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h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 Good ...dpa/20150411.pdf ·...

34
2015 4 建構公民社會:優質治理與永續發展 學術研討會 2015 4th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Good Governanc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活動時間:2015 年 4 月 11 日(星期六) ◎活動地點: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 172 號 五樓國際會議廳 ◎可登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 ◎入場時間:上午九時正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

Transcript of 4th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 Good ...dpa/20150411.pdf ·...

  • 2015 第 4 屆 建構公民社會:優質治理與永續發展

    學術研討會                                                        

    2015 4th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

    Good Governanc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活動時間:2015 年 4 月 11 日(星期六)

    ◎活動地點: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 172 號

    五樓國際會議廳

    ◎可登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

    ◎入場時間:上午九時正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

  • 建構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

    2015 年 4 月 11 日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

  • 目 錄

    會議緣起 1

    議程架構 2

    會議規則 3

    論文摘要 4

                                     

         

  • 1

     

    2015/04/11

    會議緣起

    一、會議宗旨

    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在經歷兩次政黨輪替洗禮後,已建立起政權和平移轉的成熟

    典範並深獲國際社會肯定。然而,近年來臺灣社會數次發生的大規模公民運動、兩岸及環

    保政策政黨爭端以及食品安全風險等事件,卻又顯現出臺灣社會邁向成熟的公民社會與優

    質化的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步履蹣跚。為鼓勵學術社群對我國當前在民主治理及公民社會發

    展所遭遇問題提出諍言,以為我國家社會的永續發展做出具體貢獻,加上本系已於 2011

    年、2012 年及 2013 年分別舉辦了第 1 屆、第 2 屆與第 3 屆建構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故

    本學系決定積極籌辦 2015 年第 4 屆「建構公民社會:優質治理與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

    希望藉由國內政治與行政學術先進交互激盪出學術對話,並提出精闢的研究觀察,以饗實

    務與學術社群,共同為我國的優質治理及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二、會議目的

    本校及本系期望藉由本研討會之舉辦,達成以下目的:

    第一、提供國內公共行政領域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公民社會」議題之交流平台,以增益學

    習視野,俾利充實相關課題之教學與研究內涵;

    第二、增益國內相關領域學者研究成果之學術能見度;

    第三、 期許本校及本學系能為我國建構高素質公民社會貢獻力量。

  • 2

     

    議程架構 2015 年 4 月 11 日星期六

    08:3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儀式:主辦單位、校長致詞、貴賓致詞

    09:10-10:40 第一場主題:文官制度與民主行政 主持人:詹中原(考試委員)

    題目:從行政不中立案例評析行政中立法制化:半璧完制、半璧猶缺 發表人:賴維堯 評論人:陳德禹(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題目:公務福利制度的回顧與展望 發表人:許道然 評論人:詹中原(考試委員) 題目:管制行政下官僚政治中立與專業回應的弔詭:以臺北市敦化自行車道為例 發表人:廖洲棚 評論人:孫煒(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 題目:我國公務人員提起保障事件之差異性分析(1997 年至 2012 年) 發表人:李漢盈 評論人:黃一峯(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10:40-11:00 休息

    11:00-12:30 第二場主題:公民參與與權益保障 主持人:董保城(考選部部長)

    題目:民粹現象與公民政治參與 發表人:羅天人 評論人:童振源(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題目:自我觀察的弔詭-以公民社會理論建構者為例說明 發表人:黃鉦堤 評論人:林鍾沂(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教授) 題目:建構媒體公民實踐為本質的公民社會-以閱聽人實踐的趨向為例 發表人:陳東園 評論人:汪子錫(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題目:論基本權保障理系下的文化權脈絡 發表人:黃之棟 評論人:許雲翔(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助理教授)

    12:30-13:30 海報論文發表 (午餐) 主持人:黃一峯(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13:30-15:30 第三場主題:區域治理與制度創新 主持人:黃萬翔(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題目:論行政院區域聯合服務中心在都會治理中的角色與功能 發表人:沈建中 評論人:黃萬翔(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題目:地方治理與區域合作新思路-以花東發展基金運用為例 發表人:廖南貴 評論人:紀俊臣(銘傳大學觀光事務學系教授) 題目:桃園航空城土地徵收爭議之探討與分析 發表人:宋威穎、阮敬瑩 評論人:歐陽正(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題目:弱勢族群面對法治與民主的現實與展望 發表人:梁春富 評論人:沈中元(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題目:我國環境調查制度之研究 發表人:林書泓 評論人:黃鉦堤(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

    15:30-15:40 閉幕式 主持人:李允傑主任(公共行政學系主任)

  • 3

     

    論文發表會議規則

    一、主持人開場及介紹該場次論文發表人、評論人,以 3 分鐘為宜。

    二、每篇論文發表時間 10 分鐘,評論人評論時間 6 分鐘,主持人得視時間許可開放現場

    提問,發表人綜合回應時間 3 分鐘。

    三、發言剩餘時間 1分鐘時響鈴 1次,時間到時響鈴 2 次。

    四、會議進行時,請將手機關機或調整為震動,以免影響會議進行。

    五、會場內禁止飲食。

    海報論文發表規則

    一、主持人開場及介紹海報論文發表人,以 3 分鐘為宜。

    二、每篇海報論文發表時間 10 分鐘,主持人得視時間許可開放現場提問,發表人綜合回

    應時間 10 分鐘。

    三、發言剩餘時間 1分鐘時響鈴 1次,時間到時響鈴 2 次。

    四、會議進行時,請將手機關機或調整為震動,以免影響會議進行。

  • 4

     

    論文摘要

    Abstracts

  • 5

     

    從行政不中立案例評析行政中立法制化:

    半璧完制、半璧猶缺

    賴維堯

    摘 要

    行政中立是我國政黨政治發展較成熟後之政府運作層面的後續因應議題,其關鍵內涵有二:其一為

    事務官參與政治與政黨活動的適當程度,其二為政務首長因政治與政黨因素而不當使用行政資源及不公

    對待公務員。本文分從我國事務官行政不中立及政務首長行政不中立的二種角度,個案介紹相關不中立

    行為及活動,並進而評析我國政府行政中立法制化的努力與成果:規範事務官已於民國98年完成法制(以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為主)並於103年首次修正,至於政務首長規範,仍處草案階段,尚不知何日三讀通

    過。

    關鍵詞:行政中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政務人員法草案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6

     

    Note

  • 7

     

    公務福利制度的回顧與展望

    許道然

    摘 要

    公務人員的福利究竟涵蓋哪些範圍或種類,官方並無明確之定義。就公務員的認知而言,福利是一

    種精神上覺得享受到某些利益和服務的抽象感覺。就實務上而言,公務人員的福利係指支領「一般行政

    機關人員待遇」之公務人員所享有由政府統一規範之退休、撫卹、保險、未工作給付以外的各種利益和

    服務措施。

    從實務運作面來看,我國公務福利制度有以下的特色:1.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2.缺乏法律授權,

    以行政命令為執行依據;3.以補助性功能為主;4.強調現金性的補助;5.是固定式的給與;6.名目眾多,

    隨時可以增刪;7.零散式的,缺乏整體性的規劃。

    未來我國公務福利制度可以朝以下面向進行調整與改進:1.福利功能應予重新定位;2.制度規劃過

    程宜納入由下而上的方式;3.提高執行依據的位階:立法或法律授權;4.與俸給制度進行整體規劃,形

    成整體待遇體制;5.盡量以服務性福利代替現金性利益;6.試行彈性福利制度。

    關鍵詞:公務福利、整體待遇、彈性福利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8

     

    Note

  • 9

     

    管制行政下官僚政治中立與專業回應的弔詭:

    以臺北市敦化自行車道為例

    廖洲棚

    摘 要

    管制行政可視為政府對於社會行為的干預,其內涵是對於違反社會預期行為的一組經濟、社會與法

    律的控制體系,亦即對於政府管轄範圍內各種實際發生或想像之經濟、社會或生態的公共問題的一種政

    治性回應。在民主國家中,由於負有行政權力的官僚體系可在抽象的管制法規授權下,決定受管制者可

    以得到什麼,以及何時和如何可以得到的具體執行細節,故擁有管制行政權力者也可被視為擁有決定社

    會資源分配的政治權力。

    弔詭的是,一個擁有管制行政權力的官僚體系,卻有可能將民主國家帶入一個兩難困境。我們一方

    面需要仰賴官僚體系的專業能力來回應社會對於管制行政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又忌憚於官僚權力的持續

    增長會對民主帶來威脅,特別是模糊了民主課責的動線。因此,如何讓握有管制行政權力的官僚體系能

    維持政治中立以確保民主課責的動線,同時又能遵守專業判斷以成為民粹政治的防腐劑,就成為管制行

    政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解析此一課題的內涵,本文先回顧了文官政治中立、自主性以及課責等理論概念在管制行政中的

    重要意涵,再藉由否決者理論的相關假定以及空間模型的演繹來推導出可驗證的研究命題。最後,作者

    以臺北市敦化南北路自行車專用道政策為例,透過政策法規、新聞媒體報導及利害關係人訪談等質化經

    驗資料的整理來佐證命題的真確性。由於本研究僅透過一個個案資料來驗證理論模型,且不諱言推論過

    程高度受到作者對資料主觀詮釋的影響,故未來尚需更多的經驗資料來持續證明本文提出理論之一般性

    命題的真偽。

    關鍵詞:行政中立、官僚回應性、管制行政、否決者論、空間模型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10

     

    Note

  • 11

     

    我國公務人員提起保障事件之差異性分析(1997 年至 2012 年)

    李漢盈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係經由對國內外有關公務人員保障之書籍、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博碩士論文、

    研究計畫、政府出版品、大法官會議解釋,以及保訓會網站所公布的歷年委託研究資料、相關統計資料

    等加以探討分析;主要研究方法係以「內容分析法」針對保訓會歷年所作成之保障事件決定書,分析自

    1997年至2012年之保障事件,以探討各類公務人員保障事件之統計分布情形,據以提出具體之研究建議,

    以供建立更為完善及符合我國國情之公務人員保障制度之參考。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如下:

    壹、前言

    貳、文獻探討與假設建立

    參、各類公務人員之保障事件分布情形及其所提保障事件與各該類別公務人員人數之比較分析

    肆、各類公務人員所提保障事件之各種救濟類型分布情形

    伍、各類公務人員所提保障事件之實體保障項目分布情形

    陸、各類公務人員所提保障事件之審議決定結果分布情形

    柒、結語

    一、研究發現

    二、研究建議

    三、研究限制與展望

    關鍵詞:公務人員、公務人員保障、保障事件、救濟類型、實體保障項目、審議決定結果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事室主任。E-mail:[email protected]

  • 12

     

    Note

  • 13

     

    民粹現象與公民政治參與

    羅天人

    摘 要

    就比較政治學探討世界各國不同的制度,從其歷史演進來看,民粹現象似乎都存在於這不同時期,

    無論是極權、威權或民主體制,民粹的現象似乎都存在這樣的事實。就這些現象而言,民粹主要是強調

    以人民為中心的一概念,但不論是民主或不民主的政府,都經常運用民粹來型塑其統治的正當性。就如

    韋伯(Max Weber)在論及大眾民主(Mass democracy)時,認為透過宣傳輿論爭取民心,既是君主專制和

    獨裁的特徵,也是民主政治的特徵。此亦為德國政府的標準特徵,尤其在輿論被用於對政府部門相互攻

    擊的武器時。而蠱惑人心更是軍事獨裁制常用的手法,韋伯並認為,爭取民意並不限於政治民主一端。

    就此而言,民粹主義是一個較不精確的概念,但在現代民主國家的運作,經常為學者專家用來探討公民

    政治參與的一個現象。換言之,表現於政治現象,它是政治參與的一種形式之一,而民主政治的運作似

    乎這樣的民粹現象經常可以看到,無論學者對於民粹主義褒貶不一,但它的確可以作為政治參與的分析

    指標之一。

    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民眾參與公共事務其想法與政府產生落差的現象,而訴諸於不同形式的意見表

    達,是否可以用民粹主義來解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然就政治學者對民粹主義的研究而言,有

    不同程度的看法,由於各國發展不同,在歷史演進中,或有民粹現象,但所產生的結果亦有所不同。究

    竟民粹主義與民主政治的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它對當代民主政治有何啟示的作用?可能產生那

    些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尤其,臺灣的民主政治開始走入民主鞏固,我們民主化的程度如何?民粹主義是

    否可以解釋臺灣政治發展中的一些現象,臺灣是否存在民粹主義的現象?這是我們所關注的焦點,近年

    來也有許多學者對於臺灣民粹主義的現象有所涉獵。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民粹主義與當代民主政治的

    關係,主要從民粹主義的源起與概念意涵,說明民粹主義的特徵為何,進而它與當代民主政治究竟有何

    關聯作一評析,並且就臺灣民主鞏固過程中的個案加以檢證民粹主義在政治發展中的現象,並進而探討

    有何影響。

    關鍵詞:政治參與、民主鞏固、民粹主義、民間社會、公民文化

    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14

     

    Note

  • 15

     

    自我觀察的弔詭-以公民社會理論建構者為例說明

    黃鉦堤

    摘 要

    公民社會理論建構者是自我指涉地、但弔詭地形成「公民社會/ 非公民社會」區別來標示「公民社

    會」,而且因為「公民社會/ 非公民社會」區別內蘊著弔詭,所以他必須進行去弔詭化運算來消解弔詭。

    如此的一個弔詭和去弔詭化是數回合地循環進行著,直到達到實用目的,而其痕跡是以文字呈現出來,

    從而成為一套公民社會理論。正是在這樣的理解脈絡之下,本文提出「公民社會理論建構者的自我觀察

    是一個弔詭和去弔詭化的循環過程」命題。此命題可符合魯曼對學術理論所提及的雙胞胎問題之要求:「個

    案是什麼」,此時是以「公民社會/ 非公民社會」區別來標示「公民社會」;以及進一步說明「此個案背

    後是什麼」,亦即追問「公民社會/ 非公民社會」區別是如何使然,此時的追問必須藉由自我觀察才能得

    知。依照此命題,公民社會成為一個無差異概念,而這又引發公民社會在認識論上與政治上的爭論。

    關鍵詞:魯曼、公民社會、自我觀察、弔詭、去弔詭化

    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16

     

    Note

  • 17

     

    建構媒體公民實踐為本質的公民社會-

    以閱聽人實踐的趨向為例

    陳東園

    摘 要

    邁入於後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後,公民社會中民主與商業的兩大系統的運作,成為人與人與社會

    組織間主要互動的介面與機制。傳播媒體憑藉著社會第四權與商業推動者二元性格的角色,已成爲閱聽

    人了解掌握社會真實的主要路徑,以及建構自我公民意識的重要渠道,無論作為是信服媒體所呈現社會

    真實的角色,或是依藉媒體再現部份社會真實的功能,當今媒體的傳播功能性的意義,顯然已非單純國

    策訓令宣示,或再現新聞真實報導與分析等社會系統運作的形式,媒體的本質與功能多已爲商業與政治

    勢力匯流下整合經營的形勢。

    審視當代傳播媒體與國家社會及閱聽人互動的結構形式,一是商業與政治對傳播媒體制度影響的結

    構形式;二是藉由實用與使用滿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行為,建構閱聽人公民性格參與社會及

    公民實踐的自主能力。準此,如何建構此一媒體公民性格供為匯聚公民意識的基礎,以及追求公共福祉

    利益及參與公共政策的知能。顯然是身處現代媒體環境中具有公民身份的閱聽人,其面對公民社會的發

    展與未來,理應具備的理念及行為態度,亦即是,面對新媒體環境變遷驅動下公民社會的形勢,藉由閱

    聽人實踐的思辨與運作,作為直接參與公民制度運作的能力與貢獻。

    關鍵詞:公民社會、公民實踐、媒體公民、使用滿足、閱聽人實踐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18

     

    Note

  • 19

     

    論基本權保障理系下的文化權脈絡

    黃之棟

    摘 要

    文化權是當代新興權利中重要的一環。然而,有關文化權的探索一般多以國際人權體系,特別是〈經

    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為

    主要參考點。雖然對國際公約的掌握有其必要性,但國際規範的具體實踐,還需要透過國際法的內國法

    化才能達到實體權利的落實。本文嘗試從憲法基本權保障體系的系絡,系統地梳理出文化的規範原則。

    作者認為,將文化權理解為基本權最大的好處,在於基本權主、客觀法面向的確立。具體來說,文化基

    本權的主觀權利作用,體現在傳統「防衛權」的功能上。也就是當某人具備某種法律上的權利,得以要

    求他人或國家作為或不作為時,主觀權利便會體現;在此同時,個人也因為這項權利的行使,維護了自

    身自我決定的最大可能。除了做為主觀公法防禦權之外,文化基本權也被認為是對於整體法秩序的決定

    性方針。如此一來,基本權便使國家附有某種義務,成為使人民享有權利的客觀法規範。總之,文化基

    本權的概念也使得人民與國家的關係得以確定,也是吾人對文化權實踐上的重要視角。

    關鍵詞:文化權、基本權、憲法、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20

     

    Note

  • 21

     

    論行政院區域聯合服務中心在都會治理中的角色與功能

    沈建中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地方制度法的施行,我國現今都會區的產生及成長,成為我國當今社會都市

    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政府為因應與發展都會治理,於行政院核定之「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

    依該計畫內容,日後政府將創造台灣成為「安全自然生態」、「優質生活健康」、「知識經濟運籌」與「節

    能減碳省水」的國土發展新願景。國土規劃架構,將以總體發展願景與國土空間架構為核心,研擬國土

    保育與永續資源管理、創新與產業經濟、城鄉永續發展、綠色與智慧化運輸及國土空間治理等5大面向的

    空間發展策略。在國土空間結構方面,以國際階層而言,成為世界網絡的關鍵節點;至於以全國階層而

    言,基本結構將是「三軸(西部創新發展軸、東部優質生活產業軸及中央山脈保育軸)、海環(海洋環帶)、

    離島(離島生態觀光區)」。以區域階層而言,建構北、中、南3大城市與東部區域;以地方階層而言,建

    構7大生活圈(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花東及離島等生活圈)。於此為作為都會

    與區域間平臺,行政院設立區域中心。本論文即以都會治理的觀點,論述行政院區域聯合服務中心的角

    色與功能。

    關鍵詞:都會治理、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

    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 22

     

    Note

  • 23

     

    地方治理與區域合作新思路—以花東發展基金運用為例

    廖南貴

    摘 要

    近年來受全球金融風暴、歐債危機等國際情勢的影響,全球經濟動盪,造成經濟成長減緩,影響政

    府財政收支情形。然政府歲入金額有限,但民眾公共服務之提供,不能因財政因素而停止或中斷,因此

    如何透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業務的精進,有效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提升政府效能,更是當前重要的議題。

    本研究鑒於適值臺灣“行政院經建會(2014 年改組為國家發展委員會)”目前以平衡區域發展為目

    標於 2011 年通過「花東地區發展條例」,以十年為期推動花東地區的區域發展之際,來檢視臺灣花東地

    區的區域政策及「花東地區發展條例」所規劃之資金的運用及運作機制與公共經濟建設財務規劃新思路,

    並以多層次及參與式治理的治理理論取徑來分析,在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相互印證,以作為臺灣現行及未

    來地方治理時區域政策制定及執行時之參考。

    關鍵詞:花東地區發展條例、跨域加值財務規劃方案、PFI﹙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制度、促

    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花蓮縣議會專員。E-mail:[email protected]

  • 24

     

    Note

  • 25

     

    桃園航空城土地徵收爭議之探討與分析

    宋威穎 阮敬瑩

    摘 要

    桃園航空城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開發案,雖可替國家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但在開發的過程中,

    卻也遇到政府土地徵收影響居民居住權益的爭議。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桃園航空城土地徵收對民眾公

    共利益與權益的影響,透過次級資料蒐集法進行資料蒐集,並利用經濟學之供需法則分析土地徵收爭議,

    從中找出主要爭議點。本研究將相關文獻整理歸納分析後發現:1.政府對土地區段徵收補償措施並無法

    獲得民眾的認同;2.政府原有國有土地(海軍基地)已夠使用,不須額外徵收民間用地(第三跑道預定

    地)。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不僅對政府提供相關建議,亦對後續研究者提供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桃園航空城、供需法則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生。E-mail:[email protected] 台灣新青年公共服務協會專案經理。

  • 26

     

    Note

  • 27

     

    弱勢族群面對法治與民主的現實與展望

    梁春富

    摘 要

    社會多元化發展;在白玫瑰運動、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高速公路收費員抗爭…等多次社會震

    盪,法治與民主的現實,常由大幅震盪而失控、扭曲變調,一般大眾不易有共同持平之觀點認同。

    弱勢族群為人少或力薄之群體,如無民主機制之下,法治常為加害者。如非法治規範下,民主亦不

    易實現,將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治理官僚如何調整應變、社會輿情傳播、民意疏導、動盪影響減低,非理性參與熱度降溫…皆需開

    展解決,而非坐視惡化。

    參酌西方法治觀點萌芽、發展,民主觀念徹底思辨、未來展望,我們如何因應目前難題與未來發展,

    為社會進步之重要重要一環。

    在知識大幅開啟普及、資訊快速傳遞轉播之現代,群眾之認知、進步,為目前教育主要課題;其執

    行教化,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減低衝突、共創族群融合、繁榮社會。

    關鍵詞:弱勢族群、治理官僚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講師。E-mail:[email protected]

  • 28

     

    Note

  • 29

     

    我國環境調查制度之研究

    林書泓

    摘 要

    在環境調查領域中,分為一般與專案環境調查 2 種,前者泛指吾人生活環境之區域性環境品質調查,

    包括空氣、土壤、地下水、環境音量、生態、河川與海洋等地面水體及其他環境品質項目,後者係指具

    專案調查目的所執行之調查,包括開發個案環境影響專案調查、政府政策環境影響專案調查、特定污染

    源與受污染區域專案調查、非特定污染源與受污染區域專案調查、違反環境法案件專案調查、民眾陳情

    案件專案調查等 6 種調查,係目前環保機關行政作為及裁罰基礎事實調查之主要執行態樣;另外實際檢

    查係依據 1982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創設的制度,為一特殊的環境調查態樣,對於海洋污染防治扮演重

    要制度及實務上功能。

    我國環境問題日益複雜而多元,環保及協力機關執法人員,因對部分裁罰構成要件無法確實掌握,

    影響裁罰基礎事實之調查工作及證據蒐集,造成無法有效裁罰情事;或係處罰太輕,無法有效遏止污染

    環境的行為,發生在 102 年 10 月的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排放含重金屬廢水污染後勁溪事件即為典型案例,

    為有效因應相關問題的解決,建置一套制度化的調查規範有其必要性,建議中央環保主管機關能審慎考

    量制定環境調查法,讓我國的環境執法能更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也對環境品質多一分維護與保障。

    關鍵詞:環境調查、環境影響專案調查、裁罰基礎事實調查、實際檢查、環境調查法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E-mail:[email protected]

  • 30

     

    Note

  •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地址: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 172 號 電話:02‐22897897   傳真:02‐22897898 

    http://www.nou.edu.tw/~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