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 pps.org.t · 3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地點:管理大樓T2-306...

90

Transcript of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 pps.org.t · 3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地點:管理大樓T2-306...

1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106 年度年會與論文宣讀議程

時間:107 年 1 月 26 日 (星期五)

地點:朝陽科技大學時選廳

(41349 台中市霧峰區吉峰東路 168 號)

時間 議程

09:00-09:30 報到

09:30-09:50 開幕致詞:張清安 理事長

9:50-10:00 拍照

10:00-10:50 專題演講:

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講者:鄭安秀 秘書

主持人:張瑞璋 組長

51屆理監事

開票作業

10:50-11:10 茶敘

11:10-12:00 專題演講:

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講者:葉瑩 院長

主持人:張清安 理事長

12:00-13:00 午餐 (便當)12:00-13:00 第 50 屆第 8 次理監事聯席會議

13:00-14:00 頒獎、會員大會、公佈 51 屆理監事當選名單

14:00-15:30 第一節分組論文宣讀

[地點:管理大樓 T2-306]害蟲調查組 Pests Survey, PS主持人:林明瑩 博士

[地點:管理大樓 T2-306.1]病毒病害研究組 Virus Disease, VD主持人:陳宗祺 博士

2

時間 議程

14:00-15:30 [地點:管理大樓 T2-307]細菌性病害與植物生理組

Bacteria Disease & Plant Physiology, BDPP主持人:黃姿碧 博士

[地點:管理大樓 T2-307.1]真菌及線蟲病害研究組

Fungal & Nematode Disease, FD主持人:鍾嘉綾 博士

15:30-15:45 茶敘

15:45-17:45 第二節分組論文宣讀

[地點:管理大樓 T2-306]農藥分析與應用組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APP主持人:許如君 博士

[地點:管理大樓 T2-306.1]生物防治組 Biological Control, BC主持人:林宗俊 博士

[地點:管理大樓 T2-307]非農藥防治資材組

Non-Pesticide Materials, NPM主持人:蔡志濃 博士

[地點:管理大樓 T2-307.1]病蟲害整合性管理組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主持人:張萃媖 博士

18:00 餐敘

3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地點:管理大樓 T2-306

論文宣讀-害蟲調查組 (Pests Survey, PS)第一節主持人:林明瑩博士14:00-14:15 PS-1 茶園新興捲葉蛾類害蟲之調查-寧方俞、廖珠吟、施禮正、洪巧珍

14:15-14:30 PS-2 外銷蝴蝶蘭蟲相自動辨識之初探-陳暐翰、王驥魁、陳淑佩

14:30-14:45 PS-3 臺灣進口多肉植物檢出介殼蟲-陳淑佩

14:45-15:00 PS-4 百香果潛蠅類新興害蟲生態學初探-李春燕

15:00-15:15 PS-5 台灣茄綿粉介殼蟲寄生蜂之研究概況-陳淑佩、陳健忠

15:15-15:30 PS-6 平腹小蜂 (Anastatus formosanus) 有效積溫及對第滅寧的藥效感

受性-蔡尚諺、莊依奇、許如君、張寶鑫

論文宣讀-農藥分析與應用組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APP)第二節主持人:許如君博士15:45-16:00 APP-1 水稻胡麻葉枯病之特性與防治藥劑篩選-林駿奇、王誌偉、

黃國興、林裕峰、蔡恕仁、陳昱初

16:00-16:15 APP-2 台灣草莓炭疽病菌對殺菌劑之感受性與抗藥性機制探討-朱盛祺、林盈宏、鍾文鑫

16:15-16:30 APP-3 藥劑種子處理對防治紅豆根腐病及立枯病之成效評估-曾敏南、

陳明吟、王惠美、陳翠蓉

16:30-16:45 APP-4 殺蟲劑對番石榴節角捲葉蛾 (Spilonota rhothia) 防治成效評估-陳明吟、曾敏南

16:45-17:00 APP-5 不同作用機制之殺蟲劑對台灣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Trybom)與小黑椿象(Orius strigicollis Poppius)毒效之評估-胡逸琳、段淑人

17:00-17:15 APP-6 國內甘藍菜小菜蛾抗藥性管理策略之實例-葉庭維、許如君、

黃毓斌、邱安隆

17:15-17:30 APP-7 銀葉粉蝨帶毒與否會影響藥劑防治嗎?-郭仲文、林明瑩

17:30-17:45 APP-8 從全球 2016 年植物保護市場觀望台灣發展-方麗萍

4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地點:管理大樓 T2-306.1

論文宣讀-病毒病害研究組 (Virus Disease, VD)第一節主持人:陳宗祺博士14:00-14:15 VD-1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nana bunchy top disease based on

genomic amplification methods-關政平、黃翊瑋、黃勝豐、陳涵葳、

楊佐琦

14:15-14:30 VD-2 Rapid diagnosis of Potato virus X by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關政平、蔡沄容、鄭櫻慧、楊佐琦

14:30-14:45 VD-3 單步驟即時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技術應用於寄主植物及媒

介薊馬中快速診斷甜瓜黃斑病毒-李相伶、黃莉欣、陳宗祺

14:45-15:00 VD-4 Telosma mosaic virus 在台灣百香果上的分離與鑑定-蔡一慈、

陳羽騏、黃莉真、陳煜焜、張清安

15:00-15:15 VD-5 結合重組酶聚合酶擴增與奈米金探針進行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的可

視化 DNA 診斷技術-王子明、楊鏡堂

15:15-15:30 VD-6 甘藷褪綠矮化病毒台灣分離株之分子特性分析-王筠棋、王麗媛、

黃莉欣、陳宗祺

15:45-16:00 VD-7 促進百香果病毒 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 檢出效果之植株取樣部

位與病毒多元抗體應用方式-陳金枝、江芬蘭、黃美容

16:00-16:15 VD-8 草莓病毒 Strawberry mild yellow-edge virus 檢測試劑開發應用-陳金枝、蔡志濃、陳美雅

論文宣讀-生物防治組 (Biological Control, BC)第二節主持人:林宗俊博士16:15-16:30 BC-1 馬鈴薯瘡痂病之土壤拮抗菌篩選-林靜宜、林慧如、倪蕙芳

16:30-16:45 BC-2 利用拮抗細菌 (Bacillus spp.) 防治絲瓜萎凋病與金線連莖腐病病

原菌之效果評估-林宗俊、項品慧、鍾光仁

16:45-17:00 BC-3 生物防治菌之初步篩選與潛力評估-吳佩芬、詹前揚、林秀橤、

林盈宏

17:00-17:15 BC-4 木黴菌防治樹木褐根病之探討-周昊、蔡志濃、蕭伊婷、曾德賜、

鍾嘉綾

17:15-17:30 BC-5 小菜蛾性費洛蒙結合趨光性複合防治技術及費洛蒙控釋劑型之開

發與試行成效-錢偉鈞、曾瑞昌、林美靜、廖雅芳、沈育哲、

謝維庭、張文潔

5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地點:管理大樓 T2-307

論文宣讀-細菌性病害與植物生理組

(Bacterial Disease & Plant Physiology, BDPP)

第一節主持人:黃姿碧博士

14:00-14:15 BDPP-1 丹參青枯病發生之初報-呂柏寬、林瑞珍、林孝儒、蔡依真

14:15-14:30 BDPP-2 洛神葵癌腫病之病原鑑定與特性分析-陳奐宇、林駿奇、王誌偉、

林乃君

14:30-14:45 BDPP-3 在台灣由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的到手香青枯病-陳以錚

14:45-15:00 BDPP-4 接種內生細菌對草莓組織培養苗健化之影響評估-黃明珠、林乃君

15:00-15:15 BDPP-5 枯草桿菌應用於番茄栽培之功效評估-謝欣、黃明發、黃姿碧

15:15-15:30 BDPP-6 植物齡期對番茄懸浮細胞增殖及體胚分化之影響與耐熱細胞系篩

選之研究-鄭秋雄、呂采琳

論文宣讀-非農藥防治資材組 (Non-Pesticide Materials, NPM)第二節主持人:蔡志濃博士15:45-16:00 NPM-1 非農藥資材防治萱草黃花粉蚜之研究-林立、翁崧夏

16:00-16:15 NPM-2 網室金柑病蟲害調查及葉蟎非農藥防治-蔡依真、謝文棟

16:15-16:30 NPM-3 應用非化學農藥資材對豆花薊馬防治效果之篩選-陳盈丞

16:30-16:45 NPM-4 枝條剪除對油茶彫木蛾(Casmara patrona Meyrick)之防治效果評估

-陳巧燕、莊國鴻

16:45-17:00 NPM-5 非化學農藥資材對於薊馬與小黃薊馬之防治效力測試-張淳淳

17:00-17:15 NPM-6 天然資材 monensin 對鐮孢菌之防治效果評估-賴于歆、楊聖永、

陳穎練

17:15-17:30 NPM-7 電漿活化水用以防治作物炭疽病菌之可行性評估-林依佳、

吳牧謙、溫辰杰、黃濬佑、蕭駿平、王俊智、吳宗信、林盈宏

6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地點:管理大樓 T2-307.1

論文宣讀-真菌及線蟲病害研究組 (Fungal & Nematode Disease, FD)第一節主持人:鍾嘉綾博士14:00-14:15 FD-1 台灣甘藷儲藏性病害與病原之研究-吳昭蓉、許淑麗、賴素玉、

倪蕙芳

14:15-14:30 FD-2 臺東地區新發現鳳梨釋迦銹病病害之調查研究-王誌偉、林駿奇、

許育慈、蔡恕仁、陳昱初

14:30-14:45 FD-3 台灣無花果疫病初報-林筑蘋、蔡志濃、安寶貞

14:45-15:00 FD-4 鈣調磷酸酶調控番茄萎凋病菌生長、厚膜孢子形成及致病性-侯逸萱、賴于歆、徐立航、王宣富、陳穎練

15:00-15:15 FD-5 開發尖鐮孢菌之快速田間檢測技術-黃麗年、林依佳、林盈宏

15:15-15:30 FD-6 油茶葉枯病菌病原性加速檢測之方法-呂柏寬、潘蕙如

15:45-16:00 FD-7 利用線蟲雜交子代族群分析 Aphelenchoides besseyi 之纖維分解酵

素基因與鳥巢蕨致病性的關係-吳冠龍、蔡東纂、陳珮臻

論文宣讀-病蟲害整合性管理組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第二節主持人:張萃媖博士

16:00-16:15 IPM-1 仙草病蟲害調查與用藥輔導及仙草健康種苗應用防治根瘤線蟲-莊國鴻、陳巧燕、吳信郁

16:15-16:30 IPM-2 苦瓜種子帶菌對發芽影響分析暨種子處理效果評估-陳怡文、宋妤、

鍾文鑫

16:30-16:45 IPM-3 誘導番茄抗番茄捲葉病毒病之抗病資材篩選試驗-蔡濰安、翁崧夏、

邱智迦

16:45-17:00 IPM-4 運用植保無人飛行載具 (UAV) 在紅龍果蟲害防治的初探-邱一中、

高靜華

17:00-17:15 IPM-5 有機耕作及農地地景對臺灣苗栗地區水稻田節肢動物多樣性之影響-黃寄綸、陳泓如、黃千育、羅英元、蔡志偉

17:15-17:30 IPM-6 開花植被地景對於水田害蟲抑制之影響試驗-翁崧夏、林立、游之穎

17:30-17:45 IPM-7 設施蝴蝶蘭蕈蠅誘引排除裝置之開發與研究-林立、張光華、張芝蓉、

葉育哲

7

論文宣讀摘要目錄

編號 主題 作者 頁次

PS-1 茶園新興捲葉蛾類害蟲之調查 寧方俞、廖珠吟、施禮正、

洪巧珍

11

PS-2 外銷蝴蝶蘭蟲相自動辨識之初探 陳暐翰、王驥魁、陳淑佩 12PS-3 臺灣進口多肉植物檢出介殼蟲 陳淑佩 13PS-4 百香果潛蠅類新興害蟲生態學初探 李春燕 14PS-5 台灣茄綿粉介殼蟲寄生蜂之研究概況 陳淑佩、陳健忠 15PS-6 平腹小蜂 (Anastatus formosanus) 有效

積溫及對第滅寧的藥效感受性

蔡尚諺、莊依奇、許如君、

張寶鑫

16

APP-1 水稻胡麻葉枯病之特性與防治藥劑篩選 林駿奇、王誌偉、黃國興、

林裕峰、蔡恕仁、陳昱初

17

APP-2 台灣草莓炭疽病菌對殺菌劑之感受性與

抗藥性機制探討

朱盛祺、林盈宏、鍾文鑫 18

APP-3 藥劑種子處理對防治紅豆根腐病及立枯

病之成效評估

曾敏南、陳明吟、王惠美、

陳翠蓉

19

APP-4 殺蟲劑對番石榴節角捲葉蛾 (Spilonotarhothia) 防治成效評估

陳明吟、曾敏南 20

APP-5 不同作用機制之殺蟲劑對台灣花薊馬

(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與小黑

椿象(Orius strigicollis Poppius)毒效之

評估

胡逸琳、段淑人 21

APP-6 國內甘藍菜小菜蛾抗藥性管理策略之實

葉庭維、許如君、黃毓斌、

邱安隆

22

APP-7 銀葉粉蝨帶毒與否會影響藥劑防治嗎? 郭仲文、林明瑩 23APP-8 從全球 2016 年植物保護市場觀望台灣

發展

方麗萍 24

VD-1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nanabunchy top disease based on genomicamplification methods

關政平、黃翊瑋、黃勝豐、

陳涵葳、楊佐琦

25

8

編號 主題 作者 頁次

VD-2 Rapid diagnosis of Potato virus X by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關政平、蔡沄容、鄭櫻慧、

楊佐琦

26

VD-3 單步驟即時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

應技術應用於寄主植物及媒介薊馬中

快速診斷甜瓜黃斑病毒

李相伶、黃莉欣、陳宗祺 27

VD-4 Telosma mosaic virus 在台灣百香果上

的分離與鑑定

蔡一慈、陳羽騏、黃莉真、

陳煜焜、張清安

28

VD-5 結合重組酶聚合酶擴增與奈米金探針

進行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的可視化DNA診斷技術

王子明、楊鏡堂 29

VD-6 甘藷褪綠矮化病毒台灣分離株之分子

特性分析

王筠棋、王麗媛、黃莉欣、

陳宗祺

30

VD-7 促進百香果病毒 East asian passifloravirus 檢出效果之植株取樣部位與病毒

多元抗體應用方式

陳金枝、江芬蘭、黃美容 31

VD-8 草莓病毒 Strawberry mild yellow-edgevirus 檢測試劑開發應用

陳金枝、蔡志濃、陳美雅 32

BC-1 馬鈴薯瘡痂病之土壤拮抗菌篩選 林靜宜、林慧如、倪蕙芳 33BC-2 利用拮抗細菌 (Bacillus spp.) 防治絲

瓜萎凋病與金線連莖腐病病原菌之效

果評估

林宗俊、項品慧、鍾光仁 34

BC-3 生物防治菌之初步篩選與潛力評估 吳佩芬、詹前揚、林秀橤、

林盈宏

35

BC-4 木黴菌防治樹木褐根病之探討 周昊、蔡志濃、蕭伊婷、

曾德賜、鍾嘉綾

36

BC-5 小菜蛾性費洛蒙結合趨光性複合防治

技術及費洛蒙控釋劑型之開發與試行

成效

錢偉鈞、曾瑞昌、林美靜、

廖雅芳、沈育哲、謝維庭、

張文潔

37

BDPP-1 丹參青枯病發生之初報 呂柏寬、林瑞珍、林孝儒、

蔡依真

38

9

編號 主題 作者 頁次

BDPP-2 洛神葵癌腫病之病原鑑定與特性分析 陳奐宇、林駿奇、王誌偉、

林乃君

39

BDPP-3 在台灣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

到手香青枯病

陳以錚 40

BDPP-4 接種內生細菌對草莓組織培養苗健化之

影響評估

黃明珠、林乃君 41

BDPP-5 枯草桿菌應用於番茄栽培之功效評估 謝欣、黃明發、黃姿碧 42BDPP-6 植物齡期對番茄懸浮細胞增殖及體胚分

化之影響與耐熱細胞系篩選之研究

鄭秋雄、呂采琳 43

NPM-1 非農藥資材防治萱草黃花粉蚜之研究 林立、翁崧夏 44NPM-2 網室金柑病蟲害調查及葉蟎非農藥防治 蔡依真、謝文棟 45NPM-3 應用非化學農藥資材對豆花薊馬防治效

果之篩選

陳盈丞 46

NPM-4 枝條剪除對油茶彫木蛾(Casmarapatrona Meyrick)之防治效果評估

陳巧燕、莊國鴻 47

NPM-5 非化學農藥資材對於蔥薊馬與小黃薊馬

之防治效力測試

張淳淳 48

NPM-6 天然資材 monensin 對鐮孢菌之防治效

果評估

賴于歆、楊聖永、陳穎練 49

NPM-7 電漿活化水用以防治作物炭疽病菌之可

行性評估

林依佳、吳牧謙、溫辰杰、

黃濬佑、蕭駿平、王俊智、

吳宗信、林盈宏

50

FD-1 台灣甘藷儲藏性病害與病原之研究 吳昭蓉、許淑麗、賴素玉、

倪蕙芳

51

FD-2 臺東地區新發現鳳梨釋迦銹病病害之調

查研究

王誌偉、林駿奇、許育慈、

蔡恕仁、陳昱初

52

FD-3 台灣無花果疫病初報 林筑蘋、蔡志濃、安寶貞 53FD-4 鈣調磷酸酶調控番茄萎凋病菌生長、厚

膜孢子形成及致病性

侯逸萱、賴于歆、徐立航、

王宣富、陳穎練

54

FD-5 開發尖鐮孢菌之快速田間檢測技術 黃麗年、林依佳、林盈宏 55FD-6 油茶葉枯病菌病原性加速檢測之方法 呂柏寬、潘蕙如 56

10

編號 主題 作者 頁次

FD-7 利用線蟲雜交子代族群分析

Aphelenchoides besseyi 之纖維分解酵素

基因與鳥巢蕨致病性的關係

吳冠龍、蔡東纂、陳珮臻 57

IPM-1 仙草病蟲害調查與用藥輔導及仙草健康

種苗應用防治根瘤線蟲

莊國鴻、陳巧燕、吳信郁 58

IPM-2 苦瓜種子帶菌對發芽影響分析暨種子處

理效果評估

陳怡文、宋妤、鍾文鑫 59

IPM-3 誘導番茄抗番茄捲葉病毒病之抗病資材

篩選試驗

蔡濰安、翁崧夏、邱智迦 60

IPM-4 運用植保無人飛行載具 (UAV) 在紅龍

果蟲害防治的初探

邱一中、高靜華 61

IPM-5 有機耕作及農地地景對臺灣苗栗地區水

稻田節肢動物多樣性之影響

黃寄綸、陳泓如、黃千育、羅英元、

蔡志偉

62

IPM-6 開花植被地景對於水田害蟲抑制之影響

試驗

翁崧夏、林立、游之穎 63

IPM-7 設施蝴蝶蘭蕈蠅誘引排除裝置之開發與

研究

林立、張光華、張芝蓉、葉育哲 64

11

PS-1 茶園新興之扁腹蛾科 (Depressariidae) 捲葉蛾類害蟲調查-寧方俞1、廖珠吟1、施禮正2、

洪巧珍3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3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Survey on the new tortrix pest (Depressariidae) of tea in Taiwan – Ning, F. Y., Liao, C. Y., Shih, L.C., Hung, C. C. (1Tea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COA, Yangmei, Taoyuan 326, Taiwan;2Endemic Species Research Institute, COA, Jiji, Nantou 552, Taiwan; 3Taiwan AgriculturalChemicals and Toxic Substances Research Institute, COA, Wufong, Taichung 413, Taiwan)

臺灣茶園中可危害茶樹的捲葉蛾類害蟲包含茶捲葉蛾 (Homona magnanima)、茶姬捲葉蛾

(Adoxophyes sp.)、黑姬捲葉蛾 (Cydia leucostoma) 及茶細蛾 (Caloptilia theivora ) 四種。前三

者屬於捲葉蛾科 (Tortricidae),後者則屬於細蛾科 (Gracillariidae)。茶姬捲葉蛾及茶捲葉蛾為

臺灣茶樹之主要害蟲,在各茶區普遍發生,黑姬捲葉蛾好發於中南部茶區之夏季時節,而茶

細蛾雖常見但危害並不嚴重。由於4種茶樹捲葉蛾類害蟲之危害部位及捲葉形式有明顯差異,

過去多以危害狀作為田間快速診斷的方法。研究團隊自105年起陸續於茶園中發現可造成老葉

交疊相黏捲起危害狀的未知鱗翅目幼蟲,經大量成蟲樣本採集,初步鑑定為-扁腹蛾科

(Depressariidae) (學名未定,中文名暫定為茶扁腹蛾)。為了解此新興害蟲於茶園的發生時期,

本研究於桃園楊梅茶業改良場青心大冇及臺茶20號試驗茶區建立監測點,自106年2月起,以

對角線式調查取樣法從田間採集茶樹捲葉蛾類害蟲卵、幼蟲或蛹,每7天調查一次。蟲體攜回

實驗室以新鮮茶樹飼養每日觀察,待成蟲羽化鑑定其種類並計算單位面積蟲數。全年調查結

果顯示,青心大冇及臺茶20號試驗區皆以茶姬捲葉蛾在4月至7月下旬密度較高,亦及春茶末

和夏茶時期幼蟲危害較為嚴重;茶扁腹蛾8月上旬至12月密度次高,發生時期集中於秋茶至冬

茶期間;茶捲葉蛾3月至6月密度再次之;茶細蛾密度最低。試驗期間未發現黑姬捲葉蛾。茶

扁腹蛾與茶捲葉蛾捲葉習性相同,往昔報導茶捲葉蛾在4 - 5月及9 - 11月族群密度較高,由本

試驗調查結果在下半年似已被茶扁腹蛾取代,值得注意。因此,過去以不同捲葉特性作為依

據來鑑定捲葉蛾類害蟲的作法,似已不能再為農友做更準確的診斷服務。未來針對茶扁腹蛾

於全臺灣各主要茶區之分布及有無其他寄主,應持續監測以了解其發生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人:寧方俞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 4822059#551

12

PS-2 外銷蝴蝶蘭蟲相自動辨識之初探-陳暐翰1、王驥魁1、陳淑佩2 (1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

間資訊學系;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 Status o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technique of common insects of Phalaenopsis spp. for exportation in Taiwan-Chen, W. H. 1,Wang, C. K.1 and Chen, S. P.2 (1Department of Geomatics, National Cheng KungUniversity ;2Taiwan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蝴蝶蘭 (Phalaenopsis spp.)為臺灣現今重要外銷花卉之一,為確保外銷之蝴蝶蘭園是否有

檢疫列名害蟲(如臺灣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等)的風險(以外銷美國為例,若栽培

園區中檢出美方列名的檢疫害蟲,則該栽培園區需接受停權一年,期滿需重新再申請等處份),故目前先針對全臺帶介質輸美蝴蝶蘭蘭園,利用黃色黏蟲紙(21 X 15 cm2),定期監測而得的

蟲相。由於檢測約30,000張黃色黏板上的之蟲相,需利用實體顯微鏡檢測並記錄,故每年需

耗費大量人力。本研究利用置於栽培園區中之黃色黏蟲紙,透過影像分割技術偵測黏蟲紙影

像上的蟲隻邊界並取出蟲隻體型大小及色彩資訊特徵,對三類蝴蝶蘭園常見昆蟲(黑翅蕈蠅、

薊馬類、粉蝨類),除辨識類別外,並計算其數量。其初步結果顯示,可於1分鐘內完成對單

張黏蟲紙之蟲相分析,自動辨識率可達85%以上。此一新技術日後可透過雲端系統運算,除

有效提升農業e化程度外,亦可協助業者在園區做好自主管理,降低蟲害風險,確保蘭花品質。

關鍵詞 (Key words):蝴蝶蘭 (Phalaenopsis spp.)、影像處理(image processing)、圖像辨識

(pattern recognition) 、昆蟲(insec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人:陳淑佩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623

13

PS-3 臺灣進口多肉植物檢出介殼蟲-陳淑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Scale insects (Hemiptera: Coccoidea) intercepted from imported succulent plants in Taiwan-Chen,S. P. (Taiwan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近年來兼具觀賞及減壓的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s),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隨著國際間大量快速貿易交流,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風險增加,其中介殼蟲 (Hemiptera:Coccoidea) 即為經常檢出之重要害蟲。本文整理 2014–2017年10月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

植物防疫檢疫局各分局,現場檢疫人員後送進口多肉植物檢出之409筆介殼蟲總科樣品,經由

農業試驗所的鑑定結果,其中盾介殼蟲科為10筆,分屬於3屬4種,其中杉刺圓盾介殼蟲

[Oceanaspidiotus spinosus (Comstock, 1883)] 為臺灣未記錄種;粉介殼蟲科為檢出次數最多的

科別,共計399筆檢出記錄,分屬7屬9種,其中在Chorizococcus、Rhizoecus及Vryburgia 3屬中

檢出臺灣3未記錄種。檢出種類均製成玻片標本並存放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應用動

物組昆蟲標本館,作為國外進口農產品檢出害蟲之存證標本,其資料已建置在具權限管控的

植物檢疫有害生物資訊系統 (http:// DigiPest.tari.gov.tw/ )內,除供線上快速查詢其害蟲鑑定外,

亦可作為日後潛在農業外來種害蟲的風險評估依據。

關鍵詞 (Key words):進口多肉植物 (succulent plants)、介殼蟲 (Coccoidea)、檢疫害蟲

(Quarantine pe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人:陳淑佩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623

14

PS-4 百香果潛蠅類新興害蟲生態學初探 - 李春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藥物毒物試驗所)Preliminary study on emerging pest of passion fruit leafminer. – Lee, C. Y. (Taiwan AgriculturalChemicals and Toxic Substances Research Institute,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潛蠅類害蟲為台灣百香果重要害蟲,主要危害百香果之葉片、果實及嫩莖,幼蟲取食柵

狀組織並形成潛痕,危害果實造成傷痕降低商品價值,大量危害時造成葉表或果實表面呈現

銀白色薄膜狀,不僅影響光合作用甚至會降低百香果產量及產值,為監測此害蟲之數量以決

定田間防治時機,亟需發展實用之調查方法。本研究以黃色黏紙誘捕成蟲並比較不同懸掛高

度之成蟲數量,另外以目視法調查未掛果新梢幼蟲數量,評估二種調查方式對潛蠅田間族群

量監測效果並探討其實用性。試驗田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大坪頂地區,自2016年3~11月於田

區懸掛不同高度黃色黏蟲紙(棚架上30公分高、棚架下30公分、棚架下60公分、離地60公分高,

4重複)並每週調查潛蠅成蟲誘捕數量,另於同年9~11月每週隨機調查田區10枝45公分長未掛

果新梢上幼蟲數量。試驗結果顯示,3~8月黃色黏紙平均每週可誘捕1.7、0.2、0.3及0.3隻成蟲、

9~11月平均每週可誘捕4.7、1.3、2.9、2.9隻成蟲,且10月底之後成蟲數量有增加趨勢;未掛

果新梢則平均每週每枝條有1.2隻幼蟲,在第3~7片展開葉有明顯食痕。由於黃色黏紙誘捕效

果不佳,且需有辨識經驗者才能正確判斷誘捕數量,不推薦用於田間潛蠅誘捕或監測數量判

斷防治時機;調查未掛果新梢上第3~7片展開葉之食痕數量,可作決定幼蟲防治用藥施用時機

之依據,操作方式簡便且易於判斷,但目前百香果潛蠅僅有成蟲用藥,幼蟲防治用藥的開發

與測試確需投入研究。根據田間觀察與幼蟲室內飼育情形,在溫度27℃時約5周可完成1個世

代,田間每年推估可超過6個世代,且根據初步的田間觀察與調查,本害蟲為全年發生,因此

建議每年1-2月百香果更新種植時,新苗木應全程以防蟲網保護,以避免潛蠅成蟲棲息及產卵。

此外,本研究發現百香果潛蠅類害蟲並非文獻記載之潛蠅科Phytomyza屬、潛蠅科Liriomyza或Lonchaeidae昆蟲,目前由台灣大學蕭旭峰老師進行鑑定中;另其成蟲防治時機、天敵與其

他可能寄主等相關研究持續進行中,期能進一步突破瓶頸研擬田間綜合防治策略,有效降低

此害蟲的危害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人:李春燕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23302101轉359

15

PS-5 臺台灣茄綿粉介殼蟲寄生蜂之研究概況-陳淑佩、陳健忠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

所應用動物組) Present studies on the parasitoids (Hymenotera: Chalcidoidea) of the cottonmealybugs (Phean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Hemiptera: Coccoidea: Pseudococcidae) in Taiwan-Chen, S. P., Chen, C. C. (Taiwan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隨著國際間農產品之大量快速貿易交流,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風險增加,其中粉介殼蟲科

(Pseudococcidae)害蟲即為經常檢出之重要害蟲。綿粉介殼蟲屬 (Phenacoccus)為粉介殼蟲科中

最大的屬,其種類超過186種。許多小型綿粉介殼蟲種類如石蒜粉介殼蟲(Ph. sonali Ferris)及茄綿粉介殼蟲 (Ph. solenopsis Tinsley)等亦隨之快速傳播世界各地,皆已入侵臺灣。以原產於

中南美洲之茄綿粉介殼蟲為例,此害蟲於2008年入侵台灣地區,目前在臺灣之寄主植物已超

過14科32種,其中包括多種觀賞作物及農作物。由於此害蟲具有生殖潛能高、擴散速度快及

高度雜食性等生態習性,更增加防治的困難度,但在亞洲許多地區已有運用寄生蜂成功控制

茄綿粉介殼蟲族群之實例。本研究調查所得寄生蜂種類包括斑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Hayat), Allotropa phenacocca Chen, Liu & Xu, Encyrtus aurantii (Geoffroy), Metaphycus sp. 等。

其中斑氏跳小蜂對於茄綿粉介殼蟲在全世界已具實際應用之防治功效。本文探討綿粉介殼蟲

寄生蜂之概況,以供日後田間應用時之參考。

關鍵詞 (Key words) :茄綿粉介殼蟲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粉介殼蟲科

(Pseudococcidae) 、寄生蜂 (parasitoid) 、斑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人:陳淑佩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623

16

PS-6 平腹小蜂 (Anastatus formosanus) 有效積溫及對第滅寧的藥效感受性-蔡尚諺1、莊依奇2、

許如君1,2、張寶鑫3 (1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2臺灣大學昆蟲學系、3廣東省農業科

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Analysis of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Deltamethrinsusceptibility of Anastatus formosanus-Tsai, Shang Yan1, Chuang, Yi Chi1, Hsu, Ju Chun1, Zhang,Bao Xin2 (1Master Program of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Department ofEntom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於2008入侵臺灣本島之荔枝椿象 (Tessaratoma papillosa) 不但造成龍眼及荔枝等重要果

樹巨大損失,更出現於行道樹-台灣欒樹騷擾民眾、危害健康。目前防治策略大多以化學藥劑

防治為主,我們認為透過更多臺灣本土卵寄生性天敵平腹小蜂 (Anastatus formosanus) 之生物

學研究,可引導荔枝椿象防治向生物防治方向發展,以降低對化學防治之過度依賴。本研究

探討在不同溫度 (28℃、25℃、22℃及18℃) 下的平腹小蜂發育天數、羽化率及性別比。在

溫度25℃和28℃下,小蜂發育的平均日數為17日和14日。目前並未有任何化學藥劑對此種平

腹小蜂的藥效研究,所以另發展平腹小蜂對藥效感受性的局部滴定標準測試方法,以目前核

准使用於荔枝及龍眼之合成除蟲菊酯殺蟲劑第滅寧 (deltamethrin) 為例,使用局部滴定法測

試其對小蜂之半致死劑量 (LD50)。試驗結果顯示第滅寧對平腹小蜂24小時之LD50為13.4(9.53~18.8) ppb。由本實驗結果可得知第滅寧低濃度即可對平腹小蜂造成死亡,因此,應避免

同時進行第滅寧化學防治及釋放平腹小蜂。此外,未來可利用此標準測定方法來測試更多荔

枝核准用藥對平復小蜂的藥效感受性,以此作為選擇藥劑搭配平腹小蜂釋放的荔枝椿象整合

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人:許如君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 33665526

17

APP-1 水稻胡麻葉枯病之特性與防治藥劑篩選-林駿奇、王誌偉、黃國興、林裕峰、蔡恕仁、

陳昱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Characterization and selection of control agentsfor rice brown spot - Lin, C. C., Wang, C. W., Huang, K. H., Lin, Y. F., Tsai, S. J., Chen, Y. C.(Taitu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Taitung city, Taitung 950, Taiwan)

胡麻葉枯病(Brown spot,無性世代為Bipolaris oryzae,有性世代為Cochiobolus miyabeanus)為水稻重要風土病害之一,發生於世界各個稻作產區,適合高溫高濕之環境,尤其土壤缺氮、

矽、鉀等元素時更易發生。花東縱谷為臺灣稻米重要產區,因土壤因素而為本病害好發區。

臺東地區主要種植品種以高雄139號及臺東30號較易感病,多發生於水稻生育後期,對產量及

米質影響甚劇,第一期作發生較第二期作嚴重。當生育後期病害發生時,農民多不再防治。

採集轄區病原菌於馬鈴薯瓊脂培養基上純化培養,經測試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8-32℃,最適

生長溫度為24-28℃,並於培養基底部呈現濃黑色,36℃以上則不生長;由已登記防治藥劑清

單中,依作用機制選取16種常用防治藥劑,經抗藥性測試篩選抑制率達60%以上有三賽唑、

鋅錳乃浦、克熱淨、依普座、賓克隆、保利黴素、普克利、嘉賜黴素等8種藥劑,進行田間防

治試驗,並增加2種非農藥資材–亞磷酸及尿素。於第三次調查結果顯示,藥劑防治以25%克

熱淨溶液效果最佳,罹病葉面積率僅12.9%,其餘皆達30%以上,於孕穗初期施用,亦可兼防

穗稻熱病;非農藥資材亞磷酸較尿素為佳,但效果僅維持3-4週,建議有機栽培可定期施用以

維持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絡人:林駿奇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89) 325110轉730

18

APP-2 台灣草莓炭疽病菌對殺菌劑之感受性與抗藥性機制探討-朱盛祺1、林盈宏2、鍾文鑫3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2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3國立中興大學植物

病理學系)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sensitivity to Strobilurin fungicides of anthracnose fungiisolated from strawberry in Taiwan-Chu, S. C .1, Lin, Y. H.2, Chung, W. H3-(1Miaoli District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Gongguan Miaoli 363, Taiwan; 2Department of PlantMedicine,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ipu, Pingtung 912;3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420, Taiwan)

由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引起草莓炭疽病 (anthracnose),除造成田間植株嚴重危

害減少產量外,亦可引起草莓苗大量死亡導致缺苗。目前推薦用於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藥劑有

三唑類 (triazoles)、史托比類 (strobilurins) 等,然而農友長期連續使用單一作用機制的藥劑

情形下,常造成菌株對藥劑之感受性逐漸降低。本研究測試引起草莓炭疽病之C.gloeosporioides 菌株對常用殺菌劑的感受性,測試濃度為1、10、100及500 mg a.i./L。測試結

果:自草莓所分離之256株C. gloeosporioides菌株,於含100 mg a.i./L有效濃度之亞托敏

(azoxystrobin) 及三氟敏 (trifloxystrobin) 培養基中,分別僅能抑制57.6%及51%菌株菌絲生長,

而百克敏 (pyraclostrobin)、腈硫克敏 (pyraclostrobin + dithianon)、腐絕快得寧 (thiabendazole +oxine-copper)、待克利 (difenoconazole)、待普克利 (difenoconazole + propiconazole),在含有

效濃度10 mg a.i./L的培養基下,則可明顯抑制炭疽病菌菌絲生長。由研究結果顯示:分離自

田間的草莓炭疽病菌,可能已出現對亞托敏及三氟敏表現低感受性菌株;在台灣已有報導指

出抗史托比類藥劑之芒果及草莓炭疽病菌株於細胞色素b基因 (cyt b gene) 上並無發生點突

變。因此,點突變應非主要的抗藥性機制。另一方面,已知細胞膜轉運蛋白 (ABC-bindingcassette transporter) 與多重耐藥性有關。消耗ATP驅動ABC transporter外排作用,有效地將細

胞內毒性物質濃度降低,使真菌能夠耐受各種非生物脅迫,包括細胞毒性化合物和殺真菌劑。

利用草莓炭疽病高抗藥性CG68菌株培養於三氟敏藥劑100 ppm,對照組未處理,再分別抽取

mRNA,進行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分析三氟敏藥劑處理前後,ABCtransporter基因表現差異,結果有10組基因上調,進一步利用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 進行分析,發現有一組ABC transporter cdr4基因表現量較未

處裡對照組增加8.83倍,此結果初步証實草莓炭疽病菌對三氟敏藥劑抗藥性機制與ABCtransporter cdr4排毒機制似乎有關。

聯絡人:鍾文鑫

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電話: (04)22840780 分機356

19

APP-3 藥劑種子處理對防治紅豆根腐病及立枯病之成效評估-曾敏南、陳明吟、王惠美、陳翠

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 Effects of seed treatments on seedlingblight and root rot of Adzuki bean-Tseng, M. N., Chen, M. Y., Wang, H. M., Chen, T. J.(Kaohsiu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Yuan, Changjhih, Pingtung 908, Taiwan (ROC))

紅豆(Vigna angularis)為我國重要秋裡作,總栽培面積約6,300公頃,高屏地區栽培面

積占全台99%,主要集中於屏東縣萬丹鄉及高雄市美濃區。高屏地區一般於9月中旬~10月中

旬之間播種,播種後若土壤水分過多則極易發生根腐而產生立枯現象,若此時間因颱風或其

他天候因素大量降雨時,高屏地區紅豆易發生嚴重根腐病。紅豆根腐病主要由立枯絲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另外亦有Fusarium azukicola危害的紀錄,其他豆科的根部病原例如

Pythium spp. 或Cylindrocladium spp.,亦可能造成紅豆根部病害。目前並無正式核准於紅豆根

腐病之防治藥劑,一旦發生病害,農民大多採用核准於紅豆白絹病之福多寧進行噴施,但此

時病原菌已由根部或地基部侵入危害,因此防治成效並不佳。本研究為評估於播種前直接將

種子進行藥劑處理之防治成效,首先平板上進行藥劑篩選,其中以氟殺克敏、賽普護汰寧、

鋅錳乃浦、福多寧、嘉保信及脫克松幾乎可完全抑制立枯絲核菌菌絲生長。依據藥劑平板篩

選結果,選出75%嘉保信等6項藥劑,試驗藥劑與種子混合 (重量比為1:1000),於含有立枯絲

核菌之穴盤中種植紅豆並調查其發芽率。試驗結果以處理福多寧、脫克松、氟殺克敏及賽普

護汰寧者為最佳,具有73~89%的發芽率,未處理藥劑之對照組則只有約10%的發芽率。田間

試驗時依據溫室試驗結果,進一步選出已核並使用於紅豆之氟殺克敏、福多寧及脫克松等藥

劑進行種子處理,於2017年10月11日利用機械播種後,恰好遭遇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帶來大雨,

導致包含萬丹在內的紅豆栽培區田積水且潮濕。經10月24日進行紅豆生長調查發現未經藥劑

處理之對照組缺株嚴重,紅豆苗生長情況稀疏,每平方公尺之面積只有約19.8株紅豆。氟殺

克敏、脫克松或多寧藥劑處理區豆苗生長明顯整齊,其植株密度可達40株/m2,為對照組的2倍。此方法將有助於提升紅豆根腐病之防治成效,減少發病後之無效施藥,以減少化學藥劑

用量及經濟損失。

聯絡人: 曾敏南

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電話:(08)7746755

20

APP-4 殺蟲劑對番石榴節角捲葉蛾 (Spilonota rhothia) 防治成效評估-陳明吟、曾敏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secticides onSpilonota rhothia (Spilonota rhothia) controlling - Chen, M. Y., Tseng, M. N. (Kaohsiung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Changjhih, Pingtung 908, Taiwan (ROC))

番石榴 (Psidium guajava L.) 在台灣之總栽培面積約7,100公頃,主要高雄、台南及彰化

地區。番石榴在台灣全年均可生產,但考量春夏季之果實品質較不穩定,因此主要於秋冬季

生產。番石榴抽新梢時易受番石榴節角捲葉蛾(Spilonota rhothia)危害。此害蟲為鱗翅目捲

葉蛾科害蟲,幼蟲可全年危害番石榴,除取食新梢葉片外,老熟幼蟲亦危害花朵及幼果表皮,

甚或鑽入套袋內危害,而致果實表面產生大片褐色疤痕並誘發果實病害,嚴重影響商品價值。

然而,目前在番石榴,並無核准於防治節角捲葉蛾的藥劑,農民只能自行挑選藥劑進行防治,

而無參考依據。因此本試驗由核准於番石榴之藥劑中,選出50%普硫松乳劑及50%陶斯松水

溶性粉劑等6種廣效性殺蟲劑於田間進行節角捲葉蛾防治效力評估。試驗結果以50%普硫松乳

劑2000倍、50%陶斯松水溶性粉劑2500倍及24.7%賽速洛寧膠囊水懸混劑2000倍之防治效果最

佳,防治率分別為92.4%、82.0%及72.0%。此外,考量番石榴可全年開花結果及連續採收之

特性作物,為提升用藥安全,本試驗亦選用蘇力菌、印楝素、苦參鹼及白殭菌等安全資材於

田間進行節角捲葉蛾的防治效力評估。試驗結果以4.5%印楝素乳劑1000倍防治效果最佳,防

治率為80%。由於節角捲葉蛾喜食新葉,於番石榴整枝修剪後,配合清園及應用本試驗評估

之藥劑,將有助於大幅降低此害蟲密度。於番石榴新梢萌芽期可選用普硫松 (或陶斯松) 與

賽速洛寧輪替使用,以避免抗藥性產生。於番石榴連續開花結果時期,則可選用印楝素進行

防治,以期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並有效提升果品安全。

聯絡人: 陳明吟

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電話:(08)7746758

21

APP-5 不同作用機制之殺蟲劑對台灣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與小黑椿象(Oriusstrigicollis Poppius)毒效之評估-胡逸琳1、段淑人2(1國立中興大學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

士學位學程, 2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Comparative toxicity of different mechanismsinsecticides against Franklininella intonsa Trybom and Orius strigicollis Poppius. —Hu Y. L.1 ,Tuan S. J.2 . ( 1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 and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National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402, Taiwan ; 2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National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402, Taiwan)

豆科蔬菜為台灣重要作物之一,主要栽培種類包括長豇豆、豌豆、菜豆、毛豆、蠶豆、

萊豆等,雖分別於不同地區、季節栽種,但主要發生之病蟲害大多相似,夏季以台灣花薊馬

(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危害最嚴重。自播種至採收,皆可發現台灣花薊馬成蟲及幼

蟲的危害,如取食心葉導致其皺縮捲曲無法展開,豆莢彎曲;亦或取食豆莢致使後期表皮上

形成黑褐色銹斑或粗糙結痂,嚴重影響豌豆生育、產量及商品價值。雌成蟲常將卵產於心葉

或花蕾中,導致直接噴撒農藥防治效果不彰,易造成農民過度用藥,促使抗藥性產生及成本

增加。且豆科蔬菜屬連續採收作物,考慮農藥殘留量之安全標準符合性,自進入採收期後則

推薦以釋放天敵進行生物防治較宜。小黑花椿象(Orius strigicollis Poppius)擅長捕食薊馬、

葉蟎等小型害蟲,是頗具生物防治效力的害蟲天敵資材。本試驗目的為篩選植物保護手冊推

薦用於豆科蔬菜上之藥劑:佈飛松、賽扶寧、賽滅寧、賽洛寧、百滅寧、亞滅培、益達胺、

賜諾特、賜諾殺、賽滅淨等十種,對台灣花薊馬雌成蟲及二齡幼蟲致死率達75%以上之藥劑

有佈飛松、亞滅培、益達胺、賜諾特、賜諾殺等五種;將此五種藥劑按其推薦使用倍率再加

以1.25至2倍的稀釋,篩選出對台灣花薊馬雌成蟲及二齡幼蟲致死率達50%以上者。爾後擬將

該藥劑施用於小黑花椿象之二齡若蟲,以期能篩選出對小黑花椿象致死率為50%以下之藥劑。

預計藉此試驗篩選出對天敵友善,且能降低害蟲族群數量之藥劑濃度,以達到降低藥劑施用

成本,亦能對環境友善並減少農藥殘留之目標。

聯絡人: 段淑人

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電話: 04-22840361#531

22

APP-6 國內甘藍菜小菜蛾抗藥性管理策略之實例-葉庭維1、許如君1、黃毓斌2、邱安隆3 (1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

疫局)Application of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in Taiwan-Yeh, T. W.1, Hsu, J. C.1, Huang, Y. P.2, Chiu, A. L.3 (1Department of Entomology,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2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ouncil of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Taiwan; 3Bureau of Animal and Plant Health Inspection andQuarantine,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Taiwan)

十字花科作物廣受國人喜愛,其中甘藍更是國人補充蔬食營養首選,但此類作物在害蟲

防治上極為困難,主因在於此種包葉菜類蔬菜為保持外觀完整,常大量且不當的使用殺蟲劑,

以至於使部分害蟲產生出高抗藥性,其中以小菜蛾最為嚴重,目前研究顯示小菜蛾能在極短

的時間內就能對一種新穎殺蟲劑產生抗藥性,因此成為甘藍害蟲防治的最大挑戰。本實驗分

別由彰化、雲林地區採集田間小菜蛾帶回實驗室進行飼養,在以不接觸藥劑的情況下,逐代

以剋安勃、因滅汀、賜諾特、汰芬隆、因得克以及克凡派六種殺蟲劑田間登記施用濃度,進

行敏感性回復之藥效試驗,依據實驗結果計算小菜蛾對各種藥劑的敏感性回復速率,提出建

議停用時間表,進行針對甘藍小菜蛾的殺蟲劑用藥管理。另外,今年我們選定彰化北斗二處

甘藍菜的試驗田進行小菜蛾推薦用藥試驗,每次僅用一種藥劑,僅可連續施用二次,至目前

為止,其中一處實驗田近期將可採收,每分地最小用藥量成本減少近3成,殺蟲劑有效成分使

用量減少近4成,此種抗藥性管理策略可做為未來甘藍作物田間小菜蛾防治之依據。

聯絡人:許如君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 33665526

23

APP-7 銀葉粉蝨帶毒與否會影響藥劑防治嗎? – 郭仲文、林明瑩(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

Do viruliferous and virus-free silver leaf whitefly affect chemical control ? – Guo, Z. W., Lin, M. Y.(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茄科作物為全球重要經濟作物,因銀葉粉蝨 (Bemisia argentifolii) 危害與其易攜帶病毒

之特性,可導致番茄發生多種病毒病害,特別是此蟲所媒介之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 (Tomatoyellow leaf curl disease),為在臺灣影響收益之主要病毒病。臺灣田間發生之番茄黃化捲葉病

毒病,以Tomato leaf curl Taiwan virus (ToLCTWV;臺灣種),Tomato yellow leaf curl Thailandvirus (TYLCTHV;泰國種),及二者之混合感染為主,其中以泰國種致病性最強,受TYLCTHV感染之番茄植株,呈現之病徵為植株嚴重矮化、嫩葉面積減少、扭曲摺疊及葉片黃化朝上捲

起。為有效管理此病害之發生,首要為加強媒介昆蟲銀葉粉蝨之防治,化學防治至今仍是主

要之方法。本研究主要進行銀葉粉蝨帶毒與否對不同作用機制之化學藥劑防治上是否會具有

差異之探討。選定感病番茄品種 (ANT22) 作為供試植株及進行蟲源之飼育,分別建立健康

以及帶TYLCTHV之銀葉粉蝨之供試蟲源,進行後續之藥劑試驗,以4齡之若蟲為供試對象,

利用噴藥塔噴施不同作用機制之化學藥劑,供試藥劑分別為11%百利普芬水懸劑 (IRAC 7C)、9.6%益達胺溶液 (IRAC 4A)、10%氟尼胺水分散性粒劑 (IRAC 9C)。以POLO-PC進行probit數據分析,試驗結果帶毒之銀葉粉蝨對9.6%益達胺溶液及11%百利普芬水懸劑之感受性與未

帶毒之銀葉粉蝨間具顯著差異。另10%氟尼胺水分散性粒劑對銀葉粉蝨帶毒與否,並未呈現

差異。由此試驗結果,不同藥劑對帶毒與否之銀葉粉蝨可能呈現不同之防治效果,在田間防

治工作上,是否是影響防治效果的因子,可能需納入考量及評估。

聯絡人:林明瑩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連絡電話:05-2714513

24

APP-8 從全球2016年植物保護市場觀望台灣發展-方麗萍 (玉田地有限公司)Watch thedevelopment of Taiwan from the global plant protection market in 2016 (AG168 Co., Ltd.)

2016年全球農業投入品項共2930億美元,包括作物保護品、生物農藥、種子、肥料及精

準農業。預估2021年,整體市場成長30%,達3,809億美元;其中傳統植保產品及肥料領域,

保持低成長率;新興市場包括生物農藥及精準農業則有高速發展的未來。據MarketsandMarkets資料,2016年保護產品佔整個農業投入品項的19%,總市值為548.8億美元,未來5年平均複合

增長率為5.15%,至2020年市值增至705.7億美元。全球農藥輸出國家以德國為首,2016年出

口金額為40億美元,佔全球13%;中國金額達37億美元,佔全球12%;前15個國家總市值佔

全球82%。據worldstopexports分析,2016年農藥出口成長最高的國家為大陸超過30%,其次為

以色列及印度,分別成長26%及24%。2016年十大國際植保供應商佔全球市值84%,先正達及

拜耳分別佔市場18%及16%。2016年與2015年比較,前7大植保公司營業額均呈衰退,先正達

及拜耳分別下跌4%及3%,但總體植保市場成長7%。2017年開始,中國在全球植保市場的影

響力已舉足輕重。2016年先正達植保部門營業額達96億美元 (2016年中國農化以430億美元收

購瑞士先正達),沙隆達ADAMA年為29億美元;加上大陸出口金額39億美元,總計大陸企業

營業額超過164億美元,佔全球植保總市場30%。2016年台灣植保營業額為85億台幣,折合美

270百萬美元,其中45%為進口成品,進口成品中來自越南超過10億台幣,佔總進口成品25%。

因氣候等因素及農藥濫用情形普遍,台灣化學農藥之使用量偏高,2016年總銷售金額為4萬4千公噸,每公頃耕地承擔農藥的數量為55.8公斤 (有效成分為12公斤),農藥的金額為10,741元台幣。2016年農委會宣示至2027年台灣農藥使用量減半。台灣應如何有效勾勒出未來十年

可行的農業藍圖?

聯絡人:方麗萍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7)466129 / 0919278319

25

VD-1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nana bunchy top disease based on genomic amplificationmethods 關政平*、黃翊瑋、黃勝豐、陳涵葳、楊佐琦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生物技

術組) Kuan, C. P.*, Huang, Y. W., Huang, S. F., Chen, H. H., Yang, T. C. (Division ofBiotechnology,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O.A.,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Banana bunchy top disease (BBTD)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viral diseases of bananas andplantains caus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 worldwide. Banana bunchy top virus (BBTV; Genus:Babuvirus; Family Nanoviridae), is the causal agent of BBTD and it is transmitted by the bananaaphid (Pentalonia nigronervosa) in a persistent mode. BBTV is the causal agent of banana bunchytop disease. A simple, reliable method for detecting BBTV in plants and aphids has been developed,which involves tissues disruption from banana plants and viruliferous aphids followed by real-timeTaqMan® PCR assay. Here, we describe real-time PCR protocols suitable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quantification of BBTV in banana plants and in aphid extracts. Using primers and probe specificallydesigned for BBTV, the protocols for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allow to compare the amount of BBTVpresent in different plant or aphid samples. The real-time PCR assay was used to study BBTVtransmission efficiency,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acquisition-access period, the minimuminoculation-access period, the retention time, and to examine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mission in thisvector. The BBTV- infected or BBTV-free status of these plants was verified by real-time PCRassay for 1 months post-inoculation. The method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can quantify BBTV inaphids and plants, even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symptoms of banana bunchy top disease. Thismethod is sensitive, rapid, less prone to contamination, economical, and has potential for large-scaleapplication in surveys, surveillance, quarantine, 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mes.

聯絡人:關政平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323

26

VD-2 Rapid diagnosis of Potato virus X by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關政平1*、蔡沄容1、鄭櫻慧2、楊佐琦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1生物技術組、2植物病理組) Kuan, C. P.1, Tsai, Y. J.1, Cheng, Y. H.2 Yang, T. C.1 (1Division of Biotechnology;2Division of Plant Pathology,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O.A, Wufeng, Taichung413, Taiwan)

Potato virus X (PVX, genus Potexvirus) can occur in single or as mixed infections within thetomato or sweet pepper crops. In the field,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or sweet pepper(Capsicum annuum) are infected frequently with several viruses during a growing season, whichleads to reduced yield and quality plants. Planting seeds that are free or/and resistant to viruses is away of controlling viral diseases. A real-time RT-PCR assay, based on TaqMan® chemistry wasdeveloped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the PVX in pepper and tomato plants. The protocol ofthe real-time PCR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enabled detection of PVX as little as 102 copy number ofPVX cRNA as the target. Reliable and sensitive indexing techniques are indispensable tools fordetermining the virus status of tomato seeds. Leaves, stems, roots and flowers of PVX-infectedpepper or tomato plan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field and tested by real-time, RT-PCR analyses toquantify the number of PVX present in test samples. This TaqMan real-time PCR assay for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PVX would be a useful tool for application in quarantine andcertification of PVX in solanaceous seedless as well as in the research of disease resistance andepidemiology. The assays presented here could assi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rantine measuresfor PVX identification and in routine indexing of PVX for the production of virus-free solanaceousseeds.

聯絡人:關政平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323

27

VD-3 Application of one-step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rapiddiagnosis of Melon yellow spot virus in host plants and vector thrips- Li, S. L.1, Huang, L. H.2,Chen, T. C.1 (1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Asia University, Wufeng, Taichung, Taiwan; 2Taiwan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Toxic Substances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 Taiwan) 單步

驟即時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技術應用於寄主植物及媒介薊馬中快速診斷甜瓜黃斑病毒

-李相伶1、黃莉欣2、陳宗祺1 (1亞洲大學生物科技學系;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

試驗所農藥應用組)

The genus Orthotospovirus of the family Tospoviridae is reclassified from the genusTospovirus of the family Bunyaviridae. Orthotospoviruses have quasi-spherical enveloped particlesof 80-120 nm in diameter and a segmented tripartite single-stranded (ss) RNA genome, designatedas large (L), middle (M) and small (S). A threshold of 90% amino acid (aa) identity of the SRNA-coded nucleocapsid protein (NP) is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demarcation of aorthotospovirus. The serology of NP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orthotospoviruses.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with the Ngene-specific primers is efficient to identify virus species if antibody is unavailable. Degenerateprimers for the consensus sequences of genomic RNAs are useful for rapid diagnosis oforthotospoviruses. Melon (Cucumis melo L.) is the most economic cucurbit crop worldwide andits yield is severely reduced by plant viruses. Melon yellow spot virus (MYSV), persistentlytransmitted by Thrips palmi Karny, is one of the destructive threa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melon inTaiwan. In this study, an efficient SYBR Green I-based one-step real-time RT-PCR wasdeveloped to detect MYSV in cucurbits plants and T. palmi individuals. The sensitivity of thedevelpoed real-time RT-PCR method is 10-fold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RT-PCR methodpreviously developed by our laboratory in plants, and it can be used to detect MYSV in a singlethrips individual.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l-time RT-PCR method is reliable and useful forinspection of virus-infected crops and viruliferous thrips in field that helps to provide valuableinformation for prevention of viral diseases by control of insect vector.

聯絡人:陳宗祺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94362

28

VD-4 Telosma mosaic virus在台灣百香果上的分離與鑑定– 蔡一慈1、陳羽騏3、黃莉真3、陳煜

焜2、張清安3 (1國立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碩士學位學程、2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3朝陽科技

大學應用化學系)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elosma mosaic virus on passionfruit in Taiwan-Yi-Tzu Tsai 1, Yu-Chi Chen3, Li-Chen Huang3, Chen, Yuh-Kun2 , Chin-An Chang3 (1InternationalMaster Program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South Dist., Taichung 402,Taiwan; 2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South Dist., Taichung402, Taiwan; 3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feng,Taichung 413, Taiwan)

Telosma mosaic virus (TelMV) 乃Potyvirus病毒屬之成員,最早由越南於2008報導感染夜

來香 (Telosma cordata) 造成葉片嵌紋病徵。而2014年泰國則首次發現其可以感染百香果,造

成葉片嵌紋果實明顯畸形的病徵。爾後中國廣西也相繼有此病毒感染百香果的紀錄。去年我

國農試所團隊也在來自境外的百香果樣品中證實TelMV之感染。本研究室今年在南投縣草屯

鎮發現一台農一號百香果 (Passiflora edulis × 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 植株,其葉片呈現

明顯嵌紋病徵。藉由Potyvirus屬廣效性引子進行RT-PCR增幅後,獲得預期374 bp的增幅產物,

確認為感染potyvirus的病例。但經以兩種台灣已知之百香果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EAPV) 和Passionfruit mottle virus (PaMV) 專一性引子進行增幅,卻皆未獲得預期產物。故乃

將原先之374 bp產物進行解序分析,發現與TelMV之序列達到98%之核苷酸相同度。故進一步

根據GenBank上已登錄之TelMV序列設計專一性引子對進行增幅,確實可由樣品中增幅出345bp之預期片段,且解序後亦確認為TelMV之序列。後續吾等進一步選殖並定序此TelMV台灣

分離株的全長鞘蛋白 (CP) 基因及3’端非轉譯區 (3’-UTR) 序列,並與現有已知之中國廣西、

越南及泰國分離株序列進行比對。在核苷酸序列上台灣分離株對三者之相同度分別為96.1%、

85.8%及91.3%,而胺基酸序列之相同度則分別為96.7%、89.3%及93.8%。另外在3’ -UTR序列

方面,台灣TelMV對中國和越南分離株之相同度分別為96.9%及88.7%。此結果似乎顯示台灣

TelMV分離株與中國廣西者親緣上較為接近。後續發現可利用機械接種將TelMV成功感染黃

色種百香果 (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 、奎藜 (Chenopodium quinoa) 、紅藜 (C.amaranticolor) 及邊芯菸草 (Nicotiana benthamiana),分別造成系統性嵌紋,黃色不規則小斑

點,大圓斑,及系統性斑駁病徵。利用細菌表達載體pET-28b系統,已成功將選殖之TelMV CP基因於E. coli BL21細菌中大量表達並獲得31 kDa的蛋白,未來將用於免疫注射製備專一性抗

體。目前除可針對TelMV進行專一性RT-PCR檢測外,我們也已將TelMV加入現有百香果多重

病毒檢測系統中,可於單步驟下同時檢測並鑑別6種百香果病毒包括TelMV、EAPV、PaMV、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Euphorbia leaf curl virus (EuLCV) 及Papaya leaf curlGuangdong virus (PaLCuGDV)。

聯絡人:張清安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2332-3000轉758

29

VD-5 結合重組酶聚合酶擴增與奈米金探針進行可視化DNA診斷-王子明、楊鏡堂 (國立臺灣

大學機械學系 ) Visual DNA diagnosis of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integrating with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and gold nanoparticle probe-Wang, T.-M. and Yang, J.-T.(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DNA診斷可以快速且靈敏診斷感染性疾病,無需額外的微生物培養,特別是病毒。一般

DNA診斷完全仰賴實驗室的精密儀器進行擴增及偵測微生物特定DNA片段。為了避免使用精

密儀器及複雜操作流程,近年已發展出採用等溫擴增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和間接化學反

應的替代系統。重組酶聚合酶擴增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 是其中一種等

溫擴增技術,其試劑的備製就如同常規PCR一樣,但只需在25~45 °C恆定低溫條件下反應5~40分鐘;省時、省工,且不需精密儀器。RPA技術已證實可應用於植物病原菌的診斷。但凝膠

電泳不適合用於直接檢測RPA擴增產物,因此,常需要額外的試劑和設備,如特殊設計的探

針,酵素,側流帶 (lateral flow strip) 和進一步處理。奈米金 (gold nanoparticle, AuNP) 探針

是一種生物傳感器 (biosensor),可用來區別錯誤序列配對的互補DNA (cNDA)。長晶奈米金

粒子的光學特性不僅能鑑別DNA片段序列,更能半定量解釋DNA濃度。為了使DNA診斷技術

更為簡便,我們整合RPA反應及奈米金探針於單一試管中進行目標DNA片段的擴增及偵測。

利用番茄黃化捲葉病毒 (tomato yellow leaf-curl virus, TYLCV) 為材料,我們已經測試出結合

RPA與奈米金探針的最佳反應條件。整個檢測過程只需花費20分鐘,並且直接用肉眼觀察。

原本奈米金子的顏色為粉紅色,在33 °C反應10分鐘的條件下,僅具1 copy/μL TYLCV模板仍

可在凝膠電泳中判定為陽性,而奈米金粒子溶液呈現淡紫色。不同TYLCV模板濃度,從1X109

到1 copies/μL,具有相對應的顏色,如深藍色、藍紫色、紫色、紫紅色及淡紫色。再以分光

光度計檢測反應溶液時,模板濃度與吸光值比R (A570/530) 間呈現線性分布,而且決定係數

(R2) 高達0.9239;顯示這種視覺DNA診斷可以進行定量分析。使用受TYLCV感染的番茄植株

進行可視化DNA診斷的可靠性測試,6個嚴重發病植株的反應結果,從紫色到深藍色皆有,

亦同時具高吸光值比R (A570/A530) > 1,顯示具有高病毒量,甚至能在不具任何病徵的植株

上偵測出低病毒量,即淡紫色、R (A570/A530) ≈ 1。整合RPA反應及奈米金探針的可視化DNA診斷不但能以快速且簡單的程序來檢測DNA病毒,同時具高靈敏度;未來可直接用於田間的

病害診斷及預測。

聯絡人:楊鏡堂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 3366-9875

30

VD-6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Taiwanese isolate of 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Wang, Y. C.1, Wang, L. Y.2, Huang, L. H.3, Chen, T. C.1 (1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AsiaUniversity, Wufeng, Taichung, Taiwan; 2 Chiayi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Branch, Chiayi, Taiwan;3Taiwan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Toxic Substances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Taiwan) 甘藷褪綠矮化病毒台灣分離株之分子特性分析―王筠棋1、王麗媛2、黃莉欣3、陳宗

祺1 (1亞洲大學生物科技學系,2嘉義農業試驗分所,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農藥應用組)

The whitefly-transmitted 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 belonging to the genusCrinivirus (family Closteroviridae), severely affects productions of sweet potatoes worldwide. Thecurrent SPCSV isol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rains, West African (WA) and East African (EA),according to the genomic phylogeny. SPCSV was reported in Taiwan since 2013, but the molecularcharacteristic of the local SPCSV isolates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a virus isolatecollected from Chiayi city in 2016, denoted CYI6, was obtained after serial whitefly transmissionsfrom a diseased sweet potato plant displaying chlorosis.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e of CYI6 wasdetermined from cDNA fragments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first using the degenerate primers for viruses of Closteroviridae and followed bydegenerate and specific primers designed from available sequences of SPCSV isolates. Thenucleotide (nt) sequences of RNA1 and RNA2 of the CYI6 shared high identities of 98.7-98.9%and 98.5-98.8%, respectively, with those of SPCSV isolates of the WA strain, but shared loweridentities of 70.0-81.5% for RNA1 and 70.3-70.5% for RNA2 with those of the EA strain.Additionally, th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 heat shock protein 70 homolog(Hsp70h) and major capsid protein (CP) of CYI6 shared 96.4-99.8% amino acid (aa) identities withthose of SPCSV isolates of the WA strain as well as the phylogenetic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CYI6is a SPCSV isolate belonging to the WA strain. A one-step RT-PCR method using CYI6-specificprimers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SPCSV in symptomatic sweet potato plants and whitefly vectors infield. A field survey conducted during 2016 to 2017 revealed a SPCSV infection rate of 13.8% in108 tested sweet potato samples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areas of Taipei, Taichung, Chiayi, Tainan,Kaohsiung and Pingtung, and all SPCSV-posit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hiayi City. Theresult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PCSV is limited in Taiwan and its spread should be moreconcerned

聯絡人: 陳宗祺

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連絡電話: (04) 2339-4362

31

VD-7 促進百香果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檢出效果之植株取樣部位與病毒多元抗體應

用方式-陳金枝、江芬蘭、黃美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Improvementof detection rate of 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 by sampling portion of passionfruit plant andapplication way of viral polyclonal antibody-Chen, C. C.1, Chiang, F. L.1, and Huang, M. R.(Taiwan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百香果 (Passiflora spp.) 為高經濟價值的水果,台農1號嫁接苗為近年來種苗外銷的主力

品牌。然而,百香果病毒病為影響植株生育與果品產值最鉅之病害,因此繁殖無特定病毒母

本乃確保種苗品質與百香果產值之重要關鍵。國際間百香果病毒紀錄約二十種,亞洲地區引

起木質化病徵者主要為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 (EAPV),田間常發生的EAPV可區分為AO類

群 (引起嚴重木質化徵狀) 和IB類群 (引起斑駁或輕微嵌紋徵狀)。本研究針對EAPV-AO和

EAPV-IB兩類群之分離株,分別構築其全長度鞘蛋白核酸片段於表現載體pET28b (+) 上,以

及應用Escherichia. coli (Rosetta) 細菌生合成系統進行表現蛋白誘導與生產,分別以其融合性

表現蛋白 (BEP) 作為抗原所製備出之多元抗體進行免疫法檢測應用。結果顯示以間接式-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反應 (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direct ELISA) 進行田間

百香果病毒罹病組織之檢測,若以等比例混合EAPV-AO和EAPV-IB之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lin),可提升檢出EAPV之比率。進一步以兩種EAPV抗體混合方式檢測已知受

EAPV感染之百香果植株不同部位組織,顯示EAPV在植株內之分布不均: (1) 著根處的老主枝,

其ELISA讀值和病毒檢出率最低,受檢5株樣品中有2株無法檢出EAPV,另3株之ELISA讀值

均在0.3以下;(2) 受測51個穗條樣品,依枝條莖部上、中、下區域及其區段之葉片分別取樣

檢測,結果顯示每一穗條近新葉1/3處之莖部或葉片部位可獲得較高之病毒檢出率,分別為78%和92%,且以取樣此區段之葉片所得之ELISA讀值平均最高,可達1.16。(3) 著根處的老主枝,

近莖基部1/3處之老莖部位均未檢出病毒,此部位以RT-PCR法仍可檢出病毒;顯示受EAPV感

染之百香果植株,病毒分布不均的情況下,若僅以indirect ELISA檢測仍會有漏檢之情況。本

研究針對百香果EAPV之indirect ELISA檢測法,藉由兩種EAPV抗體混合方式加上正確的取樣

部位配合下,可提升indirect ELISA檢出EAPV之效果,並可因此節省檢測所需相關耗材,降

低檢測成本。

聯絡人:陳金枝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518

32

VD-8 草莓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edge virus檢測試劑開發應用-陳金枝、蔡志濃、陳美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reagentsof Strawberry mild yellow-edge virus-Chen, C. C., Tsai, J. N., and Chen, M. Y. (Taiwan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草莓為深受國內消費者喜愛之蔬果品,年產值高達11億元。國內栽培草莓以每年更新種

植方式,種苗年需求量至少2500萬苗。危害草莓生產之病害主要包括有真菌、線蟲及病毒。

國際間有紀錄的草莓病毒有20餘種,台灣的草莓種苗病毒監測對象以Strawberry mild yellowedge virus (SMYEV)、Strawberry latent ringspot virus (SLRSV) 和 Arabis mosaic virus (ArMV)為主。此3種病毒尚未有報導在國內草莓上發生,但為確保草莓苗之健康度,仍需審慎監測以

防範於未然。SMYEV 為Potexvirus 屬病毒成員,其自然寄主植物為草莓;病毒可藉由機械

傷口感染、嫁接或匍匐莖帶病毒而傳播,或透過其媒介昆蟲傳毒。國外報導SMYEV感染草莓

造成葉緣黃化病徵,降低果實產量達30%,感病品種會出現植株矮化及葉片扭曲等病徵;受

SMYEV感染的母株生長勢變弱,幼苗出苗量變少。本研究針對SMYEV開發其多元抗體及核

酸檢測用引子對,將SMYEV鞘蛋白 (coat protein, CP) 長度726個核苷酸序列選殖於表現載體

pET28b上,轉型於E. coli strain Rosetta (DE3) 宿主內誘導融合性表現蛋白之生成,將預估分

子量約26.6 kDa之細菌表現蛋白純化後,經兔免疫注射而獲得對應SMYEV-CP之多元抗體。

於西方墨點法中,自製和市售SMYEV多元抗體 (Bioreba) 均可與本研究之表現蛋白於預估分

子量處產生正反應,且自製之多元抗體不與草莓健康組織產生非專一性反應,可成功檢出草

莓上之SMYEV。惟可能抗體力價太低,於indirect ELISA反應中受測SMYEV樣品之讀值

(A405nm) 呈現之正反應值均在 0.21-0.30 之間。於 RT-PCR 檢測中,本研究所設計之

SMYCPu/SMYCPd引子對可用以增幅出包含全長度CP及其兩端共838 bp之核酸片段,可用以

增幅出SMYEV-CP作分類鑑定之需;另以SMY273u/SMY273d引子對可用以增幅SMYEV-CP區域內約273 bp之核酸片段,可於RT-PCR法中檢測此病毒,並做為田間草莓SMYEV之檢測

鑑定之需。文獻上記載受病毒感染之草莓生長勢相對較弱,因此種植無特定病毒的草莓種苗,

可確保植株健康與生育品質。本研究首度完成自製SMYEV多元抗體及RT-PCR檢測用試劑,

可提升我國對SYMEV之自主檢測能力,提升草莓無特定病毒種苗生產之品質。

聯絡人:陳金枝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518

33

BC-1 馬鈴薯瘡痂病之土壤拮抗菌篩選― 林靜宜1、林慧如1、倪蕙芳1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

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植物保護系) Isolation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against the potato scabpathogen from soils ― Lin, C. Y. 1, Lin, H. R. 1, and Ni, H. F. 1 (1Department of Plant Protection,Chiayi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馬鈴薯瘡痂病為近年來危害馬鈴薯之重要細菌性土傳性病害,其病原菌主要經由皮孔、

氣孔或傷口侵入感染,往往造成馬鈴薯塊莖表面形成褐色斑點、中央凹陷、邊緣突起之斑痕,

質地呈木栓、瘡痂狀,嚴重影響馬鈴薯之經濟價值。然而目前僅以選用健康種薯及配合栽培

管理為主要防治方法,因此,本研究利用土壤拮抗菌之篩選進行馬鈴薯瘡痂病防治效果之初

步評估,以期能提供減少病害發生的防治方法。將自高雄美濃、甲仙等6個不同地點收集之土

壤進行土壤放線菌分離,共計收取85株分離株。利用玻璃紙抗生法,於培養基上 (ISP4 medium)進行對馬鈴薯瘡痂病菌之拮抗活性篩選,結果顯示其中拮抗活性較佳之菌株共有 7 株,其抑

制圈直徑皆大於2公分。進一步利用液態培養濾液評估上述7菌株之拮抗馬鈴薯瘡痂病能力,

僅菌株35-2及43-21之濾液可抑制瘡痂病菌的生長。於溫室試驗中,澆灌菌株35-2及43-21濾液

之處理組其罹病度 (disease severity) 分別為28%及35%,與未澆灌濾液之接種對照組 (罹病

度為61.5%) 比較,可顯著降低馬鈴薯瘡痂病之發生,顯示菌株35-2及43-21具有防治馬鈴薯瘡

痂病之潛力。

聯絡人:林靜宜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5) 2753057

34

BC-2 利用拮抗細菌 (Bacillus spp.) 防治絲瓜萎凋病與金線蓮莖腐病病原菌之效果評估─林宗俊1、項品慧2、鍾光仁3(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2國立中興大學植物醫學暨安全

農業碩士學位學程、3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Evaluation of efficacy on controlling theFusarium wilt of loofah and stem rot of jewel orchids by using antagonistic Bacillus spp.─Lin, T.C.1, Hsiang, P. H. 2, Chung, K. R.3 (1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ouncil of Agriculture,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2 Master Program for Plant Medicine and Good AgriculturalPractic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South Dist., Taichung 402, Taiwan; 3 Department ofPlant Path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South Dist., Taichung 402, Taiwan)

近年來,食安、農藥的使用等問題相繼浮上檯面,植物醫生制度也逐漸受到重視。除了

修改法規、訂立條款,控管農藥的使用,強調施用的合理化之外,也發展許多非農藥防治資

材以及有益微生物的應用。本次試驗中即使用Bacillus屬之拮抗細菌來進行生物防治試驗,其

為普遍存在土壤與植物體內外之格蘭氏陽性細菌,可產生對環境逆境具高抗性之內生孢子,

因而具有較佳之儲架壽命與田間殘效。目前市上已有數樣Bacillus屬生物防治產品,包括蘇力

菌、枯草桿菌、蕈狀芽孢桿菌及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等。本次試驗針對Fusarium oxysporum病原

菌造成之絲瓜萎凋病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uffae) 及金線蓮莖腐病 (Fusariumoxysporum f. sp. anoectochili) 進行拮抗菌的篩選。絲瓜種籽、金線蓮組培苗、病原菌及Bacillusspp. 菌株皆由台中農業試驗所提供。取絲瓜幼苗進行發病溫度測試,以剪根浸菌的方式接種,

觀察五個不同溫度 (16℃、20℃、24℃、28℃、32℃) 處理之根系褐化程度,得到16℃及32℃處理較為嚴重,而28℃處理下則使植株生長最好,推測當植株在較適生長的溫度下生長較快、

較為健康而使病原菌不易入侵感染。兩次培養基對峙試驗結果篩選出20株具有較佳對峙效果

的Bacillus spp. 菌株,其中twp-1、twp2-8、twp3-4、p2-2、p2-8、1-2-6對峙效果最佳,達75%以上之抑制率。取此20株菌株進行溫室試驗及厚膜孢子發芽抑制試驗,得twp3-2和twt-4具有

抑制厚膜孢子發芽之潛力。此外,twt-4、1-2-6、37p-1產生之物質亦略有抑制病原菌厚膜孢子

發芽之效果。金線蓮的部分,經培養基對峙試驗篩選出15株Bacillus spp. 菌株進行溫室試驗。

溫室試驗之病原菌及對峙菌接種皆以葉噴方式進行,噴施至葉片出現銀白色水露為止。每處

理進行3重複共6株金線蓮苗。結果顯示htt61及xlt-2兩株菌之防治效果較好,其中又以htt61效果為最佳,在對峙試驗中達75%以上之抑制率,且在溫室試驗六個重複中僅有一株金線蓮葉

緣焦枯,其餘五株皆健康良好。另外xlt-2、htt62、p2-2在溫室試驗中也有良好防治效果。

聯絡人:鍾光仁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963975182

35

BC-3 生物防治菌之初步篩選與潛力評估-吳佩芬1、詹前揚1、林秀橤2、林盈宏1 (1國立屏東

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Screening and 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biocontrol microbes against Colletotrichum spp., Fusarium spp., and Plutella xylostella-Wu, P.F.1 , Chan, C. Y.1, Lin, S. R.2, and Lin, Y. H.1 (1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Pingtu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ung 912, Taiwan; 2Tea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Taoyuan city 326, Taiwan)

台灣處於熱帶以及亞熱帶,屬高溫多濕環境,因此植物病蟲害發生危害情形嚴重,又因

台灣多為集約種植栽培易造成病蟲害發生猖獗。農民為提高作物收成之品質,常使用化學農

藥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但由於化學藥劑長期濫用後,容易造成環境汙染、藥劑殘留、有害

生物產生抗藥性等問題,因此發展能防治病害,且對環境、人體安全與友善的替代方案日趨

受到重視,而發展生物性農藥為降低病蟲害發生,及對環境相對友善之一可行防治策略。本

研究主要進行生物防治菌之篩選與潛力評估,經溶血性測試與平板拮抗測試後,我們篩選出

部分對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spp.) 與鐮孢菌 (Fusarium spp.) 具良好拮抗能力之菌株,且

經鑑定後多為芽孢桿菌 (Bacillus spp.);並以生理測試與接種試驗,篩選出對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 具防治潛力之白殭菌 (Beauveria bassiana) 菌株。未來我們將以前述具發展潛力之

芽孢桿菌與白殭菌進行後續實驗,以圖發展出有效之生物農藥。

聯絡人:林盈宏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8) 7703202轉6167

36

BC-4 木黴菌防治樹木褐根病之探討-周昊1、蔡志濃2、蕭伊婷3、曾德賜4、鍾嘉綾1,3 (1國立

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3國立臺灣大

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4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Application of Trichoderma spp. forcontrolling brown root rot disease of trees-Chou, H.1, Tsai, J. N.2, Xiao, Y. T.3, Tzeng, D. S.4,Chung, C. L.1,3 (1Master Program for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Taiwan; 2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Taichung 413, Taiwan; 3Department of Plant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 Taiwan; 4Department ofPlant Path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402, Taiwan)

有害木層孔菌 (Phellinus noxius) 造成的樹木褐根病可危害超過200種以上的闊葉樹及針

葉樹,本病於感染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往往發現病徵後已無藥可醫,現行的防治方法包

括邁隆燻蒸、系統性殺菌劑灌注等,但有可能破壞環境、傷害非目標生物。Schwarze等人 (2012)及Tang等人 (2016) 的in vitro實驗指出,木黴菌可抑制P. noxius生長、防止木材遭P. noxius腐朽,Schubert等人 (2008) 則發現木黴菌可有效防治木材腐朽菌感染樹木傷口。本研究針對4株P. noxius及4株Trichoderma菌株進行測試,首先透過1/2 PDA上之對峙培養,瞭解木黴菌對

P. noxius之生長抑制效果;再將P. noxius及木黴菌依不同先後順序接種於榕樹木塊,發現先處

理木黴菌可減少P. noxius造成之乾重損失;之後選擇具潛力之其中一株木黴菌,以土壤澆灌

法處理根部接種P. noxius前、後之枇杷樹苗,發現可有效延緩萎凋,且先處理木黴菌可達到

良好防治效果,顯示預防勝於治療之重要性。為探討結合生物防治法與化學防治法之可行性,

本研究挑選相對低毒性、低環境殘留性之數種系統性殺菌劑,測試其在含藥培養基上對4株P.noxius及4株Trichoderma菌株之抑制率,發現環克座、依普座於1 ppm下仍能有效抑制P. noxius,而三泰芬、滅普寧對木黴菌之抑制效果較低,可作為未來病害防治管理之參考。

聯絡人:鍾嘉綾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33664597

37

BC-5 小菜蛾性費洛蒙結合趨光性複合防治技術及費洛蒙控釋劑型之開發與試行成效-錢偉

鈞1、曾瑞昌1、林美靜1、廖雅芳1、沈育哲2、謝維庭2、張文潔2 (1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2朝陽科技大學健康農糧中心)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integrated technology withsex pheromone phototaxis effect and a control-releasing formulation on the control of Plutellaxylostella- Chien, W. J.1, Tseng, J. C.1, Lin, M. C.1, Chen, T. C.2, Huang, L. H.1 (1Chao-y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2Agro-tech Center, Chao-y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為增進性費洛蒙在小菜蛾防治之應用,本試驗開發綜合費洛蒙與趨光性之誘引資材,開

發小菜蛾性費洛蒙年交際型。試驗結果顯示:當小菜蛾性費洛蒙誘蟲盒配備燈光誘引裝置時,

可明顯增加小菜蛾誘捕率兩成以上。以田口氏試驗設計之誘捕結果顯示,當每一誘蟲盒含

0.05mg性費洛蒙,誘蟲盒開口大小2公分,放置高度距離葉面30公分時,配合綠光光源具有最

佳誘蟲效果。當以綠光 (λ=570nm) 為固定光源的進一步田口試驗結果顯示,性費洛蒙劑量

達0.03mg,誘蟲盒開口大小2公分,光源設置於翼型誘蟲盒兩側,誘捕和置於離葉面高度15公分處有最佳誘捕效果。由於現有之翼型誘蟲盒皆須配合黏板使用,具有控制釋放效果之黏

膠劑型應可增加施用之便利性,以共聚物與石油樹酯為基材之小菜蛾黏膠劑型,經由田間實

際之誘引效果顯示,本項黏膠劑型可維持一個月的緩釋時效,其最佳之誘引效果為前14天,

最佳性費洛蒙劑量可低於0.05mg。控制釋放劑型與燈誘效果之配合期待能增進小菜蛾誘引能

力及農民使用之便利性。

聯絡人:沈育哲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23000轉4496

38

BDPP-1 丹參青枯病發生之初報-呂柏寬1、林瑞珍1、林孝儒2、蔡依真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First repot of bacterial wilt on Salvia miltiorrhizain Hualian -Lu, P. K., Lin, R. C., Lin, X. L., Tsai, Y. C. (1Huali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and Extension Station, COA;2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Chiayi)

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原產於中國,屬脣形花科 (Lamiaceae) 鼠尾草屬多年生草本

藥用植物,使用部位為根部。在台灣,丹參目前已知病害包括疫病、立枯病、細菌性軟腐病、

及Pseudomonas cichorii造成之細菌性病害。2015年於花蓮縣卓溪鄉地區,丹參栽培地區少數

植株出現失水萎凋之徵狀,嚴重植株會萎凋死亡,切開植株莖基部及根部可發現維管束褐化,

經由組織分離於培養基上培養,分離得一種細菌。該細菌畫線培養於triphenyl tetrazoliumchloride (TTC) 培養基上,產生中央粉紅色外圍為白色流質狀,似青枯病菌之菌落。菌株經16SrDNA序列分析後發現其與Ralstonia solanacearum相似度達99%。再以演化型鑑別引子組及青

枯病菌專一性引子對進行Multiplex PCR,結果顯示該菌株確定為青枯病菌,且為演化型第一

型(亞洲型)。經針刺接種丹參三天後可產生與田間相同之失水萎凋症狀且切開植株莖基部亦

有維管束褐化病徵產生,再次分離罹病組織後分得同樣病原細菌,完成科霍氏法則。培養之

菌株依Hayward對青枯病菌生化型之分類檢測方法,測試結果該菌株為青枯病菌第4生化型,

該病害經上述結果確認青枯病菌可感染丹參。

聯絡人:呂柏寬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8521108 轉 3604

39

BDPP-2 洛神葵癌腫病之病原鑑定與特性分析 - 陳奐宇 1、林駿奇 2、王誌偉 2、林乃君 1,3

(1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3 國立臺灣

大學農業化學系)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usal agent of roselle crown galldisease - Chen, H. Y. 1, Lin, C. C. 2, Wang, C. W. 2, Lin, N. C. 1,3 (1 Master Program for Plant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2 Taitung District Agricultural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Taitung 95055, Taiwan; 3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2016 年首次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與金峰鄉壢坵村洛神葵 (Roselle) 栽培田區的植

株上發現異常腫瘤,腫瘤多發生於與土壤接觸之莖基部與地下根部,外觀褐色且具粗糙表皮,

內部則為乳白色之增生組織,肥大腫瘤周圍佈生不定根,大小可達2~10公分。翌年調查臺東

市知本村與大武鄉大竹村等地亦有發生,而鹿野鄉與池上鄉則未發現蹤跡,田間發病率約為

0.6~10%,病害分佈範圍擴展且有逐漸嚴重之趨勢。採集病株並分離純化於胰蛋白大豆瓊脂培

養基 (Tryptone soy agar,TSA) 上,形成圓形凸起,邊緣完整,表面光滑,具乳白帶粉紅色

澤之黏稠菌落,經柯霍氏法則 (Koch's postulates) 回接洛神葵植株,並以無傷口接種作為對照

組,莖與根部有傷口接種部位皆可產生腫瘤,葉部則無產生,其中尤以莖頂分生組織所造成

之腫瘤顯著大於其他接種部位。而後,進行生理生化特性試驗,病原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

於20°C與28°C下有較佳的生長條件,適合生長於pH 6~7中性偏酸環境,塗抹於紅蘿蔔切片形

成層處可產生白色癒傷組織 (Callus),但在馬鈴薯切片上則無任何反應產生。利用Biolog細菌

鑑定系統、脂肪酸組成鑑定分析以及16S rDNA序列鑑定,鑑定該病原菌為Rhizobiumradiobacter。本病害在臺灣植物病害名彙尚無紀錄,屬於洛神葵病害之新紀錄,將此病害命

名為洛神葵癌腫病。經由接種試驗得知,洛神葵癌腫病須藉傷口侵入感染植株,罹病植株生

長勢衰弱,雖不致造成死亡,但嚴重者亦會影響生長發育以及造成產量下降,確定洛神葵癌

腫病之病原及特性將有助於後續探討發生生態與防治技術,以降低此病害所造成之損失。

聯絡人:林乃君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33663840

40

BDPP-3 在台灣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到手香青枯病-陳以錚 (台灣香蕉研究所技

術服務組) Bacterial wilt of country borage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n Taiwan-Chen,Y. J. (Extension Service Division, Taiwan Banana Research Institute, Pingtung 904, Taiwan)

到手香〔Country borage;Plectranthus amboinicus (Lour.) Spreng.〕為唇形科雙子葉植物,

廣泛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是一種藥用及觀賞用作物。在台灣中南部被普遍種植於農家作為

觀賞用,屏東地區則有少量商業栽培以供藥用。2016年春,屏東新埤地區到手香商業栽培田

發生一種新萎凋型病害,部分單一田區發病率達40 %以上,造成嚴重損失。罹病植株在田間

首先呈現矮化,褪色等病徵,隨後下位葉發生失水萎凋黃化,伴隨莖基部及根部腐敗壞疽,

嚴重時全株死亡。切取罹病莖部組織約0.5 -1.0 cm,放入95%酒精和5.25%次氯酸鈉混合液

(1/1,v/v) 中行表面消毒10 sec,再放入無菌水中,靜置數分鐘後,可看到切面周圍溢出乳白

色煙霧狀的菌泥 (ooze) 而成為懸浮液,並可從中分離得到一種革蘭氏陰性 (Gram negative)細菌,共分離4個菌株 (RSCB01-04),將該細菌畫線於TTC (triphenyl tetrazolium chiorde)、NA(nutrient agar)、YDC (yeast extract-dextrose-CaCO3)、KB (King’s medium B) 和D1M (mediumD1M) 等培養基上,發現該細菌於TTC上形成中央為紅色至粉紅色,外圍白色,不規則流質

狀之菌落,在NA及YDC不形成黃色菌落,在KB上無螢光反應,在D1M上不生長。進一步測

試該細菌可在菸草上產生過敏性反應,不形成內生孢子,在40℃下不生長,可在含濃度低於

1.5 % NaCl之NA上生長,產生尿素分解酵素 (urease) 及過氧化氫放氫酵素 (catalase),但對

精氨酸二水解酵素 (arginine dihydrolase)、白明膠水解作用 (hydrolysis of gelatin)、澱粉水解

作用 (hydrolysis of starch)、果膠分解能力 (pectate degradation) 及苯丙氨酸脫氨酵素

(phenylalnine deaminase) 等測試呈現負反應,根據Schaad描述,鑑定該細菌為Ralstoniasolanacearum。生物型測定顯示本細菌可氧化dextrose、mannitol、sorbitol、dulcitol及trehalose等5種六糖醇,不能氧化lactose,maltose及cellobiose等3種雙糖,依Hayward之分類系統,本病

原菌屬於第Ⅳ生物型 (biover 4)。將供試菌 (RSCB01-04) 培養於TTC培養基48 hr (28℃) 後,

以無菌水洗下,調整菌液濃度為108 cfu/ml作為接種源,並以無菌水為對照組,用經高壓高溫

滅菌後之牙籤沾取接種源,輕刺入到手香基部及直接澆灌於其根圈土壤完成接種,兩方法各

接種11株,結果發現,3-4週後,經接種過之到手香皆呈現矮化、褪色病徵,部分莖基部產生

黑褐色壞疽,切開患部組織可見維管束褐化,與田間病徵相同;罹病植株皆可在TTC培養基

上再分離得到與供試菌相同之細菌菌落。寄主範圍試驗顯示,RSCB04可感染2種不同品系之

到手香及同為唇型科之紫蘇,對蕃茄 (農友301)、馬鈴薯 (採自農家不明品種)、茄子 (農友

長茄) 及甜椒 (藍星) 等茄科作物皆具病原性。Phylotype分析則顯示該細菌為第一型

(phylotype I)。根據上述,將本萎凋病害鑑定為到手香青枯病 (bacterial wilt of country borage),病原菌為Ralstonia solanacearum race 1 biovar 4 phylotybe I,為世界首次發生。

聯絡人:陳以錚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87392111 轉 50

41

BDPP-4 接種內生細菌對草莓組織培養苗健化之影響評估-黃明珠1、林乃君1,2 (1國立台灣

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2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Screening of endophytic bacteria withpotential for biohardening of micropropagated strawberry seedlings.-Ming-Chu Huang1 andNai-Chun Lin1,2 (1Master Program for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R.O.C.;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R.O.C.)

Strawberry (Fragaria x ananassa Duchesne)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herbaceous plantbelonging to family Rosaceae, and seedling production is usually the limiting factor duringstrawberry cultivation in Taiwan. Currently, strawberry seedlings are mainly propagated withrunners (stolons) from healthy mother plants, but the biggest bottleneck is how to screen for healthyseedlings and manage diseases, especially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and Fusariumoxysporum f. sp. fragariae, in the nurseries. Raising seedlings from micropropagated strawberryplants should increase chance to obtain healthy seedlings.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ed to screenendophytic bacteria, which hav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hardening procedure for micropropagatedstrawberry seedlings. Three hundred isolates of endophyt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strawberry plants selected from the field thus far. Eighty-eight isolates could produce siderophores,43 isolates were tested positive for nitrogen fixation and 55 isolates showed potential forsolubilizing inorganic phosphate. In vivo plant growth promotion assays revealed that inoculation ofmicropropagated strawberry seedlings with P1-8, Y5-3 and K8-4,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Pseudomonas sp. and Enterobacteriaceae by 16S rDNA sequencing, could increase dry weight ofthe seedlings. Using GFP-expressing derivative strains, we also confirmed their endophyticcolonization in planta. Although these three strains could not inhibit mycelial growth of C.gloeosporioides and F. o. f. sp. fragariae in the antagonistic assay, we were conductingpathogenicity assay to investigate their ability to induce strawberry resistance against anthracnoseand Fusarium wilt of strawberry. We hope these three endophytic bacteria can be implemented forthe three-tier seedling production system and used to supply healthy strawberry seedlings in thenear future.

聯絡人:林乃君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33663840

42

BDPP-5 枯草桿菌應用於番茄栽培之功效評估-謝欣1、黃明發2、黃姿碧1,2 (1國立中興大學

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士學位學程、2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The efficacy assessments ofBacillus subtilis application in tomato plantation- Hsieh, H.1, Huang, M. F.2, Huang, T. P.1,2,(1The Master Program for Plant Medicine and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National Chung HsingUniversity, South Dist., Taichung 402, Taiwan; 2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South Dist., Taichung 402, Taiwan)

農作物高品質高產量為傳統農耕方式所追求的目的,因此常過度仰賴植物保護藥劑、化

學肥料及生長調節劑。此些藥劑之過度使用,不僅不能有效的提高生產力,同時也造成了環

境污染、生態循環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問題,甚至危害到人體健康,而如何讓農業永續經

營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由植物根圈分離之植物促進生長根圈細菌(Plant GrowthPromotion Rhizobacteria, PGPR)具有與病原菌競爭空間及養分、促進植物生長、產生抗生物

質及誘發植物系統抗病性等功效,常被用以作為對環境友善之防治策略,Bacillus屬菌株為常

見且被廣泛使用之PGPR,已知被應用於病害防治、微生物肥料等用途。本研究室前期研究結

果顯示自茶根圈土壤分離之Bacillus subtilis 151B1菌株對茶及百香果扦插苗有生長促進之效

果,且具防治百香果炭疽病之潛力;自番茄根圈土壤分離之Bacillus subtilis GAPB2對玉女小

果番茄有生長促進功效,且對茄科青枯病有顯著抑制效果。本研究目的是將由根圈篩選出之

B. subtilis 151B1及GAPB2 菌株實際應用於大果番茄栽培,評估其對番茄生長功效及對茄科青

枯病之防治效果。研究中於溫室條件下測試B. subtilis 151B1及GAPB2菌株應用於大果番茄933品種對青枯病害之防治能力,結果顯示澆灌兩菌株之50倍稀釋發酵液於接種青枯病原之大果

番茄相較培養液處理對照組皆可顯著降低罹病率,其中又以B. subtilis GAPB2菌株處理降低

58%最為有效。另於溫室條件下每週澆灌一次B. subtilis 151B1及GAPB2 菌株 50倍稀釋發酵

液於933品種大果番茄,七週後與培養液處理對照組比較可顯著提升莖部寬度及地上部鮮乾重

且顯著促進根系發育,根部可分別增加鮮重101%與49.8%,乾重則分別提升28.6%及20%。將

B. subtilis 151B1及GAPB2菌株以 100倍稀釋發酵液每週澆灌一次於田間栽培之紅美品種大果

番茄,第七週後可比水處理對照組提早進入開花期,第十週後植株株高、羽狀複葉長度與對

照組比較即有顯著性增加,採收期結束後統計植株平均產量較對照組分別增加了35.4%及33%,

而單顆果實也分別增加了18%及22%的重量。本研究證實根圈分離之B. subtilis 151B1與GAPB2菌株應用於番茄可明顯促進番茄植株生長及提升產量,並對茄科青枯病具有防治潛

力。

聯絡人:黃姿碧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2840780 轉 340

43

BDPP-6 植物齡期對番茄懸浮細胞增殖及體胚分化之影響與耐熱細胞系篩選之研究-鄭秋雄、

呂采琳(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Effects of plant age 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mbryogenesisof suspension cells and selection of heat-resistant cell lines in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cv.Known-You 933)- Chiu-Chsiung Cheng、Tsai-Lin Lu (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

本研究主要探討植物齡期對番茄農友933 (Solanum lycopersicum cv. Known-You 933) 細

胞懸浮培養、體胚分化及耐熱細胞系篩選之研究。將齡期22、32及43天番茄農友933之上莖段

作為培植體,培養於含有2 mg/l NAA 與4 mg/l Kinetin 之MS及CS-1培養基,結果顯示癒傷組

織繼代培養以及細胞懸浮培養均以32天株齡培養於MS培養基所誘導的癒傷組織可獲得最高

的癒傷組織增殖率493.89%及較佳的細胞生長數。因此從結果可知以32天株齡培養於MS培養

基之癒傷組織來源之細胞具有較佳之細胞活性,因此可作為耐熱細胞測試之供試材料。將32天株齡及43天株齡所誘導之癒傷組織培養於0.5 mg/l IAA + 3.5 mg/l GA3與7 mg/l BA 之CS-1固態培養基,結果顯示其體胚分化率與體胚數均以32天株齡最佳,分別為86.67%,62.5%與

1.33個及1.05個。於懸浮培養中只有43天株齡所誘導之癒傷組織培養於2.5mg/l BA + 5mg/lGA3之MS液態培養基中可成功誘導出體胚,其分化率為14.35%。而從耐熱性細胞測試結果中

可知適當的高溫會促進細胞的生長速率,而番茄農友933細胞於高溫45℃下,細胞嚴重死亡,

不再生長,且高溫亦會促使懸浮細胞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因此根據本實驗結果可知體胚的分

化及懸浮細胞的生長均會受到株齡及高溫逆境影響。

聯絡人:鄭秋雄老師

聯絡 E-mail:Chengcc.Npust.edu.tw電話:0937-473-817

44

NPM-1 非農藥資材防治萱草黃花粉蚜之研究-林立、翁崧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

改良場)-Study on controlling aphids on daylily by non-chemical materials-Lin, L, Weng, S. H.(Hualien District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Ji’an, Hualien 973, Taiwan)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又稱金針花) 兼具食用與觀光之重要經濟作物,在花蓮地區主要

集中栽培於玉里鎮與富里鄉。每年9至11月金針開花盛期,萱草嚴重受到黃花粉蚜Indomegouraindica刺吸危害,為考量食品安全及遊客觀感,擬評估適合之非農藥資材防治黃花粉蚜效果。

田間試驗分別以菸草水+苦楝油、菸草水+窄域油和菸草水三種資材處理萱草上之黃花粉蚜,

於花梗抽出期每周施用一次,共施用3次,結果顯示在處理後三週平均防治率以施用菸草水50倍處理效果最佳為92%,其次為菸草水50倍+窄域油300倍處理組,其防治率為85%,本結果

顯示單用菸草水50倍防治效果為最佳。另外並進行室內防治效果試驗,本試驗以苦楝油、菸

草水和苦參鹼三種作為供試資材,結果顯示市售苦楝油500倍、市售菸草水10倍其死亡率分別

為27.3和40.6%,而苦參鹼500倍處理組的蚜蟲死亡率為99.3%,效果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具顯著

差異,顯示苦參鹼對於蚜蟲亦為一具潛力之非農藥防治資材,可作為友善農業上防治蚜蟲的

參考。

聯絡人:林立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 8521108轉3603

45

NPM-2 網室金柑病蟲害調查及葉蟎非農藥防治-蔡依真1、謝文棟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

區農業改良場)A survey of greenhouse kumquat disease and pest and nonchemical control of mite-Tsai Y. C., Hsieh, W. T.(1Hualie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Ji’an,Hualien 973, Taiwan)

金柑 (Fortunella spp.),為芸香科(Rutaceae)金柑橘亞科(Aurantioideae)金柑屬

(Fortunella)之多年生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因果色金黃,又稱金橘或金棗,為宜蘭縣重要特

色果樹,主要供加工製作蜜餞。由於金柑果皮中含有大量類黃酮類之抗氧化物,果皮不具苦

味,可連皮直接食用,故其鮮食功效漸受消費者重視,亦需特別注意農藥殘留問題。近年來,

為降低颱風等天然災害造成農損,政府推動設施栽培,惟設施雖可減災及降低某些病蟲害發

生,但也因環境差異而可能創造出適合其他病蟲害生長之條件。本研究為了解網室金柑之病

蟲害發生情形及建立對應防治策略,自2016年開始於礁溪鄉調查網室及露天金柑病蟲害,該

處網室為簡易水平棚架網室,以遮光率50%之白色針織網配合鋼索搭設。本研究以甲基丁香

油誘捕果實蠅及定期回收調查,結果網室蟲數均為0,露天果園則在9月時誘集到最多蟲口量,

顯示網室栽培可有效防止果實蠅之入侵為害。以黃色及藍色黏紙監測薊馬族群,結果露天及

網室果園至8、9月份族群顯著增加。在採收果實方面,網室栽培果實腐爛率較露天栽培者顯

著為低,然仍有薊馬及介殼蟲等小型害蟲問題需加強防治。經每個月調查園區病蟲害相,發

現露天果園常見病害為黑點病、潰瘍病及疫病,蟲害為果實蠅、蚜蟲、潛葉蛾、椿象、葉蟎、

天牛等;網室果園主要病害為黑點病、疫病及炭疽病,常見蟲害為介殼蟲、蚜蟲、潛葉蛾及

葉蟎,其中8月份調查網室內葉蟎數量 (24.7-216隻/20片葉) 明顯高較露天果園 (1-15隻/20片葉),後續於田間評估施用200倍苦楝油及200倍窄域油評估防效,結果各有61.7%及88.1%之防

治率,未來將持續建立網室金柑重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生產出符合經濟效益及安全高品質金

柑。

聯絡人:蔡依真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8521108轉3600

46

NPM-3 應用非化學農藥資材對豆花薊馬防治效果之篩選-陳盈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

區 農 業 改 良 場 ) Screening of Non-chemical materials on control of the bean flowerthrips(Megalurothrips usitatus)- Chen, Y. C. (Tain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Extension Station)

豆花薊馬 (Megalurothrips usitatus) 為臺灣大豆、紅豆與花生等豆科作物之重要害蟲,本

研究為提供有機及友善農法防治薊馬之應用,測試非化學農藥資材對豆花薊馬成蟲之毒效及

田間防治效果。室內以浸葉法及藥劑噴佈法進行非化學農藥資材篩選,結果顯示以金桔力 (橘子皮油劑) 200倍對豆花薊馬的毒效最佳,處理後48小時的死亡率達75.00%,次為石灰硫磺100倍,死亡率達36.67%,其餘非化學農藥資材效果均不佳,經處理後48小時均仍有八成以上之

供試豆花薊馬存活。另以大豆盆栽測試花生醋液1000倍、菱角醋液1000倍、金桔力油劑200倍、大蒜萃取液40倍及11.7%賜諾特水懸劑2000倍防治豆花薊馬效果,結果顯示,賜諾特藥劑

效果最佳,防治率達100.00%,大蒜萃取液次之,最佳防治率達75.00%,而金桔力 (橘子皮油

劑) 最佳防治率僅16.7%,花生醋液及菱角醋液則無防治效果。田間試驗則分別以大蒜萃取液

40倍、小花蔓澤蘭醋液100倍搭配窄域油200倍進行大豆植株處理,其中大蒜萃取液防治率最

高可達61.83%,而小花蔓澤蘭醋液搭配窄域油防治率則達52.40%。由本研究非化學農藥資材

室內篩選結果顯示測試之大部分非化學農藥資材無直接毒殺效果,而田間試驗結果則可看出

以大蒜萃取液及小花蔓澤蘭醋液處理過後造成薊馬密度下降現象,推測可能具有忌避效果,

未來將配合其他具有毒殺效果之資材持續進行相關研究。

聯絡人:陳盈丞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6) 5912901轉302

47

NPM-4 枯枝剪除對油茶彫木蛾 (Casmara patrona Meyrick) 之防治效果評估-陳巧燕、莊國

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The control efficacy of dead branches pruning for Teastem borer (Casmara patrona Meyrick) in Camellia.- Chen, C. Y., Chuang, K. H. (Taoyuan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Sinwu, Taoyuan 327, Taiwan)

彫木蛾 (Casmara patrona Meyrick) 為油茶及茶樹等山茶科作物之重要蛀莖性害蟲,成蛾

於6月產卵於油茶嫩梢,幼蟲啃食嫩梢基部,隨後蛀入枝條,幼蟲為害枝條長達9個月以上,

造成油茶枝條枯乾。因應農藥減半及友善耕作政策,在不使用藥劑防治下,可折除被害枝條

來降低田間彫木蛾幼蟲密度。試驗評估剪除被害枝條對彫木蛾幼蟲之防治效果,分別於7月(幼蟲蛀食2個月) 及翌年2月 (幼蟲蛀食9個月) 進行被害枝條剪除,對照組不進行剪除,於翌

年7月調查枝條蛀莖蟲數。試驗結果顯示,7月剪除、翌年2月剪除及對照組不剪除組之枝條蛀

莖蟲數,分別為1.3 ± 3.0及0.9 ± 1.5及8.2 ± 13.2隻,換算其防治率分別為86.0%及88.6%,7月或翌年2月剪除被害枝條,對彫木蛾幼蟲皆有良好防除效果。比較不同時期剪除彫木蛾為害枯

枝長度,於7月剪除之枯枝長度平均為14.5 ± 5.1 cm,若延遲至翌年2月剪除枯枝,其枯枝長度

平均為85.7 ± 20.0 cm,彫木蛾幼蟲蛀食枝條長度增加近60%,造成油茶籽減產。試驗結果顯

示,於彫木蛾危害初期進行受害枝條剪除,能有效降低彫木蛾危害。

聯絡人:陳巧燕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 4768216轉315

48

NPM-5 非化學農藥資材對於蔥薊馬與小黃薊馬之防治效力測試-張淳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non-chemical materials against 2 species of thrips,Thrips tabaci and Scirtothrips dorsalis.-Chang, C. C. (Tain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Extension Station)

本試驗於室內探討非化學農藥資材對於蔥薊馬(Thrips tabaci)與小黃薊馬(Scirtothripsdorsalis) 之防治效果,選取6%苦參鹼溶液、4.5%印楝素乳劑、市售苦楝油、市售無患子乳劑、

99%礦物油乳劑、自製菸草萃取液,以噴藥塔直接噴施於蟲體,觀察48小時後死亡蟲數。結

果顯示50倍菸草萃取液混合300倍礦物油,對蔥薊馬防治率為74.40%,效果最佳。其次為500倍印楝素及500倍苦參鹼,混合300倍礦物油施用時防治率分別為73.97%與52.49%。小黃薊馬

之結果以50倍菸草萃取液混合300倍礦物油最佳,防治率100%,其餘資材之防治率皆未達五

成,但苦楝油、印楝素、苦參鹼能抑制二齡蟲之蛻皮,與對照組間呈顯著差異。以50倍菸草

萃取液單獨施用於蔥薊馬時,防治率為20.54%,混合300倍礦物油時提升至74.40%。而在小

黃薊馬上,單獨施用時防治率為76.51%,混合施用時提升至100%。菸草-礦物油混合液對於

小黃薊馬之防治率隨濃度與施用藥液量上升,在100倍下施以1ml、3ml、5ml藥液時,防治率

分別為33.6%、82.31%、97.28%,而在50倍及25倍下施以1ml藥液量時,防治率分別為79.96%與92.78%。分別以浸泡4小時及煮沸兩種方式萃取菸草液,浸泡處理者在50倍單獨施用時對小

黃薊馬之防治率為70.63%,高於煮沸處理之59.36%。

聯絡人:張淳淳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6) 5912901轉308

49

NPM-6 天然資材monensin對鐮孢菌之防治效果評估-賴于歆、楊聖永、陳穎練(國立臺灣大

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Natural compound monensin serves as a control agent againstFusarium species-Lai, Y. H., Yang, S. Y., Chen, Y. L.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andMicrob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 Taiwan)

Fusarium屬真菌皆屬於絲狀真菌,中文稱鐮孢菌,其中有些成員具有危害植物或人類的

能力,例如香蕉黃葉病菌F. oxysporum f. sp. cubense造成亞洲地區香蕉大量減產,番茄萎凋病

菌F.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危害範圍遍布全球,而2006年美商生產的隱形眼鏡藥水曾被鐮

孢菌汙染,造成百人以上感染角膜炎。食安問題、環境的永續性備受重視的近年,國內外皆

有許多研究者投入非農藥資材的開發。本研究自多種天然資材中,篩選出對多株鐮孢菌具抑

制能力的天然資材monensin,其為細菌產生的二次代謝物。經過最低抑菌濃度 (minimum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測試發現,monensin對6株包含植物與人類病原之鐮孢菌供試菌

株之MIC值最低達16 μg/mL,最低殺菌濃度 (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 MFC) 最低達

128 μg/mL。4株Fusarium屬之植物病原菌之分生孢子發芽率受monensin抑制,與對照組相比

具顯著差異,2株人類病原則受較小影響,顯示同種之植物病原與人體病原對monensin具有感

受性上的差異。以光學顯微鏡觀察monensin處理後之菌株,可見F.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4287、F.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 ML369、F.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24與F. oxysporumNRRL 32931等4菌株無法正常產生細長之菌絲,菌絲腫脹且短,部份菌絲尖端明顯膨脹呈球

形,而植物病原菌F. solani與人類病原菌F. solani Fungus III-6則只有菌絲些微腫脹的現象,且

仍能產生細長之菌絲。針對F.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 ML369與F. oxysporum NRRL 32931,無法以螢光染劑DAPI染出完整之細胞核,而以螢光染劑calcofluor white染色後可見人類病原

F. oxysporum NRRL 32931在菌絲明顯腫脹的同時仍可產生隔膜,且隔膜間距與對照組相比為

短;F.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4287、F.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 ML369與F. oxysporum f. sp.cubense Foc-24等3菌株一條菌絲隔膜數最多為10;兩株F. solani則可正常產生隔膜。由於鐮孢

菌產生之厚膜孢子為防治上的棘手難題,後續試驗可針對其進行相關試驗,並以盆栽試驗初

步測試monensin在植株上的防治效果。

聯絡人:陳穎練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 33661763

50

NPM-7 電漿活化水用以防治作物炭疽病菌之可行性評估-林依佳1,3、吳牧謙2,3、溫辰杰1、黃

濬佑1、蕭駿平2、王俊智1、吳宗信2、林盈宏1 (1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2國立交通大

學機械工程學系、3同等貢獻作者) Evaluation on the potential of plasma activated water as controlagent toward anthracnose of crops- Lin, Y. J.1, Wu, M. C.2, Wen, C. J.1, Huang, C. Y.1, Hsiao, C.P.2, Wang, J. J.1, Wu, J. S.2, and Lin, Y. H.1 (1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Pingtu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ung 912, Taiwan; 2Department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300, Taiwan; 3Equal contribution)

Colletotrichum spp. 所引起的作物炭疽病,為常見的儲藏性病害 (Postharvest diseases)。受感染的作物會出現黑褐色、壞疽病斑等病徵,除影響外觀與降低商品價值外,亦會降低儲

架壽命。近年來,由於化學農藥濫用對環境污染,漸受到消費者高度重視,因此發展能防治

病害,且對環境、人體安全與友善的替代方案日趨受到重視。非熱等離子電漿 (Non-thermalplasma) 技術已被證實具有殺菌或抗菌能力,且已小規模用於生醫、紡織等領域作為一替代

的消毒方法。本試驗擬希望發展電漿活化水 (Plasma activated water, PAW) 作為防治炭疽病菌

之可能處理方法。經試驗結果證實,本研究已針對炭疽病菌,建立目前最佳抑菌效果之電漿

活化水製備條件。以 50W 功率下製備 30 分鐘之電漿活化水 (30-PAW),與炭疽病菌接觸 60分鐘,其抑制率可達 73%,且 30-PAW 較 10-PAW 更具抑制炭疽病菌生長的能力。為探討電

漿活化水抑菌之可能因子,本研究亦針對分生孢子發芽、細胞凋亡進行試驗。結果顯示,電

漿活化水處理後能之炭疽病菌,其分生孢子發芽率與細胞活性皆降低。並於接種試驗中發現,

處理電漿活化水可降低芒果炭疽病的發病率與平均病斑大小。此外,我們也發現電漿活化水

(30-PAW) 的水中氧化還原電位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P)、導電率 (Conductivity)均較 10-PAW 的含量來得高,因此水中較高量的 ORP、導電率等水質條件或許為電漿活化水

抑制炭疽病菌菌絲生長與孢子發芽之可能抑菌因子。綜上所述,本研究已初步建立電漿活化

水對炭疽病菌目前最佳抑菌效果之製備條件,且證實電漿活化水中的一些活性物質可能能造

成炭疽病菌細胞受損,進而影響分生孢子發芽及致病能力。未來擬將此電漿活化水技術導入

作物採收後水選流程中,或許可藉由此電漿活化水抑制菌技術,來降低作物採收後炭疽病的

發生,並減少因作物炭疽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聯絡人:林盈宏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8) 7703202 轉 6167

51

FD-1 台灣甘藷儲藏性病害與病原之研究-吳昭蓉、許淑麗、賴素玉、倪蕙芳(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Survey on sweet potato post-harvest storage disease andpathogens in Taiwan- Wu, J. C., Ni, H. F., Hsu, S. L., Lai, S. Y. (Chiayi Agricutural ExperimentStation,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hiayi, Taiwan)

甘藷儲藏病害為儲藏過程中造成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解台灣甘藷儲藏性病害發生

情形,本研究由彰化大城及雲林水林兩地區採收甘藷中,挑選外觀健康之藷塊,於15 ℃恆溫

室中儲放至12 wk,於儲藏期間,每兩星期調查一次病害發生情形,並將罹病藷塊進行組織分

離。由罹病藷塊分離之主要的真菌種類包括Diaporthe batatas,Fusarium spp,Lasiodiplodiatheobromae,Macrophomina phaseolina,Phomopsis destruens,及其他Phomopsis spp.。將上述

分離之真菌對甘藷藷塊分別進行人工接種,發現D. batatas,L. theobromae,M. phaseolina,P. destruens,及其他Phomopsis sp. 可造成藷塊腐敗,具有病原性,分離之Fusarium spp. 則在

藷塊上未造成任何病徵。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後續篩選甘藷儲藏病害防治藥劑時之參考。

聯絡人:吳昭蓉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5) 2753211

52

FD-2 臺東地區新發現鳳梨釋迦銹病病害之調查研究-王誌偉、林駿奇、許育慈、蔡恕仁、陳

昱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Investigation of a new emergence rust disease onatemoya in Taitung- Wang, C. W., Lin, C. C., Hsu, Y. T., Tsai, S. J., Chen, Y. C. (Taitung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Taitung city, Taitung 950, Taiwan)

番荔枝為臺東地區重要經濟作物,其中鳳梨釋迦 (Atemoya) 種植面積超過1,370公頃,占

全臺栽培面積95%以上。106年9月份農友陸續反映鳳梨釋迦葉片出現黑褐色具有黃暈之小斑

點,至田間觀察病斑多發生於枝條後端成熟葉片,且隨葉片病斑增加導致黃化落葉。採集樣

本於顯微鏡下觀察,病斑凹陷處著生孢子堆,孢子表面布滿尖刺狀凸起。以無菌棉花棒將葉

片上之孢子刮下並抽取DNA,以ITS1與ITS4引子對進行PCR反應,再經由DNA片段選殖、定

序與序列比對後,其序列與Beenken L. 於2014年報導在1989年採集自美國佛羅里達的鳳梨釋

迦銹病菌Phakopsora cherimoliae (Accession no. KF528012.1) 相同。根據文獻紀錄本病原菌亦

可感染鳳梨釋迦之親本-冷子番荔枝與番荔枝,但田間調查顯示本病害尚未在番荔枝上發現,

即便是位在銹病發生嚴重之鳳梨釋迦果樹旁,番荔枝葉片亦未見銹病感染,推測本地區之銹

病菌可能為不同生理小種,或者臺東地區之番荔枝品系具有抗病性。目前病害發生於轄區東

河鄉、鹿野鄉、卑南鄉及臺東市等地區,太麻里鄉尚未發現。觀察發現病害在山谷或濕氣重

地區又疏於防治之果園發生較嚴重,通風良好如近海地區或防治次數較頻繁之果園則病害發

生輕微或未發生。本病害在台灣植物病害名彙尚未紀錄,為鳳梨釋迦果樹上的新紀錄。

聯絡人:王誌偉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89) 325110 轉 733

53

FD-3 台灣無花果疫病初報-林筑蘋、蔡志濃、安寶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

理組) Fig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in Taiwan: A Preliminary Report.—Lin, C. P., Tsai, J.N., and Ann, P. J. (Plant Pathology Division,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OA)

自2006年起,陸續於台灣中部地區多處園內無花果 (Ficus carica) 植株地上部發現萎凋

病徵,莖基部壞疽褐化,部分植株葉片、芽梢與果實亦出現水浸狀壞疽。樣本帶回後在實驗

室內經組織分離法可分離得不同菌落型態之Phytophthora spp.,另外包括孢囊型態、產孢條件,

以及分子序列皆具許多差異,初步可研判出2種不同種類的Phytophthora sp,暫稱為菌種A、B。菌種A出現在地上部及地下部,幾乎可感染整個植株,而菌種B只在根部與地基部出現。兩者

之間的差異,可能與孢囊是否容易自孢囊柄脫落有關,進而影響菌種感染植株的部位。經病

原性試驗,無花果植株之莖基各別接種菌種A與B約1周後,植株出現與田間相似之病徵,重

新組織分離可各自得相同病原菌,完成科霍氏法則確認病原性。

聯絡人:林筑蘋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23317536

54

FD-4 鈣調磷酸酶調控番茄萎凋病菌生長、厚膜孢子形成及致病性─侯逸萱、賴于歆、徐立航、

王宣富、陳穎練 1 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Calcineurin is required for growth,chlamydospore formation, and virulence in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Hou, Y. H., Lai,Y. H., Shyu, L. H., Wang, H. F., Chen, Y. L.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番茄萎凋病 (Fusarium wilt of tomato) 是由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 所引起

的真菌性病害,普遍發生於全球主要番茄產區。此病原菌分生孢子主要經由風、水及土壤傳

播。受感染的番茄植株初期呈現葉片透化,之後隨病程發展由下位葉開始向上黃化枯萎,病

原菌在維管束中纏據使水分及養分輸送受阻而導致萎凋,莖部剖面可見維管束褐化,發病嚴

重時會造成果實產量及品質降低或植株死亡。鈣調磷酸酶 (calcineurin) 由催化次單元

(catalytic subunit, Cna1) 及調控次單元 (regulatory subunit, Cnb1) 組成二聚體蛋白複合體,主

要調控真菌的鈣離子訊息傳遞,並在生長、逆境耐受性及毒力上扮演重要角色。鈣調磷酸酶

已在人體病原菌中被廣泛研究,但於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選擇分布廣泛的

植病原真菌-鐮孢菌及其感染寄主番茄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鈣調磷酸酶是否在番茄萎凋病菌的

生長及致病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利用Cna1及Cnb1兩個次單元的單基因突變菌株 (deletionmutation) 進行基因功能分析。目前研究結果顯示,突變株Δcna1及Δcnb1於培養基上的菌落皆

明顯小於野生株,且外觀呈現不正常毛絨狀;進一步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突變株

菌絲不正常生長及膨大。而在孢子萌發試驗中發現Δcna1及Δcnb1的分生孢子發芽時間和野生

株相比只略微遲緩,並無顯著差異,顯示鈣調磷酸酶在菌絲生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與孢

子萌發較無關聯。另外,在鈣調磷酸酶活性測試 (calcineurin phosphatase activity test) 中,

Δcna1及Δcnb1的磷酸酶活性皆明顯低於野生株,證明Cna1及Cnb1兩個次單元必須同時存在,

鈣調磷酸酶才具有完整活性。盆栽試驗的結果顯示接種Δcna1及Δcnb1突變株的番茄幼苗罹病

度 (disease severity) 皆顯著低於接種野生株者,且只有少數葉片出現黃化現象;值得注意的

是,厚膜孢子為番茄萎凋病菌初次感染源及殘存構造,而本研究發現Δcna1及Δcnb1突變株厚

膜孢子生成量皆顯著低於野生株。這些結果證明鈣調磷酸酶活性對番茄萎凋病菌的生長、厚

膜孢子的形成及其致病力是必需的。研究成果除了可以進一步瞭解病原真菌生長及致病機制

外,也可以提供病原真菌防治的參考。

聯絡人:陳穎練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 33661763

55

FD-5 開發尖鐮孢菌之快速田間檢測技術-黃麗年、林依佳、林盈宏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植物

醫學系) Development of rapid detection protocols for field detec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Huang, L. N., Lin, Y. J., Lin, Y. H. (1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ung 912, Taiwan)

尖鐮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Fo) 為一土壤傳播性病原真菌,本病原可藉由根部傷口

或是自然開口入侵,受感染的作物會出現葉片黃化、萎凋的病徵。本病原菌寄主範圍相當廣

泛,可感染上百種作物而引起作物萎凋。目前尚無較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可以防治萎凋病。

開發出一個田間檢測系統來避免此病原菌於田間傳播,應為預防本病害大發生的可行策略之

一。為了達到快速檢測尖鐮孢菌之目的,本試驗擬以香蕉黃葉病菌為例開發出尖鐮孢菌之田

間檢測技術。本研究係設計出尖鐮孢菌之專一性引子組及探針,搭配聚合酶連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 及隔絕式恆溫聚合酶連鎖反應 (Insulated isotherm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iPCR) 技術,並進行各技術之靈敏度分析,與反應條件最佳化。結果顯示,本研究所開發之

快速檢測技術,可以用以檢測田間四種不同罹病程度 (包含無病徵、輕度病徵、中度病徵及

重度病徵) 之香蕉假莖檢體,即以本實驗室所開發之快速核酸萃取系統搭配手持式核酸分析

儀 (POCKIT™ Micro) 系統可檢測出前述帶菌檢體,為了增加此技術之應用性,亦針對模擬

帶菌種子應行檢測,包含甜瓜萎凋病菌及西瓜蔓割病菌,結果顯示,本檢測流程亦可用以檢

測出帶菌種子。未來希望能以此平台,開發出其他作物萎凋病之現地檢測技術,藉此擬定適

當的防治策略,進而有效減少該病害發生時所造成的危害。

聯絡人:林盈宏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8-7703202 轉 6167

56

FD-6 油茶葉枯病菌病原性加速檢測之方法-呂柏寬、潘蕙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

良場) A method of accelerating oil tea leaf blight pathogenicity test-Lu, P. K., Pan,H.R.(Hualian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Ji’an, Hualian 973, Taiwan)

油茶屬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屬 (Camellia sp.),為花蓮地區多年生常綠之油料作物,

栽培歷史悠久,花蓮地區主要之栽培種類為大果油茶 (C. oleifera ),近年花蓮部分地區大果

油茶發生一新病害葉枯病 (Haradamyces sp.),該病害於葉片上可造成水浸狀圓形病斑,之後

逐漸擴大造成葉片枯萎,該病徵較特殊處為染病葉片極易掉落,造成罹病株樹冠葉片稀少,

進而造成果實、花朵數大減影響產量,發病嚴重植株因幾乎無葉片則枯萎死亡。轄區內實地

調查及採集葉枯病菌株,經培養及相關文獻顯示該菌株並無可傳播用之分生孢子等構造,因

此在進行病原性檢測時僅有菌絲體可供接種,但以一般菌絲塊貼合方式無法發病,造成後續

研究上之阻礙。本試驗利用不同開放性傷口接種菌絲體及環境條件搭配之方式,比較接種後

之罹病率及病徵比較,接種處理分別為以針刺、打洞、砂紙摩擦傷口接種菌絲塊,接種後置

放環境處理則分為保濕24小時及持續保濕。試驗結果顯示,保濕一日之各處理及持續保濕以

針刺、摩擦造成傷口之處理,雖可產生病徵,但置放一個月後其發病率低介於0-67 %,未處

理者為0%,且發病程度不一,病斑直徑大小介於0-27mm,發病之葉片落葉率也不高介於0-67%,而其中最穩定且快速之方式為打孔後接種菌絲塊,並套袋保濕,2日後之發病率為100 %,

病斑直徑均達25 mm以上且均於第3日全面發生落葉,與田間病徵相符。

聯絡人:呂柏寬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8521108 轉 3604

57

FD-7 利用線蟲雜交子代族群分析 Aphelenchoides besseyi 之纖維分解酵素基因與鳥巢蕨致病性

的關係–吳冠龍 1、蔡東纂 1、陳珮臻 1 (1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cellulase genes and bird's nest-fern pathogenicity in Aphelenchoides besseyi using crossedlines. – Wu, G. L. 1, Tsay, T. T. 1, and Chen, P. J. 1 (1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鳥巢蕨及水稻分離之Aphelenchoides besseyi族群已被報導在醣基水解酵素家族(glycosidehydrolase family, GH) 45及GH5 纖維分解酵素(cellulase)基因有差異。本研究利用GH5及GH45基因片設計引子對,發展分子標誌以驗證鳥巢蕨病原性與cellulase基因的關係。結果顯示野生

鳥巢蕨分離族群皆有AbeGH45-2、AbeGH45-3基因及AbeGH5-1基因片段,而水稻分離族群僅

有AbeGH45-1基因。利用水稻分離Rl族群及鳥巢蕨分離Fm族群進行160次獨立的雜交事件,成

功建立55個具活性的子代線蟲族群。以接種21天之鳥巢蕨葉片可再分離具活性線蟲個體作為

病原性的判斷依據,共有17個族群可分離出具活性線蟲個體,並造成鳥巢蕨葉片上產生不同

的形式的病徵,包含黑色病斑、類過敏性反應及無病徵;而38個族群無法分離出存活的線蟲

族群中有34個族群無造成病徵,而B2-4族群接種後出現局部受限斑點,B17-2、B17-3及B17-5則產生類過敏性反應。分析所有子代族群的cellulase基因型,發現17個具鳥巢蕨病原性之子代

族群在鳥巢蕨葉片接種篩選前的F1族群及篩選後建立的F3族群,AbeGH45-2及AbeGH45-3基因

皆穩定存在,而AbeGH45-1基因於篩選後出現於B3-4的F3族群中,另B5-1、B5-2、B7-6及B8-2的F3族群於篩選後未能再偵測到AbeGH5-1基因。此外,無鳥巢蕨病原性的38個子代族群中,

B1及B9的7個族群具有AbeGH45-1及AbeGH45-2的重組基因型,B11-3族群具有AbeGH5-1及AbeGH45-1的重組基因型。然而B2-4、B17-2、B17-3及B17-5族群雖不具鳥巢蕨病原性,但

cellulase基因型卻與父系Fm族群相同。比較鳥巢蕨病原性、病徵差異與cellulase基因型的關係,

推測A. besseyi造成鳥巢蕨葉片上黑色病斑的病徵可能是由多個基因參與後的結果,而cellulase基因與鳥巢蕨致病性無直接關係。

聯絡人:陳珮臻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22840780 分機 372

58

IPM-1 仙草病蟲害調查與用藥輔導及仙草健康種苗應用防治根瘤線蟲-莊國鴻、陳巧燕、吳

信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The investigation of key pests and safety pesticidecounseling on meson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ealthy mesona seedlings for the prevention of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Chuang, K. H., Chen, C. Y., Wu, H. Y. (Taoyuan District Agricultural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Sinwu, Taoyuan 327, Taiwan)

為建構仙草安全生產體系,提升仙草產品農藥殘留合格率,調查北部地區仙草栽培專區

重要病蟲害種類顯示,病害以根瘤線蟲、疫病及青枯病為主,蟲害以切根蟲(定植初期)為主。

2016 - 2017年監測仙草栽培區斜紋夜蛾發生密度顯示6月下旬為成蛾發生高峰,建議6月上旬

至中旬為斜紋夜蛾防治重點時期,部分仙草田區發生金花蟲科成蟲危害取食仙草植株葉片。

進行仙草乾農藥殘留樣本收集及檢驗分析,結果顯示違規樣態多為水稻或柑橘用藥飄散汙染

以及疫病防治用藥。據此進行仙草疫病延伸用藥評估與農藥販售端源頭用藥宣導,栽培端導

入病蟲害整合防治技術,包括健康種苗及輪作制度防治根瘤線蟲、強化田區排水改善疫病及

提供仙草推薦藥劑清單,辦理栽培農戶安全用藥教育講習及「仙草栽培管理技術暨產業輔導

研討會」。輔導結果顯示,仙草農藥殘留合格率由81.2% (2016年) 提升至91.7% (2017年),農

藥殘留未檢出率由74%提升至87%,仙草農藥殘留合格率顯著提升。研發並推廣介質培育仙

草品種”桃園1號”及”桃園2號”健康種苗,取代農民傳統育苗可能遭根瘤線蟲感染罹病之土拔

苗,除可降低自行育苗成本,並可完全避免根瘤線蟲危害。2017年8月於新竹縣關西鎮仙草專

區辦理「健康種苗應用於仙草根瘤線蟲病害防治示範觀摩暨講習會」,結果顯示健康種苗示範

區仙草直至採收健康種苗區每百克土壤線蟲數量為0,根瘤線蟲罹病指數為0,健康種苗仙草

採收產量達7,318 kg ha-1,相較傳統栽培罹病土拔苗栽培3,782 kg ha-1,產量增加3,536 kg,產

值增加300,560元,對仙草栽培農戶裨益良多。利用健康種苗應用搭配水旱田輪作,輔以仙草

重要害物發生監測,有利仙草友善栽培模式之建立。

聯絡人:莊國鴻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 4768216 轉 311

59

IPM-2 苦瓜種子帶菌對發芽影響分析暨種子處理效果評估-陳怡文 1、宋妤 2、鍾文鑫 3 (1國

立中興大學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士學位學程、2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3 國立中興大學植

物病理學系)-Effect of seed germination on bitter gouard carried microbes and evaluation ofefficacy on seed treatment.-Chen, Y. W. 1, Sung,Y. 2, Chung, W. H. 3 (1Master Program for PlantMedicine and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402, Taiwan;2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402, Taiwan; 3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402, Taiwan)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屬葫蘆科(Cucurbitaceae)、苦瓜屬(Momordica),為國內重要

瓜類蔬菜之一。由於苦瓜採種過程中容易滋生微生物,且苦瓜種子種皮堅硬厚實發芽慢,因

此發芽過程中容易因微生物侵染導致發黴現象,影響其後續發芽,造成種子發芽率下降,甚

至種子不發芽等問題。為釐清苦瓜種子常攜帶真菌種類,本研究蒐集不同種類之苦瓜種子調

查所帶真菌種類,分析是採種過程(分別為取出、發酵、水洗、乾燥等四個步驟)是否易攜帶

污染真菌,並與貯藏後種子帶菌種類進行比較,比較不同的種子處理方式對苦瓜種子發芽率

與降低發黴率之效果。種子帶菌測試結果顯示,市售'月華'苦瓜種子可分離到Alternaria、Penicillium、Cladosporium屬之真菌;而'日貴'苦瓜種子可分離到Gilbertella、Alternaria、Penicillium、Aspergillus、Cladosporium屬之真菌。於'日貴'苦瓜採種過程中所分離到真菌種類,

僅有乾燥步驟與市售苦瓜種子具相似之菌相,以Gilbertella、Penicillium與Cladosporium屬真

菌為主。利用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枯草桿菌、蕈狀芽孢桿菌、木黴菌進行生物對峙試驗,結

果顯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枯草桿菌、木黴菌抑制自苦瓜種子所分離之供試菌株生長能力達

50-60%;而直接處理種子試驗中,結果顯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和枯草桿菌具有明顯降低種子

發黴之情形,發黴率分別為6.7%與10.0%。選取5種不同作用機制之推薦殺菌劑,分別以濃度

100、500、1000 mg a.i./L進行培養基測試。結果指出以賽普洛、撲滅寧、賽福座抑制所分離

之供試真菌生長效果最佳;而於種子處理上,則選取農民慣用藥劑(四氯異苯腈)、賽普洛及

賽福座分別以濃度100、500、100 mg a.i./L進行測試,結果得知苦瓜種子經四氯異苯腈、賽普

洛、賽福座浸漬處理後,發黴率均有明顯降低之效果。

聯絡人:鍾文鑫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22840780 #356

60

IPM-3 誘導番茄抗番茄捲葉病毒病之抗病資材篩選試驗-蔡濰安、翁崧夏、邱智迦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Non-chemical material selection for virus-induced resistance intomato - Tsai, W. A., Weng, S. H., Ciou, J. J. (Hualie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Extension Station, Ji’an, Hualien 973, Taiwan)

菸草粉蝨 (Bemisai tabaci) 傳播之番茄黃化捲葉病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 經常

造成田間番茄產量嚴重的損失。番茄黃化捲葉病是以一群親緣關係相近之番茄黃化捲葉病毒

種群病毒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es) 所引發的植物病害。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種群,屬於

雙生病毒科 (Geminiviridae)、豆類金黃嵌紋病毒屬 (Begomovirus)。本研究擬以水楊酸下游基

因調控之植株耐熱反應作為篩選方式,目標篩選出可提升植株抗性預防病毒病害發生之資材。

耐熱篩選主要以 heat shock及long-term thermotolerance兩方式進行,篩選出可協助植株耐熱的

四種天然資材;接著,將篩選出的四種天然資材原體以液劑及水基乳劑之型式施用於溫室番

茄,利用蟲傳病毒試驗測試其誘導植株抗病毒感染之能力;最後,本試驗再將有效成分原體

混和製劑化之天然資材使用於田間,評估防治番茄病毒病害之功效。經室防效評估,發現此

混和製劑化資材最高防治率可達78 %,此外資材忌避菸草粉蝨之室內測試結果顯示,經帶毒

菸草粉蝨施放後三天,分別有 54.6% 和 27.4% 的個體於未處理及誘導抗病資材處理之番茄

植株上取食,由此可見,經製劑化後之資材可以大幅降低菸草粉蝨成蟲之取食偏好性。於106年度之田間試驗發現,未製劑化之資材可抑制病毒病發生度僅達 21.8%,相較於對照組的

42.5% 顯著較低,未來將持續透過製劑化之資材的施用來評估防治效果。另於機制探討中,

發現處理天然資材後,可增加水楊酸下游基因的表現量,且有施用天然資材者在熱處理後之

葉綠素總含量較未處理者高,但仍需更進一步了解天然素材對誘導抗病及耐熱作用機制之相

關性,以增加未來之應用性。

聯絡人:蔡濰安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 8521108 轉 3605

61

IPM-4 運用植保無人飛行載具 (UAV) 在紅龍果蟲害防治的初探-邱一中、高靜華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Exploration of pest control on pitaya for plant protectionUAV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 Chiu, Y. C., Kao C. H. (Taiwan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農業用無人飛行載具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近年來在台灣發展快速,應用在作

物的病蟲害防治和葉面施肥上,和傳統作業方式比較,可達到節省用水量、農藥使用量和施

做工時及人力成本,且遠距離遙控或自動操作噴灑,排除與施用藥液或肥液的接觸,提升施

做人員的安全性。紅龍果目前全國栽培面積超過3000公頃,多種植在平地以排架式為主,植

株高度約1.5-2.0 公尺左右。每年正常產期從6-12月,約2星期可採收一批,植株上會同時存

在2-3批次花果,兩批果採收間隔約有2星期左右,可管控用藥的安全採收期,且果實採收期

及花期一致,每批採收期或花期約2-3天,且可預測開花期和採收期,方便進行排程施藥工作,

因種植方式及管理特性,適合利用無人飛行載具進行施藥。本研究針對果實蠅及斜紋夜蛾進

行防治施藥初探,以登記的成品農藥施用稀釋倍數施作,初步防治結果顯示與人工動力噴藥

方式無差異,但農藥使用量及用水量僅人工動力噴藥方式的 1/15~1/10,施作工時僅 1/9,顯

示利用無人飛行載具施藥確實能達到省時省工省水省藥的目標。

聯絡人:邱一中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4) 23317620

62

IPM-5 有機耕作及農地地景對臺灣苗栗地區水稻田節肢動物多樣性之影響 – 黃寄綸 1、陳泓

如 2、黃千育 1、羅英元 3、蔡志偉 1 (1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

業改良場、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The effect of organic practice andagricultural landscape on the arthropod diversity in rice paddies in Miaoli, Taiwan – Huang, C. L.1,Chen, H. J.2, Huang, C. Y.1, Lo, Y. Y.3, Tsai, C. W.1 (1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National TaiwanUniversity, Taipei 106, Taiwan; 2Miaoli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Gongguan, Miaoli 363, Taiwan; 3Endemic SpeciesResearch Institute,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Chichi, Nantou 552, Taiwan)

近年有機農法日益受到重視,有機操作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性已有許多研究。依據往昔

研究,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上較有機農法來得低。且除施肥、噴藥

等耕作措施外,農地地景亦會影響生物多樣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兩種農法和三種農地地

景之水稻田節肢動物功能群物種多樣性、豐度 (abundance) 及生物多樣性指數。我們於臺灣

苗栗選定三個試驗區 (里山、里地、里海),每區各有一塊有機與慣行田。自水稻成活期開始,

每兩週以掃網方式採集稻株上昆蟲與蜘蛛。我們已於 2017 年第一、二期稻作共進行 12 次

採樣,總樣本數為 6,172 隻,共計昆蟲 125 種、蜘蛛 14 種。各功能群物種數 (多樣性) 方

面,有機\慣行、里山\里地\里海樣區均無顯著差異。各功能群樣本數 (豐度) 方面,有機田較

慣行田有較多的掠食者與擬寄生者,而慣行田則較有機田有較多的稻害者。里山與里地樣區

較里海樣地區有較多的掠食者、擬寄生者與稻害者,里海樣區則有較多的中性物種。多樣性

部分以 Shannon-Weiner’s, Simpson’s, Pielous’s indexes 三種指數做檢測,有機與慣行田和里山、

里地、里海地區試驗田以此三種指數檢驗之結果均無顯著差異。兩期稻作的節肢動物調查結

果顯示不論是農法 (有機\慣行) 或農地地景都不會影響水稻田的節肢動物多樣性,僅會影響

其豐度。希望藉由長期調查分析結果來釐清有機耕作及農地地景與水稻田生物多樣性之間的

關聯性,並作為農田管理與蟲害防治策略選擇上的一項參考依據。

聯絡人:蔡志偉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2) 3366-5576

63

IPM-6 開花植被地景對於水田害蟲抑制之影響試驗-翁崧夏、林立、游之穎 (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Investigation on paddy pest regulation among different landscapes-Weng, S. H., Lin, L., Yu, Z. Y. (Hualie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Ji’an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973)

水稻為亞洲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亦是許多動物的棲息與繁殖地,因此衍生許多的病蟲害

而產生經濟上的損失。水稻的害蟲近年來研究以褐飛蝨、瘤野螟和二化螟較多,若以生物防

治角度來看,水田可捕獲的天敵種類高達 889種,其中寄生性的天敵有400種以上實屬最大宗。

水稻往往為大面積單一,容易促使農田生態系不平衡,增加農藥及化學肥料的使用更促使土

壤與農田生態產生許多負面影響。而近年來農業生產環境不穩定,農業生態系統之供給、調

節、文化與支持等服務功能 (ecosystem service) 受到衝擊,其中農業生態系的失衡嚴重威脅

農業生產之永續性,以及糧食安全。水稻田的保育生物防治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trol,CBC) 觀念常利用增加花粉源營造擬寄生性及捕食性天敵棲地作為防治策略。本研究藉由調

查花蓮地區水稻田比較不同地景組成之水稻田主要害蟲與天敵的互動關係,探討地景及週遭

棲地異質性對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亦調查原生植被之豐度以及區分不

同地景模式之試驗田區,企圖觀察水稻田不同地景基質組成下對於水田害蟲抑制之影響。調

查結果發現在淺山的苓雅部落稻田中,具捕食飛蝨能力的橙瓢蟲數量上升情形跟隨在飛蝨害

蟲數量上升之後,反觀平原的長良水稻生產專區,橙瓢蟲的動態並未具有與飛蝨類害蟲族群

波動上的關聯性;本研究更於第二期作發現平原長良水稻專區有機農田內專一性寄生於瘤野

螟之縱捲葉螟小毛眼姬蜂 (Trichomma cnaphalocrocis) 成蟲及捕食性天敵橙瓢蟲數量,分別隨

著瘤野螟族群量及飛蝨類害蟲達高蜂後上升約30倍,顯示田間主要害蟲和擬寄生性天敵皆有

時間上的關聯性,具有害蟲管理之生態調節服務 (regulating service) 功能上進一步檢視特定

功能群與相關環境因子之間的關聯性乃後續重要工作項目之一。此外,本研究草相調查亦發

現長良慣行田區及有機田區草相種類分別達 35 及 47 種;苓雅慣行田區及有機田區分別為

41 及 65 種,兩地區有機農法之田埂草相種類均較慣行田區高。產量調查結果顯示,長良水

稻生產專區之慣行田區第一期作為 3.1kg/百株稻叢,顯著高於有機田區的 2.8 kg/百株稻叢、

苓雅慣行田區的 2.9 kg/百株稻叢及苓雅有機田區的 2.7kg/百株稻叢,雖然一般慣行田區產量

顯著最高,但本研究強調生產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兩者兼具,藉此由現行休耕計畫及對地補

貼,轉向對環境復育的補貼,期望營造並重建農田生態服務系統,降低農業資材投入,冀望

讓農業與生態永續共榮。

聯絡人:翁崧夏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 8521108 轉 3610

64

IPM-6 設施蝴蝶蘭蕈蠅誘引排除裝置之開發與研究-林立、張光華、張芝蓉、葉育哲(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Development of the pest attractan and bring out system ofgreenhouse-Lin, L., Chang K. H., Chang C. J., Yeh Y. C. (Hualie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and Extension Station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Ji’an Township, Hualien County973)

蘭花設施栽培過程當中,泥炭土栽培介質或水苔中的黑翅蕈蠅(Bradysia sp.)為騷擾性昆

蟲,終年活動頻繁,恐成為蘭花帶介質外銷時的檢疫障礙。本研究利用不同光波之LED燈進

行誘捕,由350-520nm波段之間選取6個固定波長之LED燈進行誘引效果試驗,結果顯示其中

一個波長可顯著誘引到最多的蕈蠅,共計每晚可誘引到平均261.7隻/黏板,顯著高於對照組之

14隻/黏板。接續將此特定波長LED進行蘭花溫室內不同高度和時段誘引測試,以評估最佳放

置LED高度和時段,由結果顯示140、170和210公分高度對於蕈蠅之誘引並無顯著影響;而時

段測試部分可發現18:00~21:00時段比另外兩個時段(21:00~24:00、24:00~03:00)誘集到的蕈蠅

隻數多,且與對照組的全時段開啟18:00~03:00相比無顯著差異,若以夜晚開啟3小時可誘集到

最大量的蕈蠅而言,此操作可節省2/3電費;基於上述試驗結果,本場開發簡易附掛式LED燈

條於蝴蝶蘭風扇上,以燈光開啟搭配風扇排除三小時,平均每晚可排出402.3隻黑翅蕈蠅,相

較市售燈光誘蟲產品的141隻多,本誘引裝置具有設施害蟲管理應用潛力。

聯絡人:林立

聯絡 E-mail:[email protected]電話:(03) 8521108 轉 3603

65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106 年度年會-大會手冊

出 版 者 :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

發 行 人 : 張清安

編 輯 : 林盈宏、林依佳、蘇俊峯 (通訊編輯)

通 訊 住 址 : 台中市霧峰區萬豐里中正路 189 號

(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電 話 : 04-23317519印 刷 者 : 急印夢工廠

電 話 : 08-7221818傳 真 : 08-7230238出 版 日 期 : 中華民國 107 年 1 月 26 日

1

團結就是力量- 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報告人:鄭安秀

前言

水稻徒長病

水稻稻熱病

水稻白葉枯病

水稻飛蝨類

水稻稻細蟎及葉鞘腐敗病

結語

水稻為臺灣主要糧食作物,近10年(96-105年),全年總種植面積維持在25-27萬餘公頃,重要性遠超過其他作物。

疫病蟲害發生程度若造成當期作稻米減產,將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民生。

早年水稻疫病蟲害監測與預警(預測員),由臺灣省農林廳規劃、督導,各區改良場執行

以臺南場為例

50年由臺南本場、轄區內糧食管理處、縣市政府暨農會人員組成「臺南區植物保護聯繫委員會」並訂定「臺南區植物保護聯繫辦法」設立速報聯繫網,遴聘轄區內水稻主要產地農民幹部22人為速測員,定時將預測田巡迴調查資料回報本場,本場於必要時,發出病蟲害發生預報或防治警報給轄區內有關農業機關,以做適當防治措施,或透過傳播媒體,使農民能適時控制病蟲害的危害

55年7月起增加預測員11名,積極推動稻作病蟲害發生預測工作,這11位同仁派駐各負責小區之鄉(鎮)公所,預測病蟲害之發生,並透過新聞媒體及防治警報資料,郵寄通知負責小區之農事小組長,由小組長透過村里之廣播系統,即時通知農友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有效於第一時間將病蟲害進行控制,避免病蟲害蔓延成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農林廳 防檢局

警報發放:新聞媒體、田邊好幫手、農會宣導跑馬燈、臉書、line@等

I-1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2

近年因氣候變遷造成環境及氣候條件變化急遽,過去隨節氣進行管理的耕作模式已不再那麼合乎時宜,尤以病害發生更常在過去慣性預期之外。

98年一期稻作在台東、花蓮地區徒長病普遍發生,並在臺灣各地有逐漸嚴重趨勢

101年農委會防檢局邀集國立臺灣大學及中興大學從事水稻病害相關研究學者,與農委會各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人員組成水稻病害工作團隊,進行水稻病害防治試驗及推廣工作

執行單位:桃園場、苗栗場、臺中場、

臺南場、高雄場、花蓮場、

臺東場、臺灣大學、中興大學、

嘉義大學

技術支援:農試所

經費來源:防檢局

不定期召開工作小組會議 水稻徒長病

98年第一期作在臺東、花蓮地區即普遍發生,尤其在高雄139號及臺稉2號最猖獗

由東部到西部100年全省普遍發生

無二次感染所造成之病害

帶菌稻種 幼苗徒長

無病徵之生長期

分蘗盛期植株徒長及病原產孢

罹病植株死亡

Monocyclic disease

稻種受到感染

(或病原殘存於土壤中) 幼苗侵入之系統性病害

I-2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3

稻種收集

14縣市,298個稻種樣品

一期作135個稻種樣品(24個品種,以台南11號63個樣品最多)

二期作163個稻種樣品(20個品種,以台南11號49個樣品最多)

稻種帶菌率與育苗期罹病率檢測 種子檢測:以半選擇性培養基進行檢測,每個稻種樣品檢測300粒種子,20-24℃下,光照12小時,培養5-7天後觀察。 帶菌率%=帶菌種子數/300x100%

秧苗檢測:每個稻種樣品取三重覆各250g 種子,進行育苗,經綠化後於秧苗10公分時調查一次,並將病株拔除;15公分時再調查一次,將其罹病株數總加後計算罹病率。

育苗後發病

此半選擇性培養基能夠區分出形態上無法分辨之兩種

Fusarium

proliferatum

Fusarium fujikuroi

Fusarium

proliferatum

此兩菌在第五天時菌落尚小,型態相似,且皆具鏈狀著生分生孢子與多瓶狀枝,但到第七天時,F. proliferatum 的菌落會明顯大於F. fujikuroi,且菌落菌絲偏白,背面色素沉澱為非常淡之橘色。

培養基正面 培養基背面

其他Fusarium

其他Fusarium

(粉橘色菌落)

稻種帶菌率與育苗期罹病率

一期作135個樣品中,種子帶菌率由0到33%,平均為1.44%,其中40個樣品未檢出;育苗期罹病率為0.33到475株/箱,平均罹病株率為51.11株/箱

二期作163個樣品中,種子帶菌率由0到17.3%,平均為0.77%,其中80個樣品未檢出;罹病率為0到120株/箱,平均罹病率為4.43株/箱

稻種帶菌率:一期作約為二期作的二倍

育苗期罹病率:一期作約為二期作的十倍

稻種樣品之帶菌檢出率與育苗箱時期之罹病率雖非呈絕對正相關,但檢出率高的樣品一般而言其罹病率仍較未檢出或檢出率低之樣品高

水稻良種繁殖

水稻品種研發單位繁殖原原種

年底將原原種分配至縣市政府供明年一期作原種圃

縣市政府委託符合原種圃之農友或育苗場進行原種採種

一期作採收之原種供二期作採種圃

二期作採種圃採收之稻種供一般農友一期作栽種

I-3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4

本田期徒長病罹病率 縣市別 一期作一般田

區平均罹病率a 二期作一般田區平均罹病率

一期作生產專區平均罹病率

二期作採種圃平均罹病率

桃園 5.50 1.71 3.11 4.00

新竹 7.83 0.89 -b 0.00

苗栗 43.69 2.00 21.50 0.36

台中 5.82 0.00 0.00 -

南投 0.43 - 0.01 -

彰化 2.62 0.00 0.14 0.00

雲林 2.45 - 4.94 -

嘉義 0.00 0.00 0.61 0.00

台南 9.30 0.00 6.87 0.00

高雄 - 0.00 - 0.00

屏東 - 0.00 - 0.00

宜蘭 46.00 - - -

花蓮 14.36 0.00 9.88 -

台東 0.00 0.02 0.00 0.00

a:本田發病率(欉/500欉) b:未調查

育苗期至本田期徒長病罹病率調查

浸種藥劑 育苗場數

苗期平均罹病率(株/箱)

本田期平均罹病率(欉/500欉)

一期作 撲克拉 88 2.6 22.2

得克利 39 0.2 1.1

二期作 撲克拉 59 0.83 0.58

得克利 73 0.01 0.44

徒長病菌族群之遺傳結構、病原性及抗藥性分析

自全台14個縣市收集稻種、罹病秧苗及成株樣本,以新開發之選擇性培養基及徒長病菌專一性引子對測試後,獲得637株徒長病菌株。

Chen et al. (2016) Phytopathology 106(6):624-635.

水稻徒長病病原菌菌株抗藥性檢測

試驗藥劑:25%撲克拉乳劑1000倍、25%撲克拉乳劑500倍、25.9%得克利水基乳劑2000倍

抗藥性級數:0級、1級、2級

菌絲生長抑制率

>80% 50%-80% <50%

0級 1級 2級

25%撲克拉乳劑1000倍

25.9%得克利水基乳劑2000倍

25%撲克拉乳劑500倍

水稻徒長病病原菌菌株抗藥性檢測

CK

撲克拉500倍

CK 得克利2000倍

撲克拉1000倍

台南場 台東場

101年水稻徒長病病原菌菌株抗藥性檢測 菌株來源(縣市別)

藥劑種類 撲克拉1000x 撲克拉500x 得克利2000x

抗藥性級數 抗藥性級數 抗藥性級數

0 1 2 0 1 2 0 1 2 桃園 24 0 0 24 0 0 24 0 0

新竹 15 0 0 15 0 0 15 0 0

苗栗 27 0 0 27 0 0 27 0 0

台中 10 0 0 10 0 0 10 0 0

南投 2 0 0 2 0 0 2 0 0

彰化 17 0 0 17 0 0 17 0 0

雲林 49 0 0 0 0 0 0 0 0

嘉義 46 0 0 0 0 0 0 0 0

台南 106 1 0 106 1 0 107 0 0

高雄 10 0 0 0 0 0 0 0 0

屏東 34 0 0 0 0 0 0 0 0

宜蘭 21 8 1 18 4 8 27 2 1

花蓮 52 3 0 47 7 1 50 3 2

台東 83 0 0 83 0 0 81 0 2

供試菌株:402株

I-4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5

102年水稻徒長病病原菌菌株抗藥性檢測

菌株來源(縣市別)

藥劑種類 撲克拉1000x 撲克拉500x 得克利2000x

抗藥性級數 抗藥性級數 抗藥性級數

0 1 2 0 1 2 0 1 2

桃園 15 0 0 15 0 0 15 0 0

新竹 17 0 0 17 0 0 16 1 0

苗栗 60 0 0 60 0 0 60 0 0

雲林 4 0 0 4 0 0 4 0 0

嘉義 4 0 0 4 0 0 4 0 0

台南 36 0 0 36 0 0 36 0 0

高雄 38 0 0 38 0 0 38 0 0

屏東 16 0 0 16 0 0 16 0 0

宜蘭 4 0 0 4 0 0 4 0 0

花蓮 27 1 0 28 0 0 28 0 0

台東 29 0 0 29 0 0 29 0 0

供試菌株:251株

新設計16個SSR分子標誌進行分子分群,發現全台徒長病菌族群可分為四群,其中B群由A及C群演化而來,D群則可能來自不同遺傳特性之族群 (外來入侵?)

根據分子分群及地理分布,選擇其中52株代表性菌株,進行交配型、菌絲親和型、病原性 (對八個水稻品種)、抗藥性 (撲克拉及得克利) 等分析。

過去 vs. 近代之族群,其病原性及對得克利之敏感性並無差異,但對撲克拉之敏感性,不論在孢子發芽率、菌落生長抑制率方面均有顯著差異。

得克利可確實殺死病原菌,撲克拉可能僅具抑制菌絲生長作用,因此秧苗到了苗圃或本田期可能因為藥劑作用減輕而發病

水稻徒長病田間罹病率調查結果顯示一期作高於二期作,而一期作之一般田區罹病率高於生產專區

依據稻種帶菌率檢測結果可知種子帶菌率為影響徒長病發生的重要關鍵因子之一

建議稻種應選取水稻良種繁殖三級制度之優良稻種

育苗場使用之稻種消毒藥劑種類與苗期及本田期之罹病率有相關性,使用得克利者其罹病率低於使用撲克拉者

建議一期作宜使用得克利

各地分離之徒長病菌株經檢測測後發現多數不具有抗藥性,少數抗藥性菌株多來自東部

育苗期病害

I-5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6

葉稻熱病及穗稻熱病

稻熱病由Magnaporthe oryzae 所引起,於台灣一期稻作期間常造成極嚴重的損失

病原菌具有高度之變異性,其族群及生理小種多而複雜

水稻抗稻熱病品種推廣種植後,其抗病性常會逐年下降(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

植密過高

氮素肥量過多

稻熱病整合性防治策略

秧苗育苗箱種子數240-250克/箱

插秧最好寬植,株距7吋以上(株距最好8吋),以利通風。

合理化施肥:整地前可採土送驗,以利調整施肥量,肥料施用應少量多次使用。可多施用含矽資材,增強抗病能力

稻熱病發病初期應即進行防治工作,可參考植保手冊推薦藥劑

穗稻熱病:於抽穗前7天或齊穗期進行藥劑防治

稻熱病田間防治示範 於全省七個農業改良場轄區內各設置水稻稻熱

病整合性防治示範圃一處,並召開觀摩會

高雄場

桃園場

臺中場

以臺中場為例

彰化縣竹塘鄉

示範區全期包括葉稻熱病防治 1 次及穗稻熱病防治 2 次,全期作氮素施用量為173公斤/公頃,育苗箱數 270 箱/公頃,插秧株數控制在 5 株/叢。

慣行區於齊穗期施藥1次,全期作氮素施用量為215公斤/公頃,育苗箱數 400 箱/公頃。

示範區穗稻熱病罹病面積率僅有0.3%,慣行區則高達20.7%。

6月18日舉辦觀摩會,與會者約200人

I-6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7

稻熱病菌生理小種監測-1

判別品系:選用IRRI所發展之具單一R gene的NILs,目前選用稉稻品系的LTH lines (IRBL lines),共31個品系

監測田設置:於全台5個改良場轄區內各選擇一處稻熱病最早發生或發病嚴重之高風險田區設置處監測田,種植判別品種

桃園場:新竹縣峨眉鄉

臺中場:南投縣名間鄉

臺南場:嘉義縣鹿草鄉

高雄場:屏東縣崁頂鄉

臺東場:臺東縣關山鎮

LTH-NILs稻熱病判別品系 No. Unique sample ID Designation Targeted Gene No.

Unique

sample ID

Designatio

n Targeted Gene

1 IRTP 21662 IRBLa-A Pia 17 IRTP 21678 IRBLsh-B

2 IRTP 21663 IRBLa-C 18 IRTP 21679 IRBL1-CL Pi1

3 IRTP 21664 IRBLi-F5 Pii 19 IRTP 21680 IRBL3-CP4 Pi3(t)

4 IRTP 21665 IRBLks-F5 20 IRTP 21681 IRBL5-M Pi5(t)

5 IRTP 21666 IRBLks-S Pik-s 21 IRTP 21682 IRBL7-M Pi7(t)

6 IRTP 21667 IRBLk-KA Pik 22 IRTP 21683 IRBL9-W Pi9

7 IRTP 21668 IRBLkp-K60 Pik-p 23 IRTP 21684 IRBL12-M Pi12

8 IRTP 21669 IRBLkh-K3 Pik-h 24 IRTP 21685 IRBL19-A Pi19(t)

9 IRTP 21670 IRBLz-FU Piz 25 IRTP 23691 IRBLkm-TS Pik-m

10 IRTP 21671 IRBLz5-CA 26 IRTP 23692 IRBL20-

IR24 Pi20(t)

11 IRTP 21672 IRBLzt-T Piz-t 27 IRTP 23693 IRBLta2-PI Pita-2

12 IRTP 21673 IRBLta-K1 Pita 28 IRTP 23694 IRBLta2-RE Pita-2

13 IRTP 21674 IRBLta-CT 2 29 IRTP 23695 IRBLta-CP1 Pita

14 IRTP 21675 IRBLb-B Pib 30 IRTP 23696 IRBL11-ZH

15 IRTP 21676 IRBLt-K59 Pit 31 IRTP 23697 IRBLz5-CA Piz-t

16 IRTP 21677 IRBLsh-S Pish 32 LTH 感病對照

田間配置圖

L:Lomello 感性品種 R:臺農84號 抗性品種

每品種調查全部14叢水稻紀錄罹病級數

罹病級數依IRRI稻熱病評估標準調查

I-7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8

罹病級數0級:葉病斑面積為0 %

罹病級數1級:葉病斑面積<0.3 %

罹病級數2級:0.3 %≦葉病斑面積≦0.9 %

罹病級數3級:1 %≦葉病斑面積≦2 %

罹病級數4級:3 %≦葉病斑面積≦7 %

罹病級數5級:8 %≦葉病斑面積≦14 %

罹病級數6級:15 %≦葉病斑面積≦24 %

罹病級數7級:25 %≦葉病斑面積≦39 %

罹病級數8級:40 %≦葉病斑面積≦65 %

罹病級數9級:65 %≦葉病斑面積

葉稻熱病罹病判別標準 103-106年LTH檢定圃前五名抗病品系

LTH-葉稻熱病

名次 桃園場 臺中場 臺南場 高雄場 臺東場

1 IRBLta2-PI IRBLta2-PI IRBLks-S IRBLta2-PI IRBLta2-PI

2 IRBLta2-RE IRBL12-M IRBLta2-PI IRBLta2-RE IRBLta2-RE

3 IRBL7-M IRBL7-M IRBL7-M IRBL20-IR24 IRBLz5-CA

4 IRBLz5-CA IRBL20-IR24 IRBLta2-RE IRBL1-CL IRBL11-ZH

5 IRBL11-ZH IRBLta2-RE、

IRBLks-S、IRBLta-CT 2

IRBLz5-CA IRBL11-ZH IRBLta-K1

LTH-穗稻熱病

名次 桃園場 臺中場 臺南場 高雄場 臺東場

1 IRBL12-M IRBL20-IR24 IRBL20-IR24 IRBL5-M IRBLz-FU

2 IRBLkh-K3 IRBLks-S IRBL5-M IRBLz-FU IRBLta2-PI

3 IRBL20-IR24 IRBL11-ZH IRBL11-ZH IRBLkh-K3 IRBLta2-RE

4 IRBLta2-PI IRBL9-W IRBLta2-PI IRBLta2-PI IRBL20-IR24

5 IRBLz-FU IRBLta2-RE IRBL7-M IRBLz5-CA IRBL11-ZH

LTH-NILs稻熱病判別品系抗感性檢測(1/2)

31 個LTH近同源系之葉稻熱病於各地罹病

度較低的有IRBLz5-CA、IRBL7-M、IRBL9-

W、IRBLta2-Pi、IRBLta2-Re、IRBL20-IR24、IRBL12-M、IRBLta-K1、IRBLb-B、

IRBL11-Zh,結果103-106年相似。

LTH-NILs稻熱病判別品系抗感性檢測(2/2)

IRBLks-S、IRBLkh-K3、IRBLkm-Ts三品系103及104年於桃園、台中、台南、高雄、臺東地區均呈現低罹病度,105年於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地區亦維持低罹病度。106年桃園地區IRBLkh-K3品系罹病度有上升的趨勢

105及106年IRBLks-S、IRBLkh-K3、IRBLkm-Ts三品系在台東地區均呈現高罹病度。

需持續追蹤,並提供育種人員參考。

病葉採樣:由台大植微系沈偉強老師研究室進行監測田區之樣品採集,改良場配合於一般田區採集病葉,進行病原菌生理小種的檢定

自病圃採集的稻熱病菌樣品,葉部病斑掃描並記錄之。

目前已知抗臺灣稻熱病菌菌株較佳之抗性基因為Piz5、Pi9、Pi12、Pi20、Pita2及Pi11,而抗性較不顯著之抗性基因為Pia、Pii、Piks、Pit及Pi3。

IRRI IRBL病圃菌株分離情形-NILs

種植單位 病圃位置 103年 104年 105年 106年

高雄改良場 屏東縣長治鄉 36株 24株 56株 38株

台南改良場 嘉義縣鹿草鄉 61株 23株 80株 38株

台東改良場 台東縣關山鎮 68株 31株 110株 72株

台中改良場 南投縣名間鄉 34株 33株 54株 3株

桃園改良場 新竹縣峨眉鄉 42株 40株 64株 38株

共計 241株 151株 364株 189株

I-8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9

105年度高雄場監測病圃Pot2分析 105年度臺東場監測病圃Pot2分析

AVR-Pia及AVR-Pii基因普遍不存在於臺灣田間稻熱病菌族群之中

AVR-Pizt基因雖普遍存在於臺灣田間稻熱病菌族群中,西部地區(屏東, 台南, 嘉義)突變率普遍較低,但台東地區始終維持高突變率.

利用Pot2 repPCR進行親緣分析,發現臺東地區稻熱病菌菌系多樣複雜,可分為G1~G4四大族群,而嘉南地區稻熱病菌株則相較單純,主要為G1及G2族群。

罹病度調查結果顯示,判別品系IRBLa-A(Pia-AR基因)、IRBLa-C(Pia-CR基因)、IRBLi-F5(Pii-F5R基因),於各地普遍呈現相對感病的情形

IRBLzt-T(Pizt-TR基因),於台東呈現感病的情形

稻熱病菌生理小種監測-2

於7個農業改良場轄區內設置監測田,以23個水稻品種進行田間稻熱病即時監測,以提供未來栽培品種選擇與抗病育種之重要資訊

臺稉糯3號

臺稉糯1號

臺稉2號

臺稉8號

臺稉9號

臺稉16號

臺稉14號

臺農71號

臺農77號

桃園3號

臺中秈10號 臺中秈17號 臺中192號 臺南11號 高雄139號 高雄145號 高雄146號 高雄147號 臺東30號

臺東糯31號 臺東33號 花蓮21號 越光

商業品種-葉稻熱病

名次 花連場 桃園場 苗栗場 臺中場 臺南場 高雄場 臺東場

1 臺東糯31號 臺梗糯3號 臺中秈17號 臺中秈10號 高雄146號 高雄146號 高雄146號

2 臺東33號 臺梗糯1號 臺梗糯1號 臺東33號 臺梗8號 臺中秈10號 臺東糯31號

3 高雄146號 臺中秈17號 臺中秈10號 高雄146號 臺東糯31號 臺梗14號 臺梗糯1號

4 臺梗糯1號 臺中秈10號 高雄146號 臺梗糯1號 臺東33號 臺梗糯1號 臺中秈17號

5 臺梗8號 高雄146號 臺農71號 臺東糯31號 臺中秈10號 臺東糯31號 臺梗8號

104-106年商業品種前五名抗病品種

商業品種-穗稻熱病

名次 花連場 桃園場 苗栗場 臺中場 臺南場 高雄場 臺東場

1 臺中秈10號 臺梗14號 臺中秈17號 臺中秈10號 臺梗14號 臺中秈10號 臺梗14號

2 臺梗14號 臺梗8號 臺中秈10號 臺中秈17號 臺中秈10號 臺中192號 臺東30號

3 臺梗8號 臺中秈17號 臺農77號 臺梗2號 臺中192號 臺農77號 臺中秈17號

4 臺中秈17號 臺東糯31號 臺梗2號 臺中192號 臺東33號 臺梗8號 臺梗8號

5 臺梗糯1號 臺東30號 高雄145號 臺東30號 高雄145號 臺梗14號 臺東33號

I-9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10

主要商業品種抗感性檢測(1/2)

23 個商業品種之葉稻熱病罹病度較低的品種有

臺稉糯3號、臺稉糯1號、臺稉8號、臺中秈10號

、臺中秈17號、高雄146號、臺東糯31號

其餘商業品種於各地區之罹病度互有高低。臺東

32號及臺稉14號於臺東地區有較高的罹病度

主要商業品種抗感性檢測(2/2)

104-106年檢定結果顯示臺稉16號、桃園3號、臺

南11號、高雄139號、花蓮21號及越光均呈現較

高的罹病度,建議避免大面積種植

另有三個研究團隊分別由臺灣大學與桃園場、臺

南場及高雄場合作,導入LTH近同源系抗病基因

進行桃園3號、臺南11號及高雄139號的育種工作

稻熱病菌新監測技術之開發-1

稻熱病監測點設置於各區改良場轄區內水稻試驗田

孢子收集器之採樣時間設定為晚上8點至隔日早上8點,收集頻率為「收集10分鐘-停止10分鐘」,採樣頻率為三天收集一次

空飄孢子樣本均寄至台大鍾嘉綾老師實驗室進行qPCR定量

每處監測地點選擇三個田區,每個田區內隨機挑選四個由10欉水稻組成的小區,於每個小區內隨機採摘罹病稻株的中段病葉10片,將病葉黏貼在膠板上寄回台大鍾嘉綾老師實驗室,由同一參照國際水稻研究中心之稻熱病分級標準統一評估,並掃描存檔。

HOBO收集微氣候資料、附近氣象站資料

於農試所嘉義分所水旱田病圃、各場監測點設立之旋風式孢子收集器,皆可於田間發現病徵前,收集到稻熱病菌孢子。

除台東區農改場之監測點有觀察到發病度6級之情況,其他各場之發病度約在4-5級間

孢子數量普遍不高,大部分時間幾乎無法收集到孢子或僅收集到個位數孢子量,少部分時間則有近50-60顆孢子,最高可達約90顆孢子。

花蓮場之監測點雖然有收集到孢子,但現場卻並未觀察到病害

嘗試以氣象資料較完整的場區建立稻熱病預測模式,R 2

可達0.8,但尚需更多的資料進行模式之改善與精進

氣候因子對稻熱病之發生程度,其影響力遠大於田間孢子量 (孢子數量不在模式中!)

Days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accumulated adj R2

Model testing Info. CV.

MSE R2

-7 ~ -14 0.84 1.46 0.86 TK9

0.82 1.24 0.79 TN11

Y = - 47.98 + 0.6628 maxRH - 0.0103 minRH + 0.0578 T18~21 + 0.0849 T21~24 +

0.0915 T24~27 TK9

Y = 11.52 - 0.0588 maxT + 0.115 minT - 0.0361 minRH + 0.0383 T18~21 + 0.0245

T21~24 + 0.043 RH90 + 0.0445 降雨時數 TN11

Today, 0th

-7~-14th day

Disease severity Weather factors、No. of

spore

I-10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11

建立水稻稻熱病的監測模式-2

水稻田間設置微氣候儀及大氣氣相站

田間微氣候儀放置位置

稻熱病監測資料之分析

監測資料分析

決策樹分析 邏輯斯迴歸模型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稻熱病病害發生率 微氣候資料 大氣氣候資料

邏輯斯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以台東場為例)

Correlation 高溫 低溫 最高濕度 最低濕度 平均風速 露點

高溫 1 0.820** 0.354** -0.182 -0.192 0.852**

低溫 0.820** 1 0.348** 0.150 -0.203 0.940**

最高濕度 0.354** 0.348** 1 0.309** -0.371** 0.582**

最低濕度 -0.182 0.150 0.309** 1 -0.113 0.319**

平均風速 -0.192 -0.203 -0.371** -0.113 1 -0.258*

露點 0.852** 0.940** 0.582** 0.319** -0.258* 1

由露點及風速依據邏輯斯迴歸模型計算各地區發生稻熱病機率

持續修正導入邏輯斯迴歸模型的各項變數提高預測稻熱病發病機率

微氣候感測器開發(興大)

已完成溫濕度感測器之開發,目前可供感測溫度濕度值與自動拍照,並可由使用者自行設定感測頻率。目前正開發可透由通訊模組與行動裝置app通訊,將存放於記憶卡模組內之資料傳送至行動裝置之功能。

6%撲殺熱粒劑於葉稻熱病發生前7-10天(插秧後約30天)施藥一次 施用亞磷酸等其他抗病誘導物,結果以亞磷酸1500倍之防病效果最佳且穩定,對葉稻熱病防治率55%,穗稻熱病防治率52%,效果同於化學農藥三賽唑。(花蓮場)

防治水稻病害之非農藥資材開發研究 海報展示(106.5) 油茶粕萃取物於葉稻熱病發生前施用,可達近化學藥劑的防治成效

I-11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12

水稻白葉枯病 白葉枯病田間防治試驗(104、105年)

供試藥劑對白葉枯病的防治效果 (第2次施藥後14天調查)

Treatments

罹病度 (%)

桃園 苗栗 臺中 臺南 高雄 花蓮 臺東 平均

50%亞磷酸SL 1000倍

8.24 4.7 26.3 19.0 13.7 43.1 14.8 18.5

10%克枯爛WP 1000倍

0 3.2 31.3 6.4 13.7 10.2 5.0 10.0

6%撲殺熱粒劑 30kg / 公頃

18.43 3.2 19.7 15.6 17.5 35.9 5.9 16.6

CK 29.26 4.8 34.7 27.6 15.7 48.3 15.6 25.1

罹病葉面積率均以克枯爛於風雨過後施藥,呈現最佳的防治效果

項目

成本(元/每分地)

農友慣行

(鏈四環黴素)

示範區

(克枯爛)

示範區

(撲殺熱)

示範區

(亞磷酸)

農藥 264 150 170 54

工資* 400 400 200 600

總計 664 550 370 654

水稻白葉枯病防治各處理成本比較

*工資以每次2000元/每公頃計算 (花蓮場)

克枯爛處理區(左)普遍未發病或發

病輕微,明顯低於慣行對照區(右)

10/25白葉枯病防治示範觀摩會

水稻飛蝨類

104年在各地傳出高於歷年的「蝨燒」案例

水稻飛蝨類害蟲組成調查及遷入時期燈光誘集

於7~8月間設置燈光誘蟲器,每10日加總誘集趨光性害蟲,調查褐飛蝨、白背飛蝨、斑飛蝨及黑尾葉蟬類的數量

水稻插秧後60、75、90、105天各調查一次,以八字掃網連續20次採樣調查飛蝨類的組成 (包括褐飛蝨、白背飛蝨、斑飛蝨及黑尾葉蟬等)。目視調查法,計算稻叢基部蟲口數。

褐飛蝨 白背飛蝨 斑飛蝨 黑尾葉蟬

105年二期作

I-12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13

地區 資料筆數

調查

方式 褐飛蝨 白背飛蝨 斑飛蝨 黑尾葉蟬 電光葉蟬

桃園 40 網掃 10 371 53 - - 基部 16 0 0 0 0

苗栗 9 網掃 126 90 0 - - 基部 76 0 0 0 0

臺中 16 網掃 49 58 185 15 22 基部 97 0 0 0 0

臺南 9 網掃 40 29 59 3 54 基部 5 5 3 0 0

高雄 22 網掃 9 651 467 262 119 基部 0 0 0 0 0

花蓮 18 網掃 9 543 11 57 41 基部 0 0 0 0 0

臺東 2 網掃 1 16 18 - - 基部 0 0 0 0 0

總計 116 網掃 244 1,754 793 337 236 基部 202 5 3

105年二期作飛蝨類害蟲組成

28,536

4,417

縣市別 鄉(鎮、市、區) 使用藥劑種類

苗栗縣 滅必蝨、達特南

彰化縣 溪州鄉、田尾鄉、花壇鄉、二林鎮

益達胺 + 派滅淨、賽速安 + 派滅淨、益達胺、納乃得、加保扶

台中市 豐原區、大雅區 派滅淨 + 賽速安、賽速安 + 派滅淨

南投縣 草屯鎮 益達胺 + 氟尼胺、加保扶 + 益達胺

雲林縣 斗六市、大埤鎮、斗南鎮 派滅淨、納乃得、益達胺、布芬大力松、派滅淨

嘉義縣 鹿草鄉、民雄鄉 派滅淨 + 加保扶、依芬寧、派滅淨

台南市 官田區、後壁區、下營區 派滅淨 + 益達胺、益達胺 + 布芬淨

高雄市 旗山區、美濃區 苦楝油、無患子、益達胺、貝他-賽扶寧

屏東縣 崁頂鄉、東港鎮 派滅淨、丁基加保扶、布芬淨

花蓮縣 玉里鎮、富里鄉 益達胺 + 派滅淨、益達胺、派滅淨、布芬淨、歐殺松、達特南

台東縣 台東市、鹿野鄉、關山鎮、池上鄉

加保扶、培丹、派滅淨

飛蝨類農民用藥習慣(106年)

進行褐飛蝨對藥劑感受性檢測及遺傳特性分析

由於105年褐飛蝨數量普遍偏低,僅由新竹縣關西鎮、新竹

縣竹東鎮及臺東縣鹿野鄉採集足量的飛蝨,提供給中興大學昆

蟲系戴淑美老師實驗室進行繁殖,後續進行抗藥性檢測。

水稻褐飛蝨蟲體採集 106年 編號 日期 地點 田區座標 水稻品種 栽培方式 防治資材

1 106/08/28 臺東縣鹿野鄉 22.949315

121.150846 高雄139號 有機 苦楝油

2 106/08/31 臺東縣關山鎮 22.99480

121.16995 慣行

3 106/10/10 臺東縣池上鄉 23.115666

121.237667 慣行

4 106/10/11 彰化縣花壇鄉 24.015348 120.536579

台中秈10號 慣行 益達胺

5 106/10/19 彰化縣埤頭鄉 23.885772 120.457877

黑米 慣行 益達胺

6 106/10/26 花蓮縣富里鄉 富里村

23.170928 121.249396

高雄139號 有機 苦楝油

7 106/10/29 花蓮縣富里鄉 永豐村

23.172448 121.251494

高雄139號 有機

8 106/10/29 花蓮縣玉里鎮 源城里

23.224182 121.283249

慣行

9 106/11/01 花蓮縣富里鄉 豐南村

23.149669 121.283709

高雄139號 有機 苦楝油

I-13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14

水稻稻細蟎及葉鞘腐敗病

106年桃園場、苗栗場、臺中場、臺南場及花蓮場於該轄區內均發現二期水稻普遍出現稻細蟎與抽穗後榖粒黑化 稻細蟎與葉鞘腐敗病複合感染

室內藥劑試驗以 10%芬殺蟎乳劑 1,000 倍效果最佳,死亡率達 99.1%,1%密滅汀乳劑 1,500 倍次之,為 89.0%。

盆栽粒劑試驗以 4%培丹、10%托福松、3% 加保扶防治效果較佳,防治率分別為 96.1%、91.3%、90.2%

臺南場及臺中場於104年二期作分別進行稻細蟎藥劑防治田間試驗(供試藥劑:芬殺蟎、密滅汀、陶斯松及芬普寧(臺中場))

臺中場試驗結果顯示芬殺蟎、陶斯松及芬普寧等藥劑於水稻分蘗終止期及孕穗期各施藥 1 次,防治率達73.9 %以上

臺南場試驗結果以芬殺蟎及密滅汀有較高之防治率,達57.5 %以上

葉鞘腐敗病防治藥劑篩選

Treatments 抑制率(%)

臺南 高雄 花蓮 平均

80%鋅錳乃浦WP 500倍 98.9 100.0 79.5 92.8

55%貝芬同WP 1000倍 100.0 100.0 100.0 100.0

23%菲克利SC 4000倍 88.9 89.2 90.7 89.6

23.2%賓克隆SC 2000倍 - 4.8 4.3 2.9 0.8

75%三賽唑WP 3000倍 85.4 87.5 88.6 87.0

25%克熱淨 SL 500倍 91.6 100.0 78.1 89.9

50%免賴得WP 1000倍 99.9 -- 100.0 100.0

CK 0 0 0 0 測試菌株數 9 2 2 13

供試藥劑對葉鞘腐敗病之菌絲抑制率 學術性期刊論文

臺灣水稻徒長病菌族群之遺傳組成、病原性及抗藥性分析(真菌資源及其永續利用研討會)

The genetic structure, virulence, and fungicide

sensitivity of Fusarium fujikuroi I Taiwan.

Phytopathology

宜花地區水稻徒長病發病情形、病原檢測與其對藥劑之感受性

中部地區水稻徒長病發病情形、病原檢測與抗藥性分析

苗栗地區水稻徒長病之發生情形與抗藥性分析

以菊科植物營造水稻田棲所之研究

水稻紋枯病之藥劑篩選及非農藥防治

具拮抗能力水稻葉表細菌篩選與其防治水稻白葉枯病效果之評估

臺南地區稻細蟎發生調查與防治

Habitat manipulation with floral resources in

conserving the population of natural enemies in

paddy fields.

結語

團結就是力量

為臺灣水稻疫病蟲害繼續努力

I-14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15

參與人員

蔡馨儀

沈偉強、鍾嘉綾、陳啟予、戴淑美、范耀中、郭章信

吳信郁、張為斌、朱盛祺、廖君達、郭建志、吳雅芳、林國詞、張淳淳、陳盈丞、曾敏南、周浩平、陳明吟、陳任芳、蔡依真、林立、林駿奇、鄭安秀

石閔中、鄭志文、鄭景峰、吳盈慧、王玉瑤、謝文棟、賴明村

報告完畢 敬請指正

I-15

附錄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團結就是力量-水稻疫病蟲害防疫體系之建立 (鄭安秀秘書)

1

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 瑩

2018年1月26日

2

大 綱

臺灣農業概況 植物保護概況 化學農藥殘留問題 植物醫師制度推動規劃策略 植物醫師法草案 推動現況 展望

3

臺灣農業現況*

(2016年)

一、耕地面積:794,003公頃;林地面積:2,197,090公頃;稻米收穫面積:273,837公頃

有機農業栽培面積:6,783.6公頃**

二、農業就業人口:556,000人(2017年7月)

三、農家戶數:775,264戶;農業專業戶數:181,718戶(2015年);有機農業栽培戶數:2,392戶

四﹑農會數:302家 五、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 31.37%

六、農業生產總值:513,760,124千元

七、農耕總值:265,529,212千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2016年

**農委會認證之民間驗證團體資料(美育、慈心..) 4

八、農作物種類 臺灣農作物種類繁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

農委會)2016年農業統計年報統計,有超過120種農作物,包括水稻、玉米、落花生、甘藷、茶、竹筍、毛豆、甘藍、西瓜、香蕉、柑橘、鳳梨、芒果、番石榴、龍眼、荔枝等大宗的雜糧、特作、蔬菜、水果以及切花、盆花、種苗、牧草、綠肥作物等。

*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2016年

5

臺灣農業面臨的重要議題

•氣候變遷導致之糧食安全及環境災害問題。 •石化能源日益減少,水資源的掌握日趨重要。 •經貿高度自由化,國際和兩岸農業經貿的競合。 •國內外對農產品衛生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國農業屬小農經營型態,缺乏經營效率。 •農地休耕和非法利用問題。 •糧食自給率偏低,農業勞動力老化與不足。 •農業預算大部分用於法定福利與補貼(糧政、農保、老農津貼和休耕、肥料補貼等),用於推動農業政策和解決農業問題經費有限。

6

生產端:農友

栽培管理技術 疫病蟲害防治

銷售端:農企業、農會、傳統市場、超市、超商

消費需求和價格 品質、數量、安全

消費端:消費者

農產品和食品安全 化學藥物殘留

管理端:農委會(防檢局、農糧署)、衛福部

田間防疫及集貨場、市面抽檢 邊境檢疫檢驗把關

關切的事項

II-1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

7

植物保護是國際間通行的重要措施,廣義的植物保護

(Plant Protection)涵蓋植物防疫與植物檢疫(Plant Quarantine),

其目的在適當的保護農林作物自田間生長至收穫、儲藏期間,

免於遭受病原、害蟲、雜草、鼠類及其他有害生物之危害,或

將危害減至最低,以保護國內農林作物之生產;同時管制外來

有害生物,防範其隨國際間植物、植物產品和其他有傳播有害

生物風險之物品的流通貿易而入侵及傳播蔓延,並打開外國的

檢疫限制,協助本國農產品順利外銷。

植物保護

8

植物疫病蟲害

一、有害生物種類

指直接或間接加害植物之生物,包括:

(一)真菌 (二)卵菌* (三)粘菌

(四)細菌 (五)病毒 (六)類病毒

(七)菌質 (八)寄生性植物 (九)雜草

(十)線蟲 (十一)昆蟲 (十二)蟎蜱類

(十三)軟體動物

(十四)其他無脊椎動物

(十五)脊椎動物

* 分類名非植物防疫檢疫法定義者

9

(一)非人為途徑

1. 自然摩擦

2. 氣流之移動:病菌胞子、病毒

3. 水流或海流:植物體、種子、

雜草

4. 雨水攜帶或飛濺

5. 動物(如鳥類、昆蟲)之往返

(二)人為途徑

1. 人為機械傳播 – 整枝修剪

2. 本國或輸入之植物、植物產品或其他 物品

3. 包裝、容器、土壤、栽培介質

4. 運輸工具:船、車、飛機

5. 郵務:郵件包裹、航空快遞

6. 食物:非洲大蝸牛、福壽螺

7. 學術研究:病原菌、害蟲、生物防治體、育種或試驗材料

8. 走私植物、植物產品或其他物品

9. 旅客攜帶之植物、植物產品或其他物品

二、有害生物傳播途徑

10

三、疫病蟲害防治

(一)法規防治法

杜絕外來有害生物包括病原菌、害蟲、雜草等

侵染寄主或傳入未有該有害生物的地區。法規

防治係在透過政府的立法來規範防止有害生物

之傳入與移動。植物檢疫即屬法規防治。

(二)物理防治法

(三)耕作防治法

(四)生物防治法 - 害蟲天敵、生物農藥、天然素材

(五)化學防治法 - 化學農藥

(六)綜合防治法

11

• 農作物栽培過程常會遭受病原、害蟲危害,這些有害生物估計超過3,000種,若未加以適當的防治管理,可造成至少30%的生產損失。

•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不僅適合農作物生長,亦有利於病原、害蟲的繁衍。每年需防治管理的這些有害生物種類超過300種,如東方果實蠅、瓜實蠅、福壽螺、瓜類病毒性病害、柑桔黃龍病、香蕉黃葉病等,而每年造成農作物的損失則可達300億元以上。因此為確保農作物產量與品質,防治疫病蟲害是必要採行的措施。

• 全球氣候變遷的發生,使全世界均已感受到驟變的氣溫、強風、豪雨、乾旱、熱浪等愈來愈嚴重和頻繁,此亦導致農作物栽培、疫病蟲害問題更加多元複雜,防治工作不僅增加困難度,亦更為重要。

農作物疫病蟲害防治之重要性

12

•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成長、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國際觀光和商務活動的增加等,使得有害生物隨貿易貨物、郵件包裹、旅客行李而擴散的風險亦相對提高。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已多次適時在邊境檢疫時攔截了蘋果蠹蛾、桃蛀果蛾、番石榴果實蠅、刺足根蟎等重要檢疫有害生物,阻絕其入侵危害。

II-2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

13

植物保護工作

田間防疫 邊境檢疫 疫情監測 風險評估 診斷鑑定 疫情監測 技術研發 禁止輸入 示範推廣 檢疫檢查 防治資材 產地檢疫 有效防治 檢疫處理 農藥管理 技術開發 違法查緝 違規處理

避免國內植物疫病蟲害發生蔓延 正確合理用藥 有效防治管理 避免農藥殘留 杜絕國外植物檢疫疫病蟲害入侵 維護生產安全 避免防治用藥 防止殘留疑慮

14

臺灣植物保護相關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試驗改良場所 農業相關及其他大學–臺大、興大、嘉大、屏科大... 財團法人農業研究機構–香蕉研究所、農科院 地方政府–農業局、農業處 各級農會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15

臺灣植物保護人力

•農委會農業試驗改良場所:108人

•大學(臺大、興大、嘉大、屏科大):73人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約130人*

總計約311人

*含農藝、園藝、森林專業背景但做植防、植檢工作 (2016年),

地方政府和農會植保人員未計入

16

為何需要使用農藥?

有效防治病原、害蟲等有害生物之危害,以確保糧食供應不虞匱乏。尤其化學農藥價廉速效,農民慣行採用。

確保農產品和食品安全,而不致遭受黴

菌毒質與有害微生物污染之威脅。

17

農產品為何會有農藥殘留?

使用未推薦農藥(未登記、偽農藥、劣農藥)

超量使用農藥 沒有對症用藥 多種農藥混用 未注意安全採收期(如連續採收作物持續施藥)

18

農藥殘留是世界各國消費者極為關心的議題,關係著農產品和食品的衛生安全。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俱端賴高效層析串連質譜多重殘留檢測技術把關,也充分反應相關產業界及社會大眾對有關服務把關需求之殷切。

有鑑於農藥殘留對食安之重要性,2009年農委會即補助有意願大學成立農藥殘留區域檢測中心,並通過ISO/衛福部認證,以為國人健康把關,及確保外銷農產品品質的國際水平。

農藥殘留的把關

II-3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

19

農藥殘留檢測相關單位

農委會所屬機關: 防檢局 - 農藥法規管理、農藥許可登記 農糧署 - 農藥殘留監測、查驗 藥毒所 - 殘留檢測、技術開發(化學法) 農試所 - 殘留檢測、技術開發(生化法) 茶葉改良場–殘留檢測

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署–市面食品檢測、殘留容許量訂定

大學: 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東華大學、美和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

民間機構: 台美檢驗科技公司、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慈心有機農業發展

基金會、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等

20

銷售端或生產端 違規罰鍰:

• 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農產品之廠商,處以6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罰鍰。被抽驗廠商拒不提供或提供資料不實者,可依法開罰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 違反農藥管理法第三十三條第三項之使用農藥者,處1萬5千元以上15萬元以下係罰鍰。違反農藥使用方法及其範圍且農產品農藥殘留量未超過容許量者,則施予安全用藥教育,再次違反或拒絕教育者處罰之。

沒入銷毀: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不合格農產品亦沒入銷毀。

農產品賣不出去或價格崩盤。

農友生計受影響。

消費端 消費者對農藥認知不足,認為農藥是毒藥。

消費心理受影響, 拒買、拒吃。

違規市售農產品之處理及後果

21

•農藥殘留分析檢驗是維護食用安全及提升農產品貿易國際競爭力所必須之作為,檢驗方法的進步強化了檢測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政府提出「食安五環」-源頭控管預防、重建生產管理、加強產品查驗、加重廠商責任、全民監督食安。

•食安之守護不能僅仰賴農藥殘留檢測把關,更須從源頭強化和落實田間的農藥正確使用及管理。

•農藥作用機制隨著新藥的開發更具獨特性,新農藥更安全有效,農藥藥理教育訓練必須強化。

•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為國際潮流,也是解決農藥殘留問題的一個途徑。

•農產品的源頭控管預防和生產履歷制度的推動,有賴植物醫學專業的支持,植物醫師證照制度亟待建立,亦須推動防治處方的專業化。

農藥殘留問題解決之道

22

植物醫學發展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於2000年率先成立全世界第一個植物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將植物醫師專業訓練及養成課程納入高等教育,強調跨領域學習與田間經驗並重。

國立臺灣大學於2006年成立「植物醫學研究中心」,2011年設立「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於2008年將植物保護系更名為「植物醫學系」。

國立嘉義大學於2012年成立「植物醫學系」,2018

年將設立研究所。

國立中興大學於2014年設立「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士學位學程」。

23

國立中興大學於2014年開辦植物醫學人才培育-農藥藥理與應用課程(師資班)。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醫學研究中心於2010年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臺日韓三國之植物醫學論壇會議,會後議決此論壇變成常態性活動。

日本、中國、韓國、埃及、泰國已陸續有學校設立植物醫學學士至博士訓練學程。

中國青島大學於2017年首先設立植物醫學學院。

推動植物醫師制度

核心問題 ● 農作物遭受病蟲危害 ● 貿易自由化入侵風險提

高 ● 氣候變遷問題更加複雜

在地化專業植物醫師 即時輔導農友 提供客製化建議

● 農友農藥認知與使用習慣不佳(違規用藥案件中8成以上超出核准範圍)

● 農藥販賣業者提供的用藥資訊不正確

● 植物保護專家人力、時間有限 ● 友善防治技術及資材有限

鼓勵農友使用友善防治資材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降低農藥殘留

食在安心

農業環境

知識人力

24

II-3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

25

為何必須推動植物醫師?

植物醫師醫治植物,保障人的食用安全和糧食安全: 氣候變遷使得病蟲害相和發生危害的情況變得更為複雜,要能因應這些複雜

的情況,不僅要瞭解植物疫病蟲害的理論基礎,也要對田間的疫病蟲害發生和氣候環境、地理條件、作物品種、栽培管理、用水施肥的關聯性有所瞭解,即要對田間狀況充分瞭解,能綜合判斷疫病蟲害的發生因果和正確的診斷鑑定技術,才能綜合結論提出解決疫病蟲害問題的正確有效防治方法,逐漸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及農藥殘留的機率,以確保消費者的食用安全與糧食安全。

植物醫師必須具備疫病蟲害、農藥藥理與作用機制、植物生化生理等多方位專業知識:

植物醫師必須擁有多方位的專業知識,方能適當有效的管理疫病蟲害的發

生,避免化學農藥之誤用或濫用。植物醫師就像人醫要瞭解人體、醫理、藥理、營養等綜合學門,加上實務訓練,才能成為能治病的醫生一樣,也必須學習瞭解植物、田間環境狀況、疫病蟲害發生原因、診斷鑑定致害根源、用水施肥情況、瞭解農藥藥理和作用機制,加上田間實務診斷鑑定和提供防治策略等經驗,才能成為一位能指導農民解決病蟲害問題及開立精準防治意見書的植物醫師。

26

植物醫師的養成需要投入心力和時間在課程學習和實務訓練上,且要在一定時間內接受繼續教育:

植物醫師面對的疫病蟲害種類多且複雜,再加上遭受氣候環境的影響,更需要學理和實務的相互配合。人醫和植物醫師最終要保護的都是人,人要吃食物才能存活,而食品和農產品要保障其安全衛生無藥物殘留,就要在植物健康上去保護它,避免遭受疫病蟲害的侵害,避免防治藥劑的不正確使用。植物醫師也擔負

者人的健康和營養需求的職責,所以植物的安全防護需要經由接受全面養成教育訓練、能全方位思考和作為的植物醫師來執行,而且植物醫師在取得證照後,還

需跟人醫、獸醫師一樣,要在一定時間內接受再教育,以因應新病蟲害資訊、新防治技術及新藥和藥理。

植物醫師即時、正確診斷並提供客製化的防治建議,可以確保農企業與農民的權利:

目前雖有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負責協助農友植物保護的問題,但囿於人力及任務限制,無法經常性給予農友即時服務,因此需倚賴大學植物保護學者專家協助然而因缺乏個別輔導及長期追蹤,訓練內容有時難以落實。另檢疫出口業務部分,植物檢疫機關亦在事多人少和專業需求下,以計畫形式委由學者專家協助國外疫病害蟲的鑑定,也增加政府支出及學者專家的負擔。若有植物醫師投入基層農業伴隨式服務,農企業、農友等可以得到即時且精準的客製化防治建議,可以對症及時實施防治管理,則不但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又可以減少農作物的損失,也可協助政府監視國外疫病蟲害,防止入侵。

27

大學開設植物醫學系或學程,設計跨域學科,培訓全方位的植物醫師投入服務:

農業相關大學均已開設植物醫學系所或植物醫學碩士學程,現有課程屬跨域學門,就是要訓練全方位的植物醫師。大學植物醫學的教學自2006年即由國立台灣大學開始規劃推動,並於2008年首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設置植物醫學系,其他大學相繼跟進,即是朝向將學生訓練為植物醫師之目標。對就學的學生來說,就是未來希望成為植物醫師,制度面能夠形成這樣的職場,學生就可以學以致用,而實務上這樣的職場確有需求,來提升安全農業的發展。

總統食安五環政見: 食安五環第二環重建生產管理,明列「推廣植物醫師以及友善環境

耕作方法,以保護可供永續生產的水源、土壤」。

•媒體宣傳

•聘用實習植物醫師,

即時輔導農友,提供客製化病蟲害建議

•植物保護、植物 醫學相關科系

在校生養成教育

•研擬植醫法草案

•推動植物醫師 國家證照考試

專區實作

教育宣導

法制作業

28

推動策略

29

植物醫師法草案之研擬

防檢局於2009年完成「植物醫師法草案」之草擬,陳報農委會審議,因涉及執業證照工作項目競合與落日條款爭議,決議再行協商。

由於臺大、興大、嘉大、屏科大已設立植物醫學系或植物醫學學程,為積極推動建立植物醫師制度,該等大學之植病、昆蟲和植物醫學系系主任於2014年聯合促請農委會陳保基主任委員繼續完成「植物醫師法」草案之草擬,及推動建立植物醫師證照制度,陳主任委員乃指示防檢局持續辦理。

30

公聽會和公告

•防檢局於2009年召開公聽會說明「植物醫師法」草案,其後亦多次召開溝通會議。

•農委會於2016年10月6日舉辦與公民團體進行食安溝通及資訊交流會議,邀請中興大學植病系曾德賜教授演講農藥殘留議題,並強調推動總統政策--「植物醫師法」。

•防檢局於2016年11月18日公告「植物醫師法」草案2

個月,至2017年1月18日,供各界評論,提供意見。

II-4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

植物醫師法草案推動歷程

研擬草案 各界溝通

草案公告60天

召開 公聽會

第601次 法規委員會

第603次 法規委員會

6

農委會 主管會報

工作坊

提送 行政院

農委會 主管會報

提送 立法院

32

一、立法目的 我國作物須防治之病蟲草及非傳染性病害種類

繁多,未予適當防治,每年將造成可觀之損失。近年來食安意識提高,消費者意識抬頭,農產品安全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加上氣候變遷、貿易往來頻繁及產業型態改變,使植物保護問題日趨複雜。為提供農友專業之植物保護建議,以降低農友生產成本、減少農藥殘留等情形,並降低國外高風險有害生物傳入我國之機率,另為協助業者順利輸銷農產品至全世界,爰建立植物醫師專業制度,將植物醫師納入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制度,對其業務、責任、管理及植物診療機構設立等加以規範,以有效管理並提升其服務品質。

植物醫師法草案

33

二、草案要點 (一)植物醫師法立法目的及主管機關。

(二)植物醫師資格之取得要件,確保植物醫師服務品質及維護合法植物醫師之權益,並規定植物醫師證書取得方式。

(三)受撤銷或廢止植物醫師證書不得請領植物醫師證書之年限規定。

(四)非領有植物醫師證書者,不得使用植物醫師名稱。 (五)規定植物醫師業務範圍、植物醫師可執業之執業機構範圍、

植物醫師執業執照申請、撤銷、廢止、停業、歇業、復業或製作診療紀錄時應遵行事項,並規定植物醫師申請執業執照前應先加入公會及公會不得拒絕具植物醫師資格者之加入。

(六)規定植物醫師執行業務應注意事項、通報疫病蟲害、政府有關機關詢問或委託鑑定時之誠實陳述及遵從主管機關指揮之義務。

(七)主管機關為調查有無其他違反本法之情形,得進入植物醫師執業機構及有植物醫師執行業務之場所進行檢查之規定。

34

(八)植物診療機構開業執照申請、撤銷、廢止、停業、歇業、復業等應遵行事項,植物診療機構應置負責植物醫師一人之規定,植物診療機構名稱使用及變更規定,開業執照、執業執照換發及補發之規定。

(九)植物診療機構之廣告事項。 (十)植物診療機構之收費明細表及收據。 (十一)為維護其風紀,確保合法植物醫師之權益,規定植物

醫師及植物診療機構獎懲事由、罰鍰、處罰方式、處罰機關及未具植物醫師資格擅自開業或聘任未具植物醫師資格者之處罰。

(十二)植物醫師公會之組織及主管機關、人民團體主管機關對植物醫師公會之指導及監督事項。

(十三)規定植物醫師對植物防疫檢疫或其他植物保護業務有重大貢獻者,應予獎勵。

(十四)外國人得應植物醫師考試。 (十五)本法施行細則及公布施行日期。

→獎勵 →外國人之規定 →施行細則 →施行日期

草案架構 (6章、46條)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執業 第三章 植物 診療機構管理

第四章 罰則 第五章 公會

→目的 →主管機關 →資格取得

→登記 →業務範圍 →繼續教育 →執業執照 →執業區域 →加入公會 →診療紀錄 →遵守主管 機關指揮

→登記、資格 →營業執照 →名稱 →歇業、停業 復業 →設置標準 →懸掛執照 →廣告 →收費明細表 、收據

→無照執業 →租借執照 →違反停業規定 →名稱 →執業登記 →變更行政區域 →執業所在地 →加入公會 →業務記錄 →有害生物通報 →開業登記 →設置標準 →廣告刊登

→主管機關 →設置 →人數 →理監事 →召開大會 →造冊 →章程 →公會任務 →處分

第六章 附則

7

36

加入 植物醫師公會

主要執業機構 所在地地方政府 申請執業執照

植物醫師考試及格

中央

植物醫師資格取得和執業範圍

取得 植物醫師證書

全國執業 植物醫師執行業務

二、 植物特定有害生物之監測及調查

一、 植物有害生物之診斷及鑑定

六、 其他依法令規定由植物醫師辦理之業務

四、 植物非傳染性病害之診斷與治療

五、 植物有害生物鑑定報告、植物疫病蟲害及非傳染性病害之診斷書、處方及相關植物健康證明文件之簽證事項

三、 植物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藥劑與資材使用之指導與推廣

•非植物醫師執行法定簽證事項將處以罰鍰。 •機關或受機關委任、委託之機關(構)、學校或法人,依相關法規執行業務之人員可以執行簽證業務。

所有人都可以執行,沒有罰則

II-5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

37

植物醫師之義務

我國未有發生紀錄有害生物,應於24小時內通報中央

受政府機關詢問或委託鑑定,不得為虛偽陳述或報告

天災事變致生植物疫病蟲害防治事項,遵從主管機關指揮之義務

執業應以中文製作診療紀錄,並交由執業機構妥善保存

執業時,應於一定期間接受繼續教育 加入主要執業機構所在地植物醫師公會

38

植物診療機構管理

植物診療機構 (植物醫院、植

物診所)

地方政府 領有開業執照 始得執業

植物診療機構

應置負責植物醫師一人對其診療業務負督導之責

應提供收費明細表及收據

應將開業執照懸掛於明顯處

得對外廣告,但不得登載、散布虛偽之廣告

機構名稱應符合本法授權訂定施行細則之名稱

申請開業執照

39

大農 農會

農企業 生產專區 公務委託

先試行對象

40

農企業、大農、有機農場、生產專區:受聘或簽訂契約,長期指導作物選擇、栽種、疫病蟲害診斷鑑定、監測及防治等相關業務。

農會:受聘配置於推廣或供銷部門,提供農友精準的診斷與防治,

並依其提供之意見購買防治資材。 植物診療機構:依法設立後可聘請植物醫師,提供專業農事服務

並收取費用。 植物教學醫院:受聘植物教學醫院,除了接受農企業或農友難以

診斷的案例外,並投入資源培訓實習植物醫師。(中興大學106年成立植物教學醫院,臺灣大學預計107年於雲林縣成立)。

公務委託:接受委託執行輸出貨品疫病蟲害檢查,開立無疫病蟲害

證明,俾業者憑證明向防檢局申請輸出檢疫許可證,或執行其他受委託事項。

農業資材行:駐診或簽訂契約,提供疫病蟲害諮詢與防治建議,

俾農友依建議購買防治資材。 農藥代噴業者:受聘或簽訂契約,提供疫病蟲害諮詢與防治建議,

依建議購買防治資材。

專區實作

遴選適合導入 實習植物醫師輔導之標竿農業專區

籌組 實習植物醫師 個案診療團

實習植物醫師病歷紀錄建檔

與管理

1.雲林莿桐小黃瓜 (2015-2016年)

2. 高雄美濃敏豆

(2016-2017年) 3.食安五環--18縣 市 (2017-2018年)

模擬 植物醫師 執業形式

1.植醫田間服務後,須填列診斷服務及紀錄表

2.供日後策略分析與效益評估用

1.受聘於農企業、

農會或合作農場

2.與大專業農訂定契約

3.設立植醫診所

1.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大學專家學者

2.協助實習植醫輔導農友,提供客製化建議

41

力行總統「食安五環改革方案」政見,中央盤點需地

方政府落實執行的工作項目,透過評比、獎勵的方式(

地方政府分四組),以中央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強化地方

政府量能,獎勵金由財政部直接撥付地方政府運用。

防檢局提出「導入植物醫師制度」行動方案,透過盤

點出易產生農藥殘留之7種作物(敏豆、甜椒、豇豆、

豌豆、辣椒、茄子、草莓),並遴選實習植物醫師22位

(接受學者專家診診療團指導和協助)分派至18縣市基

層單位,即時提供農企業、農友專業之植物保護建議

,降低農藥殘留不合格率。

20

II-6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

43

植物醫師制度推動展望

一、臺灣植物保護專家人力有限,應強化導入具專業證照植物醫師制度,以充實輔導農友和農企業的專業人力。

二、持續強化植物醫學教育,加強學生專業知能和農藥藥理訓練,及田間實務訓練和經驗累積。

三、植物醫師與植物保護專家以分工合作模式,輔導農友和農企業生產安全農產品。

四、從法制面和教育面推動植物醫師,並朝防疫檢疫業務推展、企業就業媒合、消費大眾溝通三方面規劃植物醫師可執行之工作與強化教育培訓及進行宣導溝通。

五、搭配農委會推動之農業產業聚落專區,導入植物醫師輔導農業生產者,善用友善防治資材,生產高品質農產品,以保護消費大眾食用安全及維護生態永續發展。

44

植物的生命健康關係著人類的生命健康,人類的延續有賴植物供做食物的來源,而在農業上如何減少或避免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化學藥物殘留的影響,則有賴植物防疫檢疫的積極作為。植物防疫檢疫是ㄧ種非武器的國防,和保護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措施,也直接間接地維護本國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國民的生命健康。 植物醫師法一旦立法通過,植物醫師將是防疫檢疫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其可依該法執行業務,包括植物疫病蟲害之綜合管理和輔導、特定有害生物之監測調查、和植物防疫檢疫有關之簽證事項如診斷鑑定、推薦防治方法與藥劑、開具處方、證明文件且簽名蓋章等。希望未來植物醫師能和人醫、獸醫一樣,不僅是人類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能健全我國的植物醫療網絡。

植物醫師和防疫檢疫工作的配合

II-7

附錄II-專題演講報告內容談植物醫師制度-立法和推動 (葉瑩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