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14
1 2012 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1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 2学习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 教学导引: 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固定结构和倒装句。两个问题都不复杂,高考北京卷中涉及的也不多,不需要 记什么五花八门的名目,会翻译就可以了。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班型 例题精讲 巩固精练 实战演练 学有余力 目标清华北大班 李广 翻译练习一 伯夷叔齐 项羽之死 尖子(精英)班 翻译练习二 谢枋得 12005 高考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 率明显提高。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 WTO 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 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 视。 【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 ABD 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 A 项动宾搭配不当,‚焕发‛不能搭配‚芳香‛。 B 项中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位臵。D 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后继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 22011 高考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 .... 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 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 基础热身 第五讲 文言句式 教学目标

Transcript of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Page 1: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1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1. 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

2. 学习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

教学导引:

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固定结构和倒装句。两个问题都不复杂,高考北京卷中涉及的也不多,不需要

记什么五花八门的名目,会翻译就可以了。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班型 例题精讲 巩固精练 实战演练 学有余力

目标清华北大班 李广

翻译练习一 伯夷叔齐 项羽之死

尖子(精英)班 翻译练习二 谢枋得

1.2005 高考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

率明显提高。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 WTO 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

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

视。

【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A、B、D 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A 项动宾搭配不当,‚焕发‛不能搭配‚芳香‛。

B 项中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位臵。D

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后继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

2.2011 高考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

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

基础热身

第五讲

文言句式

教学目标

Page 2: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2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

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

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参考答案】A

【思路点拨】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

他繁琐多余的事项。这里对象使用错误。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

去。这是贬义词,这里情感色彩不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

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

★固定结构

一、如(若、奈)„„何、如(若、奈)何、何如

这是一组古汉语中很常见的固定句式。“如、若、奈”作为动词,都含有“办理、处置、对付、

安顿”的含义,“何”是疑问代词,“如„„何”就表示“怎么,怎么样”,中间的部分省略,就可以

紧缩为“如何”,也可作“何如”。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询问办法;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其人曰:‚奈.地坏何.?‛(《杞人忧天》)

③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询问态度,即“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询问原因,含有“为什么”的意思,但常常是持否定态度,不需要回答:

①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

②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

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二、何„„为(何以„„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奚„„为,奚以„„为,奚

用„„为,恶用„„为)

在这样的句式里,“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就是“哪里用得着„„呢”或“为什么要„„

呢”的意思。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都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

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亦”有时写作“已”,可译成“不是„„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知识点睛

Page 3: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3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

语〃泰伯》)

2.“无乃„„乎”表示对有关情况加以测度,事实上说话人的态度是偏于肯定的,只是这样表达更加

委婉,便于对方接受,可译成“恐怕„„吧”。例如: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②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3.“得无„„乎”表示对事实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也?(《晏子使楚》)

按:还有一个词跟“无乃”、“得无”的意思类似,就是“莫须”。所谓“莫须有”就是“恐怕是有的吧”。

现在很多人把“莫须有”和“子虚乌有”混同,这就完全搞错了。

四、孰与、与„„孰、孰若

都是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句式,其中孰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可译为:“跟„„比,

哪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③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其中的“孰若”、“与其„„孰若”通过选择有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哪如”、“与其„„

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五、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就是“有/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没有用来„„的办法”的意思。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②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④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六、是以、是故

“是以”可以视为“以是”的倒装,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意为“因此”、“所以”。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七、„„之谓„„,„„之谓也

这两个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宾语前置。可以译为“这就叫做„„”、“说的就是„„”。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②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③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八、何„„之„„也(乎),何其„„也

“何„„之„„也(乎)”是一种表感叹的句式,可以译为“„„怎么这么„„啊”。因为“其”

常常可以等同于名词或代词加“之”,因此这一结构也可以替换为我们更熟悉的“何其„„也”。

①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谷梁传〃文公十四年》)

Page 4: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4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

意义,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

件是: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马首是.瞻

三、状语后置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古今汉语的差异而言的。文言文中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常

放在动词之后,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调整到前面。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但并非所有的介词短语翻译时都要拉到前面。如: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⑥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师说》)

甚至有一些句子,翻译时拉到前面来反而别扭:

⑦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⑧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事实上所谓状语后置并不对我们阅读文言文造成障碍。我们只需要在翻译时把握一条原则:符合

现代汉语的习惯。

四、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

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

Page 5: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5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其实,定语后置早就从高考考试说明里抹去了,如果哪位老师还在高考之前拼命强调定语后置的

重要,可以肯定他没看过近年的考试说明。至于把“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讲成定语后置的,我们简单

动一下脑子就可以想到,这是很成问题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

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

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

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

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

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

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

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A 项中的‚竟死‛,难点在‚竟‛字。‚竟‛有‚完毕‛、‚从头至尾‛、‚终究‛、‚追究‛、

‚竟然‛等多个义项,从上下文的文意看,只有‚从头至尾‛与‚竟然‛能够沾上边儿。从这两个

义项中选择,‚竟然‛表示语意的转折,显然不符合文意。再看‚从头至尾‛这一义项,‚竟死‛表

示一直到死,犹如‚竟日‛表示从早到晚一样,与上下文十分切合。因而‚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

解释。B 项中的‚将兵‛,试题将它解释为并列短语,但在文言文中‚将兵‛也可理解为动宾短语,

意思是‚统领士兵‛。这两种解释中的‚将‛字分别为名词与动词用法。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

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见是指李广对待部下的关爱,当然是李广领

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试题中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再看 C 项,‚曲折‛一词

例题精讲

Page 6: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6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有实指虚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弯曲,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

杂而不顺当的情节。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至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事情

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因而 C 项也是错误的。只有 D

项是正确的。其中的‚结发‛,是说古代男子从成年时开始束发,所以把初成年、年轻时称为结发。

这在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中也曾出现:‚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里的结发也是指到了成

年。因此,D 项为正确选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秦亦不以.城予赵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既.克,公问其故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参考答案】A

【思路点拨】A前一个‚以‛是动词‚率领‛(理解成介词‚凭借‛亦可),后一个‚以‛表对事物

的处臵(例句出《廉颇蔺相如列传》)。B 项两个‚会‛都是副词‚恰巧‛、‚适逢‛(例句出《陈涉

世家》)。C 项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之后‛的意思(例句出《曹刿论战》)。D 项两

个‚无‛都是连词‚无论‛(例句出《出师表》)。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理解:李广的一百骑兵都十分恐惧,想策马逃跑。

B.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士卒们因此乐于为他效力

C.其李将军之谓也

理解:这是李将军说的话吧

D.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理解: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C 项的翻译有两个错误。‚其‛是表推断的副词‚大概‛。‚××之谓‛,固定结构,应

该译为‚说的就是××‛而不是‚××说‛。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

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

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是没有联系的,但如果误认为这两

句是让部下休息,则对解这道题有一定的干扰。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这是说李广廉洁自

律,抗敌立功后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这当然是‚宽缓‛的一种典型表现,因而符合题干的

要求。第③句‚专以射为戏‛,这是说李广因为‚讷口少言‛,不善言辞,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日十

Page 7: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7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分喜好射艺,并以此为乐,常常练习,这当然与对待部下‚宽缓不苛‛无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承着前文‚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来,讲李广爱兵,

同士兵祸福与共,这正是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诸校尉无罪,

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将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

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做法。这一句也符合题

干的要求。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这一句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

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

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确选项

应是②④⑤,即 D 项。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

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

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

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

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D 项表述的前半截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的表

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这与‚无力再请

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译文】

李将军名广,是陇西成纪人,家里世世代代学习射箭技艺。曾从军抗击匈奴,由于擅长骑射,杀

敌众多;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军,拔下敌军军旗,在昌邑城下显现功名,以奋勇作战闻名于世。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有数千骑兵。李广的一百骑兵都十分恐惧,想策马逃跑。李广说:‚我们远离大军

数十里,如果这样领着一百骑兵逃走,匈奴会立刻追上把我们杀尽。如果我们留下不走,匈奴必定认

为我们是大部队的诱兵,肯定不敢攻打我们。‛李广命令全体骑兵:‚前进!‛前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多

些的地方,停下,卸了马鞍,让士兵都放马躺下。这时适逢天色已晚,匈奴士兵对这一举动感到奇怪,

不敢进击。到了夜半时分,匈奴部队全部撤离。李广驻守在右北平,匈奴知道后,称他为‚汉之飞将

军‛,数年之间一直回避他,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自己部下享用,饮食

也与士卒一样。到去世为止,家中全无积蓄,始终不谈论家产的事。李广拙于言辞,话不多,只是以

射艺作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领军,遇上缺粮断水的困境,找到水源,士卒没有全部喝上水,他不

喝水;士卒没有全部吃上饭,他不吃饭。他对待部下宽缓而不苛刻,部下也因此乐于为他效力。后来

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出了塞外,从东道进击。行军途中向导走失,迷失方向,延误了与大将军

会合的日期。卫青正要上书汉武帝报告作战经过,李广说:‚部下各个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

路。‛回到官署,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成年时起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余仗,这次有幸随大

将军与匈奴单于交锋,不料大将军改令我部远道迂回,却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而我如今已经

六十多岁了,再也不能面对刀笔之吏受审了。‛于是拔刀自杀。李广部队全体将士人人痛哭。老百姓听

到死讯,无论老人还是青壮年都因此伤心落泪。

太史公说:《书传》记载道:‚身居高位者,只要自身正,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遵照实行;自身不

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肯听从。‛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我见到李将军,为人诚笃谨厚,像淳朴的乡下

人,口中说不出话来。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他的忠贞朴实的心,

确实取得了士大夫们的信任了吧!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虽然讲的是小事,却可以说明

Page 8: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8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大道理啊。

【编者按】本题改编自 200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改编之后难度已大幅降低。谨以此文祭奠

我逝去的青春。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句中的固定结构或特殊句式。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师旷论

学》)

【参考答案】少年时好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有朝气);中年时好学,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热烈);

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持着火把点燃行走一样。点上火把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相比,哪个好呢?

②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参考答案】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③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

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参考答案】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

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④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参考答案】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向我询问怎样才算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

(礼仪)。’‛樊迟说:‚这话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仪来服侍他们;父母死了

以后,按照礼仪来安葬他们,按照礼仪来祭祀他们。‛

⑤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参考答案】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教我如何停止思量!

⑥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参考答案】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

我啊。

⑦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

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参考答案】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

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

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

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

一个警告。‛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句中的固定结构或特殊句式。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参考答案】富贵不能乱其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其志向,威武不能屈其品节,这才能称为大丈夫。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巩固精练

Page 9: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9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参考答案】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③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参考答案】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④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参考答案】张良问:‚大王您来时带了什么?‛

⑤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

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⑥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

长》)

【参考答案】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取谥号)叫‘文’呢?‛孔子说:‚勤勉好学,不以向下请教

为耻,所以给他(取谥号)叫‘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

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

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

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

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

知也。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

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

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

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

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

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注]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 兵:武器

B.我安适.归矣 适:到,往

C.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与:帮助

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蚤:通“早”

【参考答案】A

【思路点拨】此处的‚兵‛活用为动词,(用武器)杀。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及.至,西伯卒

B.盍往归焉.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实战演练

Page 10: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10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C.及饿且.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非.公正不发愤

【参考答案】A

【思路点拨】两个‚及‛字都是介词‚到‛‚等到‛。其他三项,B 项前‚焉‛是代词,指代‚西伯

昌‛,后‚焉‛在句中表停顿(或可认为是词尾)。C 项前‚且‛是时间副词‚将要‛,后‚且‛是

连词‚而且‛‚再说‛。D 项前‚非‛意为‚错误的‛,后‚非‛是否定系词‚不是‛。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

立他人。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

饿死。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

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

感疑惑。

【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C 项的‚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

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②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

【参考答案】

①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

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

②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这样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

终于饿死!没有人了解他们啊。

【思路点拨】

①注意‚宗‛、‚耻之‛、‚义‛的翻译。

②注意‚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莫之知‛的翻译。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

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

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

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

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

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

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

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

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

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

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

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没有人了解他们啊!再说,孔子七

Page 11: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11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

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

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

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

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

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

天道,那么这是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志向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谋划。‛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

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

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

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

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祐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

参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五年,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

问目①。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德祐元年,吕

文焕②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枋得与吕师夔

③善,乃应诏上

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

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

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

台将旨诏之。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

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

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祐,又傲岸不为礼。天祐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

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改)

【注】①问目:题目。②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③吕师夔:吕文焕之侄。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擿.似道政事为问目 擿:指摘

B.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会:适逢

C.枋得以兵逆.之 逆:迎击

D. 委以钱,率谢.不取 谢:感谢

【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C 项的‚谢‛应该是‚谢绝‛的意思。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枋得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

①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

②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③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④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

⑤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⑥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A. 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④⑥ D. ②⑤⑥

Page 12: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12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① 表现其正直、嫉恶如仇;③表现其刚直;④表现其不贪图钱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枋得为人豪爽,性情刚直。跟人谈论起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就一定掀须拍案,跳跃奋起,显

得很激动。

B.吕文焕引元兵来进攻的时候,还诱降自己的亲属和部下,但他的侄子吕师夔没有投降。谢枋得

想亲自去和吕文焕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C.谢枋得曾率兵守卫安仁和信州,失败之后,在建宁隐姓埋名,住在旅馆里,常常向东大哭;不

久他又流落到了建阳,以给人占卜为生。

D. 谢枋得曾经是被推荐的宋朝旧臣的第一位,但是他并没有应召。后来,他又先后三次拒绝了元

朝官员们对他的征召,始终没有再出仕。

【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吕师夔投降了。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

②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③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

【参考答案】

①于是他改变姓名,进入建宁,寄居在旅店中,每天穿着麻衣麻鞋,向着东方大哭。人们都不认识

他,以为他得了病。

②后来,人们逐渐认识了他,许多人邀请他到自己家中,让他给子弟们讲学。

③小女子尚且那样(讲孝义),我难道不如她吗?

【思路点拨】

①注意‚寓逆旅‛‚东乡‛‚麻衣蹑履‛‚被病‛的翻译。

②注意‚稍稍‛‚延‛‚论学‛的翻译。

③注意‚犹尔‛‚不汝若‛的翻译。

【参考译文】

谢枋得字君直,是信州弋阳人。为人豪爽。每次读书的时候,可以五行一齐看下来,看过一次,

终身不会忘记。他天性喜欢直言,一与别人谈论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一定掀起胡子,抵着几案,跳

跃奋起,显出很激动的样子,把‚忠义‛作为已任。

宝祐年间,谢枋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在考策论时严厉攻击丞相董槐和宦官董宋臣,他料想自己能

高中进士甲科,结果只中了乙科。他被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随即放弃而离去。第二年又被任职,

试任教官,中兼经科,担任建宁府教授。宝祐五年,谢枋得在建宁府主持考试,他以指责贾似道的政

事为试卷题目。漕运使陆景思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将文稿送给贾似道。贾似道就以谢枋得犯了处在乡

间不守法纪,又诽谤他人的罪行,追夺了谢枋得的两个官职,贬到兴国军。德祐元年,吕文焕引导元

兵沿长江东下攻占鄂州、黄州、蕲州、安庆、九江,凡是他的亲属和部下都被诱降了。谢枋得与吕文

焕的侄子吕师夔关系很好,于是应诏上书,用自己的全族人保证吕师夔可以信任,并且愿意亲自去江

州会见吕文焕与他谈判。恰逢吕文焕回北方,没有见到他就返回了。

第二年正月,吕师夔和武万户分兵平定江东,谢枋得率兵迎击。吕师夔的军队飞奔而来,谢枋得

逃入安仁,接着又逃到信州,信州没有守住。于是他改变姓名,进入建宁,寄居在旅店中,每天穿着

麻衣麻鞋,向着东方大哭。人们都不认识他,以为他得了病。不久离开建宁,到建阳街市上为人占卜

为生,有来占卜的人,他只拿米和鞋,如果有人给他钱,他大都谢绝不拿。后来,人们逐渐认识了他,

许多人邀请他到自己家中,让他给子弟们讲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把谢枋得排在第一位,他推辞不

Page 13: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13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赴任。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带着圣旨征召他。谢枋得说:‚上有唐尧、虞舜,下有巢父、许由,我

谢枋得的姓名不吉祥,所以不敢奉诏前往。‛丞相认为他很仁义,就没有强求他。至元二十五年,尚书

留梦炎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拒绝此事,最终还是没有出发就任。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当时朝廷正把寻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就想把推荐谢枋得作为功劳。谢枋

得大骂他说:‚魏天祐在福建做官,丝毫没有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大兴炼银来残害百姓,难

道想要我辈来为他做好看的装饰吗?‛等见到魏天祐,又傲慢而不行礼。魏天祐大怒,强迫他到北方

去。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了京师。不久就病了,迁居到悯忠寺,他看见墙上的《曹娥碑》文,

大哭道:‚小女子尚且那样(讲孝义),我难道不如她吗?‛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物拌进米粥让他进食,

谢枋得大怒说:‚我想死,你却要让我活吗?‛他把药饭扔在地上,最终绝食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2)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①。(3)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4)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

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

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

童②,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

③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逝:奔驰。②吕马童: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后背楚投汉。③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

【参考译文】

(1)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已经很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的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楚国的民歌,项羽大惊失色地说:‚(2)汉军都已经完全攻占了楚地吗?这

里怎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啊!‛项羽于是夜里起来,在军帐中喝酒。有个美人叫虞,受到项王宠爱,经常

跟在身边;有匹骏马叫骓,项羽经常骑着它。于是项羽就悲伤地唱着歌,情绪愤激高昂,自己作诗道:

‚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3)骓马不驰啊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我该把你

怎么安排?‛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他一起唱。(4)项羽泪流满面,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着眼泪,

没有一个能抬头看项羽。

于是项羽就准备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对项羽说:‚(5)江东虽小,土地

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也足够称王的。希望大王赶紧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没

有什么办法渡江。‛项羽笑道:‚(6)上天既然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

东八千子弟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没有一个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悯我而拥我为王,我还

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

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不是对手,曾经日行千里,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赠

给你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作战。仅仅项籍就杀了汉军几百人。他自身也受了十

几处伤。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尴尬地面对着项羽,

指示给王翳说:‚这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我的头,我给你一

学有余力

Page 14: 第五讲 文言句式 - file.xueersi.comfile.xueersi.com/handout/201204/13355135168139.pdf · 本讲选文的主题是“自杀”。如果结合上一讲,还能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于非命”。

14 2012年·高二春季·教师版·第 5 讲

点好处。‛就抹脖子自杀了。

【思路点拨】

(1)‚壁‛,本义为壁垒、营垒,此处作动词,驻扎。

(2)‚何……之……也‛,译为‚……怎么这么……啊‛。

(3)‚可奈何‛,能怎么着;‚奈若何‛,拿你怎么着。

(4)‚莫‛,不定代词,没有人。‚泣数行下‛,意译为‚泪流满面‛。写得太好,没法直译,只能意译,

但原文之味尽失。班固《汉书〃项籍传》改为‚泣下数行‛,文笔下太史公远矣。

(5)地方,土地方圆(古今异义);王,动词,称王;无以,没有什么拿来。

(6)……何……为,为什么要……呢;怜而王我,怜悯我而拥戴我为王(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