

本章讨论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傅立叶变换与傅立叶级数的关系,典型信号的傅立叶变换,以及从频域来表征和分析LTI系统。重点是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典型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第5章 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5学时)

本章讨论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典型信号的傅立叶变换,以及从频域来表征和分析DLTI系统。重点是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典型离散时间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第6章 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5学时)

傅里叶变换的模和相位表示; LTI系统频率响应的模和相位表示;理想频率选择滤波器和非理想滤波器的时频特性.

第7章 采样(6学时)

    讲述对连续和离散时间的采样,利用内插重建信号,以及欠抽样下带来的效果。重点是采样定理,以及欠抽样下带来的混叠现象。

第8章 拉普拉斯变换  (8学时) 

介绍拉普拉斯变换变换定义,与傅立叶变换的关系,拉普拉斯变换收敛域,LT性质,利用部分分式展开法计算反变换,利用LT变换分析与表征LTI系统的系统函数及应用,以及系统的级联型、并联型和直接型方框图表示的构成等。重点是LT变换定义及其性质,LT反变换的计算,LT变换分析与表征LTI系统,及系统方框图表示。

第9章 Z变换(8学时)

    介绍Z变换定义,与傅立叶变换的关系,Z变换收敛域,Z变换性质,利用部分分式展开法计算反变换,利用Z变换分析与表征LTI系统的系统函数及应用,以及系统的级联型、并联型和直接型方框图表示的构成等。重点是Z变换定义及其性质,Z反变换的计算,Z变换分析与表征LTI系统,及系统方框图表示。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是三大变换即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其性质,以及这三大变换在信号与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难点是建立信号从时域到频域的基本概念,系统各种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掌握利用变换域法分析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解决此难题的方法:课堂上引入Matlab软件,并布置一些实践性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利用Maltab软件或其他软件工具进行仿真实验,加深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目前选用由电子信息学院陈元亨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的《信息信号与系统》作为本科生教材;选用ALANV.OPPENHEIM著(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再次出版的《信号与系统(第二版)》作为创新班本科生教材;同时,在教学中也参考郑君里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信号与系统(第二版)》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的扩充性资料如下:

   [1]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大正,杨林耀,张永瑞.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应启珩等. 离散时间信号分析和处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A.V.Oppenheim, A.S.Willsky with S.H.Nawab. Signals and Systems(Second edition). Prentice-Hall,1997

  [5]李宁等. 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例题与习题解.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6]梁虹等.信号与系统分析及MATLAB实现.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 李玲远.信号与系统习题精解.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1.

[8] 吕幼新, 张明友编.信号与系统分析.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01.

[9] 闵大镒, 朱学勇编.信号与系统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1

本课程制作了《信号与系统》多媒体课件并已上网,课件内容丰富、形象、直观,因而可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有利于学生或老师与学生之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  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分析之间的对照,不盲目计算;

2  注意分析结果的物理解释,各种参量变动时的物理意义及其产生的后果;

3  同一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寻找最简单、最合理的解法,并比较各方法之优劣;

4  每年主要针对我院所有本科生、创新班和物理学院微电子等专业学生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学生人数650人左右/年;

 5  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制作了大量动画,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进行讲授,提高了教学效果;

 6  课堂上引入Matlab软件,并适当布置课外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Matlab软件或其他仿真软件工具进行仿真实验,以加深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  在注重讲清基本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力求由浅入深,结合科研工作,配上应用实例,以实用和先进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介绍先进理论和成果;

8   注重基础课与后续专业知识点的结合,如在教学中根据傅立叶变换性质引出通信技术中一些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9   课堂上采用师生之间互动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每次课有不低于5分钟的师生互动时间;

10 布置适当量的课外作业,并安排二到三次习题课讲解,以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鼓励一些研究生参加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担任辅导、习题课和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基本做到作业全部批改。

12  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命题加强概念题、应用题以及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拟实行教考分离。

 

4-5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信号与系统》作为电子信息学院的传统优势课程,受到校内外同事和专家的广泛认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包括西安、南京和山东等市省高校的同行专程来我院就该门课程进行学习和交流。

 近三年来,我们为电子信息学院各专业、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等本科生以及01级全校的学分制本科生开设本课程。虽然该课程通常属于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该课程核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所有工程类的专业来说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生选课率高,教学内容受到学生好评。

课堂教学所使用的电子课件效果较好。

校内督导组专家陈元亨教授对信号与系统的评价:电子信息学院开设的《信号与系统》基础课是目前3C技术和三大理论的工程应用基础知识和理论,各高校的IT类专业均开设。 这门课在电子信息学院则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信息与信号理论基础》,其全国指导性大纲是以我校提出的大纲为基础增补而成,1985年暑假受教育部委托四川大学举办“信息理论”讲习班,为50所高校培训这门课程讲授的教师和实验教师,198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门课的创新与改革获得四川省第一界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亿利达”教学质量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教育部规范本科专业设置后,规范为《信号与系统》。

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毕业生报考外校研究生,许多重点高校的信号与系统课考分名列前矛。

进几年一批青年教师已成长起来,其中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五人,他们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每年为电子信息学院全体学生、物理学院部分学生讲授这门课程,其讲授水平很高,在课堂上他们声情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难处配以图形过程演示、内容系统性严密、紧凑,课堂秩序良好。据我初步调查,90%以上学生当堂能掌握90%以上的内容。学生反映学了这门课,再看前面学过的一些课觉得简单了,这门课使我们思维灵活和灵活地去思维。基本上已作到了以讲的形式达到使学生懂的目的,在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鉴于以上原因,我建议学校将这门课程列为精品课,定能使这门课再上一个台阶,创造特色。

校内督导组专家陶德元教授对信号与系统的评价:

“信号与系统”这门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本科类级平台课,既是电子信息科学的主干基础课,也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技术”、“图象处理”、“模式识别”、“图象通信”、“移动通信”等专业课的先修课。该课程是四川大学自1960年建立无线电系以来的理论核心,也是近50年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文化革命当中受教育部的委托还在四川大学举办了50多人的培训班,有关业务水平名列全国第二。1989年和2003年还分别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信号与信息理论基础”和“信息信号与系统”教材,今年来每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均在400人以上。

课程组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了大量探索性的改革。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结合,文革前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小笛系踪的科研项目。今年又在一二维信号的处理与通信上完成了若干重大课题。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注重物理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还将该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同学介绍。采用提问、反问的启发式教学,把讲授、演示、回答与讨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同学反映收获大。

同时课程组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力量;职称、学历合理、教学与学术水平较高,热爱教学工作的稳定队伍。教师的教学效果优秀,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与声誉,已具备了四川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的条件。

学生余平对信号与系统课的评价:

今天的我,作为电子信息学院大三的学生,之所以会以此在执着地热爱着我所学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专业,主要来源于周新志教授上的《信号与系统》这门课。

依然清晰地记得两年前为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苦恼不已地徘徊,觉得学电子对于自己而言是多么不切实际不合兴趣的 事。而一年前,我的这种认识渐渐地变了。

周教授在开课时就告诉我们,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本科学生必须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同时也是后继的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他的话引起了我对这门课的重视。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从周教授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助燃了我原本淡淡的专业兴趣,现细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明确课程重要地位,引起个人重视。由于对这门课的重视,我很认真地听周教授讲课,渐渐地,我发现虽然这门课很多公式和知识点,但是实践性很强,加上老师上课时总会不失适宜地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实际应用的例子,让我对此充满了好奇,总想去探个究竟,激起了我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灵活,思路清晰。周老师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依照书上的顺序来“填鸭式”教学,而是以他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形成了个性化的灵活教学方式。他将书中的知识依照关联性,条理性,线条化的思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学习难度,也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问式启发性教学。周教授在教学中会适当合理的抛砖引玉般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不会当场给出答案,而是让我们去寻找答案,再寻找中学习,巩固知识,逐步引导我们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四、重视课后练习,注重课前预习。周教授布置的专业一般都是当堂知识点的典型例题练习,通过课余练习,巩固我们对知识点作简单的回顾,增强课程的关联性,巩固知识点的牢靠性。

正是周教授的这种教学风格,形成了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程灵起来,让我从中感受到了电子的魅力,感受到了学习电子学专业的紧迫性与主动性。

学完这门课,我收益颇多。再也没有什么徘徊让我放弃学习电子!

 

学生江丽娜对信号与系统课的评价:

很荣幸在大二的时候自己能上由王正勇老师教授的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期间让我收获颇多。

信号与系统是我们电子信息学院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单独就这门学科本身而言,它的内容是比较难的,其中牵涉到许多的数学公式及推导,理论性较强,对于我们工科生而言,这是比较枯燥的。但是王正勇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思路很清晰,每一章节之间前后的联系,给我们整理得很清楚。信号与系统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介绍了一些分析信号和系统的分析方法。王老师上课的节奏适度,由简到繁,注重知识点的比较。比如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由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到一般信号的傅里叶变换,而傅里叶变换是针对连续信号,Z变换针对离散信号在频域中的分析,等等。这些知识结构框架到现在都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而让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王老师在教授这些理论知识之余,还结合实际,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对于一些信号实例的分析,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王老师还启发同学们主动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这样避免了照本宣科,让我们边听边想,有助于大家集中精神,从而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来解决问题,以建立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王老师教给我们不仅是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知识,更重要的

有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为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这样才具有作进一步研究的潜力。

 

学生袁荃对信号与系统课的评价: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它不仅研究了信号与系统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在不断地学习中,我发现它几乎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

我是电子信息学院的一名学生,大二上学期学习了熊淑华老师讲授的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了解了信号的各种分析方法,也掌握了如何在频率域分析时信号通过各种系统的方法,这种思想在今后对于多门课程的理解都非常重要,锻炼了思维能力。

熊淑华老师的讲解耐心细致,对于公式的推导,原理的阐释都十分清楚明白,详细的推导使我对于整个课程的基础理解透彻。尽管这门课程的公式很多,在掌握了原理之后,使用起来也颇得心应手,毋须死记硬背,便可以做到灵活应用。熊淑华老师讲课脉络清晰,系统性强,对于一个全新的知识,同学们的接受度也很好。

在课后,让我们尤为感动的是熊淑华老师会将电子课件发到我们每一个同学的邮箱,几百个学生,每一个都能及时收到老师所发来的课件,并及时进行温习,这是每一个选了熊淑华老师的课程的学生都称赞不已的。

进入大三之后,我们愈发清晰地感受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数字信号处理到自控原理,从随机信号分析到现代通信技术,均需要扎实的信号系统的基础。尽管这些课程研究的方向更专业化,其基本的原理仍是建立在信号与系统之上的。

因此,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不仅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主干课程,更是其它许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了一种新的思想,从时域到频域,从实数域到复数域,正是这种思想解决了许多通信技术上的难题,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王秋晨对信号与系统课的评价:

    我是电子信息学院07级11班的王秋晨,本学期开始学习由电子信息学院在大二下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信号与系统,主讲老师郭庆功副教授。在此谈下我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听课感想。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中的概念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领域。具体来讲,该门课程是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认识如何建立信息与系统的数学模型,经适当的数学分析求解,对所得的给以物理解释,赋予物理意义。

学习这门专业课程需要很强的数学基础、抽象的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初学本门课程时不太适应,上过几次课后,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逐渐入门,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的本质。

郭庆功老师在讲授信号与系统这门课时,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课堂气氛并未因此而显得沉闷。郭老师特别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他鼓励我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大胆提问,以便于他更好地了解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及时转变授课的方式,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同时,郭老师在讲课时思路非常清晰,对于概念性的基础知识讲得十分透彻,在预习时不懂的,经老师课上课点拨便理解了。另外,老师在讲完某部分内容后总能给我们系统地归纳出之前所讲的知识框架,并督导我们自己课下能够自己按自己理解画出知识框图。最后,郭老师在讲课时,激情飞扬,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大家风范,并且经常在教授相对鼓噪的理论知识中间穿插一些他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本门课程的前沿科技成果,使我们如沐春风,更添加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动力和对更深层次知识的向往。

听郭庆功老师讲授信号与系统,是在学习中享受,在享受中收获啊!专业课加专业的教师绝对是一门精品课程!

5、自我评价

5-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  内容体系比较完整,理论性较强,即有较为严格的数学基础,用数学工具分析物理概念,又有现代技术的实践背景。

2.  注重内容的实用和先进性,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如在讲授信号与系统概念过程中,运用傅立叶变换性质引出通信中调制和解调概念等;合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Matlab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改善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培养,通过提问和思考题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 本课程主要教师长期从事信号与系统信息处理通信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把最新的知识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中。

5-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一直受到学校、院系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成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曾经是四川大学的校级重点课,在省内同类课程中名列前茅。

  信号与系统目前是通信、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如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网络理论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目前采用的四川大学出版的《信息信号与系统》教材还需进一步修订,习题的设置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也有欠缺。

2.还应加强网上资源建设,并进一步开展除创新班外的双语教学。

3. 加强与其他院校关于本课程的交流,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首先争取成为学校的精品课,再经过2-3年的建设争取达到省级精品课程。

2. 引入Matlab应用软件,为课程相关题目的计算机练习提供平台。

3. 丰富上网的课程资源,如ALANV.OPPENHEIM著(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信号与系统(第二版)》教材的电子课件。

4. 建设出版自己的教材、完善试题库建设。

5. 改进信号与系统电子教案,增加多媒体演示和扩展知识面的素材,成果形式:软件和文档。

6.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教学交流和研讨,加强信号与系统多媒体资源推广和交流,使精品课程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建设步骤

1.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将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其发展动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教学交流和研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完成“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试题库研制工作。 

3.进一步推广本课程的双语教学。  

4.进一步完善“信号与系统”多媒体课件,使课件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形象化。

5. 建设“信号与系统”网上答疑系统,方便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6. 制作授课录像。

 

三、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完善信号与系统电子教案。

2.开展“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信号与系统教学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三年内完成“信号与系统”网上答疑系统,方便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4.两年内完成“信号与系统”网上试题库。

5.三年内授课录像全部上网。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时间

课 程 录 像

2009.12

完成第一、二、三章课程录像

20010.12

完成第四、五、六章课程录像

20011.12

完成第七、八、九章课程录像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主菜单

包含内容

课程介绍

主持人介绍

教学队伍

课程描述

自我评价

课程建设规划

主讲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简介

课程组简介

课程组简介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授课计划

多媒体课件

 

建设规划

 

作业习题

各章习题习题解答

参考文献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网址列表:

http:// /course/index.htm

7、 推荐、评审意见

学院推荐意见

主管教学院长(签字) 2008年 月 日

评审专家推荐意见

评审专家组长(签字) 2008年 月 日

学校审批意见

(公章)

2008年 月 日

本表填不下可附页。

8、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