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KAEC - QK108 - 2016.01

43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ISSN 1684 - 7261 10 8 2016 -1 探索未知 人生絕對不能浪費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 邁向製造強國之路 專訪「中國製造 2025 」主要專家之一譚建榮院士 本中心承辦「第11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暨 科技園區創新驅動發展論壇」 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順利舉行

description

 

Transcript of BHKAEC - QK108 - 2016.01

Page 1: BHKAEC - QK108 - 2016.01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ISSN 1684 - 7261

10 8 期2016 -1

探索未知 人生絕對不能浪費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

邁向製造強國之路 專訪「中國製造2025」主要專家之一譚建榮院士

本中心承辦「第11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暨 科技園區創新驅動發展論壇」

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順利舉行

Page 2: BHKAEC - QK108 - 2016.01

出  版: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執行主編: 鄒重華

編  輯: 展 顏

電  郵: [email protected]

電  話: 852-2893 6355

傳  真: 852-2834 5519

地  址: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版權所有,如欲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網上彩色電子版請瀏覽 www.bhkaec.org.hk

非賣品

Page 3: BHKAEC - QK108 - 2016.01

02 卷首語

03 探索未知 人生絕對不能浪費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

06 邁向製造強國之路

․專訪「中國製造2025」主要專家之一譚建榮院士

09 本中心承辦「第11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

聯席會議暨科技園區創新驅動發展論壇」

14 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順利舉行

18 本中心協辦「2015青少年精神健康及疾病學術研討會」

20 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出席何梁何利基金

2015年度頒獎大會

22 2015「香江學者」參觀香港科學園暨晚餐聚會

24 《青年創新創業內地與香港眾創空間合作啟動儀式》在香港科學園舉行

28 廣東省科協舉行第八屆委員會特邀委員(香港)聘任儀式

30 香港回歸後推動創新科技的開拓者: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33 創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 楊偉雄履新

34 徐立之牽頭成立港科院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Hong Kong)

35 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慶祝在港成立十周年

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授牌儀式

附表: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37 港大莫毅明教授獲選中科院院士

38 屠呦呦獲頒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39 香港院校科研發展兩大失衡點

技 動 態科

港 動 態京

者 專 訪學

Page 4: BHKAEC - QK108 - 2016.01

2

不經不覺,又到了2015年最後一季,本中心工作忙碌之餘,香港科技界

消息亦一浪接一浪。今季本中心接連舉行了兩場重要活動,一是承辦「第

11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暨科技園區創新驅動發展論

壇」,此次會議為第一輪泛珠區域(「9+2」)11個省市中的最後一站。

論壇邀請了楊偉雄局長及羅范椒芬女士等出席主禮及致辭,會議及訪問一

連兩天在港舉行。另外,本中心於11月27日與中國科協、香港科學館等

合辦的「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假香港科學館演講廳舉

行,是次講者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浙江大學機械

工程學院院長譚建榮院士,及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

今季科技界亦有多項消息,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楊偉

雄局長正式於11月20日履新;12月5日,由徐立之教授牽頭成立的港科院

於香港禮賓府舉行成立典禮,特區首長梁振英、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及中

科院院長白春禮等主持開幕式;另外,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

慶祝在港成立10周年;港大莫毅明教授獲選中科院院士,是本屆入選的

唯一一位本地學者;最後,首位華人女科學家屠呦呦出席在瑞典舉行的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獎儀式,接受來自全球的祝賀。

今期「學者專訪」刊發了高福院士及譚建榮院士的採訪稿。高福是2014

年帶領中國團隊前往非洲塞拉利昂協助對抗埃博拉(EBOLA)病毒的負

責人,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的他,特別在專訪中與本刊分享

了是次出行的點滴。而譚建榮是國家去年中出台的「中國製造2025」的

主要專家之一,他詳細闡述了這份關乎國家如何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

的重要文件。本刊是次有幸藉他們短暫訪港期間,為他們安排交流訪問活

動,並承蒙他們抽空接受專訪,實在難得。

Page 5: BHKAEC - QK108 - 2016.01

探索未知 人生絕對不能浪費—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

採訪:重華、展顏

撰文:展顏

高福院士

2014年,非洲埃博拉(EBOLA)病毒肆瘧,媒體新聞每天

不停地廣泛報導疫情,各國加強應對防治工作,公眾則

人人自危。但當這重要時刻,中國組成疾病預防控制中

心移動實驗室檢測隊,趕赴非洲塞拉利昂開展埃博拉檢

測工作,高福任檢測隊負責人。

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總結是次經

驗,認為工作達到了多方面的成果,國家不但出錢出

力,更嬴得了國際聲譽,是政治及外交的勝利,同時,

他亦應邀在科學權威雜誌《NATURE》發表文章,科研

成果得到國際認可和重視。

不過,在抵達非洲15天後,他持續高燒不退,於是自我

隔離5天,在這5天接近完全孤獨中,他還是以其一貫樂

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他個人堅毅獨立的特質在這危急關頭表露無遺。正如他在訪問中一

直強調自己是個靈活性很高的人,就算他接近死亡邊緣,還是可以積極面對,因他深明自

我的主觀負面情緒在那時客觀的情況下一點幫助也沒有,倒不如輕鬆面對,他的這種態度

確實令人敬佩。

高福表示,他是次帶隊出發,對中國年輕科學家起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因為他在隊伍中

的年齡是最大的。到埗後,有年輕研究員顯得害怕,他就告訴他們說自己陪他們到實驗室,

他們做甚麼,自己跟著做。於是他這麼一說,年輕的就不好意思了,連高福這等大院士都無

懼,他們自己便更落力了。另外,當初決定出發時,就連高福都未有預料到會留在當地兩個

月之久。但鑒於他是個靈活性很高的人,當時他想,呆了10多天就離開,很容易讓人以為他

及他的團隊因退縮而離開,故他未多加考慮便決定繼續留下,最後一待就是兩個月的時間了。

是次訪問,在一個非常緊迫的時間下安

排,高福院士卻二話不說就答允,實在

難得。因為他是次訪港,是應本中心等

之邀出席在港舉行的科學家講座,行程

緊密,在講座當日凌晨時分才抵港,一

早要到訪港大,下午則接著出席科學家

講座,翌日一早便要過澳門繼續訪問交

流,故我們的訪問只好安排在講座之間的

休息時間,而地點亦只能將就在其中一

個小房間內進行。筆者與高福院士甫見

面時,還不好意思地表示令他太勞累,

但出乎意料地,高福院士卻高談闊論、

精神奕奕地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3

者 專 訪學

Page 6: BHKAEC - QK108 - 2016.01

高福信念:人生絕對不能浪費

高福自小就擁有一個信念—「探索未知,做別人

沒有做過的事,人生絕對不能浪費!」。

他對科學產生興趣源自高中時代從一本科普雜誌

的內容而起,他清楚記得當時雜誌內容是關於

「結滿西紅柿的樹」及「一頭像大象的豬」,意

指如果西紅杮能長得像一棵樹大,果子自然就會

很多;又如豬能養得像大象一樣大,肉量必然大

增。所以,他當時就想:這樣的結合不就正正能

解決全球食物問題,這種想法讓他初次感受到科

研的偉大力量。

人生必須有靈活性 否則日子很難過

到了高考時,他考取了很高的分數,依理可以進

入相當不錯的大學專業,但輾轉下來,高福教授

卻進入了山西農業大學的獸醫專業,但是他壓根

兒都沒有想過自己會當一名獸醫。雖然如此,他

亦不如一般人一樣,想著隨便胡混過4年大學生

涯,反而是更積極地好好學習、定下目標,一心

想著要以好成績畢業,故他選擇了自己認為最有

趣的範疇—「動物傳染病」去學習。除此之外,

他亦主動積極在獸醫專業以外努力學習英語。他

當年18歲,還是第一次認認真真去學習英語,他

最難忘當年是逐個單字讀,甚至還背過字典呢!

高福為了4年後進入另一片新天地,便如此目標清

晰地度過了4年大學生涯,最後他如願考入了北京

的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並順理成章地以「動

物傳染病」為研究專業。

朋友圈的影響很大

1991年,高福考取公費到英國留學,當年他考

獲的獎學金是香港人設立的「包玉剛中英友好獎

學金」。初時並不是一帆風順地便到英國牛津大

學,經歷輾轉到最後終於如願以償,以至後來他

又到了美國哈佛大學繼續研究。高福表示,在個

人的經歷中,朋友圈對他的影響很大,他除了工

作,沒有甚麼娛樂,因為研究已經成為了他最大

的興趣。但他就是比較喜歡跟朋友聊天,在這種

情況下的溝通令他最放鬆,而且他往往能在交談

中整理不同意見。他很高興在留學時期認識了多

位好朋友,全部都是有名的人,喜歡他的朋友天

天會扶助他,間接令他走上了今天的路。但他亦

坦言因自己個性直爽,有很多人不喜歡他,但他

亦感激那些人,可以鞭策自己做得更好。

喜歡挑戰 事事親力親為

高福院士對科研的興趣已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他現正進行的研究,包括H7N9、MERS、 EBOLA

等,這種種研究都是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在進

行,所以他現在正跟全世界最頂尖科學家去競

爭。他說科學從來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科學跟

技術不一樣,成為第二就沒有意思了。正是因為

科學只有第一,挑戰性大,他對現在的工作實在

太熱愛了。筆者相信就是這份執著,一直推動著

他勇往直前,挑戰越大,衝勁越大。

成功的科學家均無統一特定性格

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高福明確寄語年輕一代,

世上沒有特定某一種性格的人才能成為傑出科

學家,在他的朋友圈內,大多是頂尖科學家,

但卻人人性格不同,最重要是每個人能發掘自

己的優點,對自己有明確的了解,這樣才能將

自己的優點盡情發揮出來;同時,每個人都

有自己的弱點,要懂得控制自己。他以自己為

例,他對自己有嚴格要求,清楚知道自己有甚

麼事情可以放任,並要懂得適時放手,所以他

以「"Self-controlled" is everything.」來作結。

4

者 專 訪學

Page 7: BHKAEC - QK108 - 2016.01

高福簡歷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

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

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存濟醫學院院長、英國牛津大學訪問教授。

高福,先後在山西農業大學(1979-1983)和中國農業大學(1983-1986)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5年

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相繼在英國牛津大學、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及哈

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2004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任講師、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2004-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200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5年獲得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先後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負責人。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在SCI國際刊物上

發表論文350餘篇(包括Nature, Science, Lancet, NEJM, NSMB, PNAS, PLoS Pathogens, Immunity等)。

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

獲獎與榮譽

1. 吳楊獎(2015)

2.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5)

3.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4)和二等獎(2011, 2014)

4.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14)

5. 第19屆日本日經亞洲獎(Nikkei Asia Prize)(2014)

6. 第7屆(2014)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和首屆(2008)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7. 2013十大科研進展(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報)

8. 2013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中央電視台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9.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基礎醫學獎(2012)

10.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1)

11. 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011)

12. 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1)

13. Thomson Reuters Research Fronts Awards 2008

14.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首屆青年科技獎(1988)

後記:

短短的訪問閒談中,高教授處處表現出他強烈的求知慾及喜歡與人聊天的個性,從交

談中,筆者充分感受到他的博學、健談與自信,在在特質均令人對他難忘,他的說話

含有很多哲理,讓人感受特別深刻,並突顯出他作為一個傑出科學家的個人魅力。

5

者 專 訪學

Page 8: BHKAEC - QK108 - 2016.01

邁向製造強國之路— 專訪「中國製造2025」主要專家之一 譚建榮院士

採訪:重華、展顏

撰文:展顏

2015年年中,中國國務院發表「中國製造2025」,詳細闡述國家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

的行動綱領。是次專訪譚建榮教授,乃主要專家之一。

譚建榮是機械工程專家,於2007年獲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自1987年開始,一直主力

在浙江大學從事研究及教學工作,先後於該校獲工學碩士、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

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所長等,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教育部工程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更多次獲得多項榮譽及稱號,包括獲首屆「國家

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青年圖形科技跨世紀人才」、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CIMS

主題設計自動化專題專家、「科技部十五863先進個人」、「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

劃執行突出貢獻獎」等等。

譚院士提出的多品種大批量定制設計技術、多性能數字化樣機設計技術和多參數分析與

匹配設計技術,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他提出的技術

固化在軟體中,開發並獲得電腦軟體著作登記權達12項之多。

全球為振興製造業的三大戰略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工業4.0」、「中國製造2025」

譚院士憑著多年在機械設計及理論、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等方面的研究,對「中國製造2025」提出

了重大及創新的意見。他在專訪中特別與筆者分享了「中國製造2025」的背景及重要性。他表

示現時全球為振興製造業有三大戰略計劃,分別是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的

「工業4.0」,以及國家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但在此前,即上世紀90年代,主流意見是由

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其他美國學者提出的,他們認為當中有4大技術將引領21世紀的

發展,包括:(1)生命科學技術、(2)納米技術、(3)認知科學技術及(4)信息技術。譚院士表示,現在

譚建榮院士

6

者 專 訪學

Page 9: BHKAEC - QK108 - 2016.01

回頭看,基本預測雖不錯,但還是有所不足,主要是當時預測首3項因素對科技、經濟及社會發

展方面的引領估計太高,希望太大,反而在信息技術方面,卻未估計到其對21世紀所起的全面引

領作用。

在此背景下,美國推出了「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3大優先突破技術,包括先進製造的感知

控製、智能製造技術平台及先進材料製造;德國「工業4.0」的3大主題則是智能工廠、智能生產

及智能物流;最後,「中國製造2025」正式出台,其中3大核心是數字化製造、網絡化製造及智

能化製造。

譚建榮強調,要在國際舞台上有話語權,必須要是製造強國,由電腦晶片芯以至飛機製造技術等

領域,均在在顯示國家要在國際舞台上增加影響力,中國不能不是一個製造強國,故「中國製造

2025」是為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是國家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

創新驅動 智能轉型 強化基礎 綠色發展 人才為本

譚院士指出,「中國製造2025」提出10個重點發展項目,但總括而言,可將整份文件核心轉化為

「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他所謂的創新驅動是指過去國家發

展,均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因為要開發土地及建設,必須有大量資金投入,故過往地方政府均積

極招港商、台商投資,但要令國家由製造大國加快發展為製造強國,便必須以創新帶動發展。

智能轉型方面,他提到現時21世紀有3大前沿科技,分別是大數據、智能化生產及移動網絡。而

大數據更是亮點,因為近幾年產生的數據已超過過去幾百年所合計產生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分

析大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及推測過往我們難以取得的資訊。這3大前沿科技對製造業主要產生了

數字化、智能化、擬人化及綠色化4個方面的變化。

香港憑藉本身優勢發展「香港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在國內外均引起了很大迴響,各地方政府亦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地方政府製造

2025」。譚院士表示,他亦很希望香港能參與其中,發展配合香港特色的「香港製造2025」。他

表示,香港主要在人才、國際化以及資金3方面擁有優勢。從人才方面看,香港擁有高質素的高

技術人才,有世界知名的教授及研究團隊,如好好把握中國製造2025的機遇,貢獻必然很大。同

時,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在匯聚各方面資訊方面均較內地城市優勝。最後,在轉型至製造強

國的同時,香港在資金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更能發揮示範及推動作用。所以,譚院士呼籲港人應好

好把握機會,參與投入到這場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產

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洪流之中。

最後,譚建榮表示很高興能應本中心等之邀,到港出席科學家講座,藉是次講座能面向香港廣大

民眾及學生,使「中國製造2025」的訊息能更直接地傳遞給他們。

7

者 專 訪學

Page 10: BHKAEC - QK108 - 2016.01

「中國製造2025」摘要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18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

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

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國家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

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

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國世界大國地

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國家的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

用效率、產業結構水準、信息化程度、品質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

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

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

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中國建設成為引領

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

「中國製造2025」,是國家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

「中國製造2025」: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

(1) 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2)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3) 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4) 加強品質品牌建設。

(5) 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6) 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7) 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

(8) 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9) 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準。

「中國製造2025」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是份文件其實只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國家致力通過「三部曲」,實現製造強國的戰

略目標:第一部,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部,到2035年國家製造業整體達到世

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部,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國家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

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8

者 專 訪學

Page 11: BHKAEC - QK108 - 2016.01

本中心承辦「第11屆泛珠三角區域 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暨科技園區

創新驅動發展論壇」

展顏

「第11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暨科技園區創新驅動發展論壇」已於

2015年10月9至10日在香港成功舉行,是次會議主題為「科協及科技團體在科技創新驅

動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承辦了是次活動,並邀得香港科技園作為

支持機構。

該聯席會議概念源自各政府間的合作,又稱「9+2」,由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倡

議,並於2004年在香港特區舉辦首屆論壇。為配合「9+2」區域政府間的合作論壇,

廣東省科協發起組織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及科技團體聯席會議」,並承擔秘書處工

作,於2004年在廣州舉辦了首次會議。其後的會議則與政府間的論壇大致同步,並先

後在四川成都、雲南昆明、湖南長沙、廣西南寧、福建福州、江西南昌、海南海口、

貴州貴陽和澳門舉行了第2至10屆。香港為該聯席會議第一輪的最後一站。

(左起)本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創新及科技顧問楊偉雄先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科部蕭家虹副部長、廣東省科協馮日光副主席、香港科技園主席羅范椒芬女士、香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博士出席開幕儀式。

9

港 動 態京

Page 12: BHKAEC - QK108 - 2016.01

楊偉雄、「9+2」代表齊出席開幕

是次活動的各地省市代表一行共32人於9日上午到達香港科學園,聯同香港地區各科技

界代表一同出席了活動開幕禮。開幕禮由廣東省科協馮日光副主席主持,本中心總裁李

乃堯先生致歡迎辭,其後,主禮嘉賓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科部蕭家虹副部長、香

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創新及科技顧問楊偉雄先生、香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博士亦分別致

辭,以示本港重視是次活動,並積極推動本港與周邊地區在科技界別內的合作交流。

「9+2」會議論壇的與會者與一眾嘉賓在開幕禮後合照。前排左起:廣東省科協合作交流部謝洪部長、香港科技園內地合作主任 黃幸娟女士、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福建省科協游建勝副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博士、香港科技園主席羅范椒芬女士、廣東省科協馮日光副主席、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科部蕭家虹副部長、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創新及科技顧問楊偉雄先生、本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貴州省科協張美聖書記、澳門工程師學會蕭志泳副理事長。

中聯辦教科部蕭家虹副部長於致辭時表示:「香港的高校有很強的科研實力,連同

健全的法制,信息的靈通和國際金融中心等等,使香港具備了發展高科技和高增值

產業的必要條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香港在亞洲四小龍中,至今仍是唯一不以

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經濟體。」

蕭部長同時指出,與祖國內地的諸多科技園區比較,香港科學園起步較晚,規模也未盡

理想,但在園區的管理,為科創企業服務的意識和環境設施的配套方面,具有很高的水

平和自身特色。通過這次會議,泛珠區域的科技園區同行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

短,為今後長期的交流合作奠定基礎,以共同推動泛珠區域創新科技的發展。

10

港 動 態京

Page 13: BHKAEC - QK108 - 2016.01

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科技及創新諮詢委員會主席楊偉雄先生在會上致辭時則表示:「創

新與科技的發展是全球的大趨勢,而創新與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

國力強弱盛衰的指標。」

另外,楊偉雄更表示要成功地發展創新與科技,必須要有人才。創新創業的發展也需要

青年人的持續參與和推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各個經濟體系之間的互動合作

必然持續增加。而香港特區可以憑各方面的優勢,包括完善的法律體系及知識產權制

度、世界級的大專院校與優秀的研發人才、一流的科技基建和通訊網絡、以及「一國兩

制」的獨特框架,令香港特區能成為泛珠區域在創新及科技合作的一個聯繫平台。

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博士致辭時則表明說「遠親不如近鄰」,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一直穩

步推進,既建立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等重要平台,又不

斷完善相關的合作協調機制,去年還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深化合作共同宣言(2015 -

2025年)》,擬定了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科技文化、信息化建設、環境保護等為深化

合作的領域,故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園區的交流與合作,可以發揮示範的作用。

「在科技創新方面,『十三、五』計劃的特點與重點將是建立與結合在互聯網+、中國製造

2025和一帶一路之上。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中國的標準、平台與資金也得要走出去。

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全方位國際電子貿易的標準與平台仍都在形成之中。而香

港特區的軟實力是絕對可以幫助將中國的標準和平台演變成為世界的標準與平台。」

本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左5)贈送紀念品予「9+2」省市科協代表。

11

港 動 態京

Page 14: BHKAEC - QK108 - 2016.01

羅范椒芬主題演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開幕禮後,隨即召開聯席會議,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馮日光先生主持,並邀請

了香港科技園主席羅范椒芬女士作主題演講,題目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引領

泛珠三角區域創新驅動發展」。

香港科技園公司的誕生,源於14年前一個理念—創建一個以科技園公司為核心的平台,

支援及鼓勵本土創新科技,讓香港得以持續發展。不過,羅范椒芬女士一開始亦表明香

港的科技發展較諸其他珠三角地區無疑是滯後了,故香港科學園區自第一期落成開始,

歷經11年的發展後,經檢討整理而提出的新方向,目標是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及科技生

態圈,為香港以至整個區域締造社會及經濟效益,並以連繫各持份者、帶動知識轉移及

培育人才,以加速科技創新及產業化為它的使命。

她指出要尋求創新,首先最重要的是政府領導及政策的支持,其次是加大資金的投入,

特別是在政府公共財政方面作出調配,因為本港暫時只投入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零點

七三,故增長空間很大。另外,吸引相關人才的投入亦是重點之一,同時擴大市場,尤

其是香港的市場實在太小,香港必須背靠祖國,連繫內地市場。香港基建如香港科學園

區的建設及定位亦應配合,最後是香港整體要有比較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尊重知識產

權、法治精神等。

根據最新的發展方向,香港科學園區會主力將科研生態圈內從事科技創新的人員與政府

資助基金及投資者連接,並擔當橋樑角色讓他們與不同行業建立聯繫,促使創新技術的

應用。同時他們推動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跨技術合作,透過創建一個啟發靈感

及充滿活力的環境,讓科技創新發展向前躍進。同時亦提供全面增值服務,以滿足創新

人員所需。

香港科技園主席羅范椒芬女士為會議作主題演講,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引領泛珠三角區域創新驅動發展」。

12

港 動 態京

Page 15: BHKAEC - QK108 - 2016.01

「9+2」代表輪流發言

隨後的發展論壇則由本中心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主持,讓香港及內地與會代表輪流發表

講話,他們包括:香港軟體行業協會會長楊全盛先生、廣東省科協馮日光副主席、香港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貴州省科協張美聖書記、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

院長何建宗教授、澳門工程師學會蕭志泳副理事長、福建省科協游建勝副主席、深圳前

海管理局駐香港首席聯絡官洪為民先生、中國科協廣州科技園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行政部

經理彭晉彪先生、東莞市常平鎮科協周大偉先生、湛江市高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

任李國良先生。各位代表發言後,最後便由廣東省科協馮日光副主席為論壇作總結。

參觀科技園、中大創新科技中心及科學館

午後,兩地代表一行在香港科技園內地合作主任黃幸娟女士及同事的帶領下,參觀了香港

科學園部分園區。另外,是次活動亦得到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創新科技中心,以及

香港科學館的支持,安排內地代表到訪參觀交流。

此次會議已順利舉行,為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

技團體聯席會議的第一輪畫上圓滿句號。各地代

表均表示活動有助增進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

團體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尤其是促進泛珠區域科

技園區的交流與合作,攜手推動「9+2」區域創新

科技和經濟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為到訪中大創新科技中心參觀的會議代表做演講。

會議代表在香港科學園地標—「金蛋」前合照留念。

13

港 動 態京

Page 16: BHKAEC - QK108 - 2016.01

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香港

特區政府香港科學館、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合

辦,每年一度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

座」,已於11月27日(星期五)下午在香港科

學館順利舉行。

今年主辦機構邀請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

任、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

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科學院高福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

長、中國工程院譚建榮院士和香港公開大學科技

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擔任主講嘉賓。

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順利舉行

講座前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開幕儀式,除了3位

講者外,出席主禮的嘉賓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陳劍;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

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處長葉水球;香

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香港科學館總館

長薛雯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於開幕禮致辭時指出,

華人科學家在推動尖端科技方面,一直擔當舉

足輕重的角色,也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上取得豐碩

的成果。上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在瘧

疾治療研究方面成就非凡,正好反映華人科學家

「2015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於香港科學館演講廳舉行。開幕禮主禮嘉賓包括(左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陳劍、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處長葉水球、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朱明中教授和香港科學館總館長薛雯。

展顏

14

港 動 態京

Page 17: BHKAEC - QK108 - 2016.01

對世界科學事業的重大貢獻。許曉暉表示,相信

參加者可以從講者深入淺出的講解,加深對講題

的認識,還可以看到講者不斷探索、永不言倦的

研究精神。

是政治及外交的勝利;他亦應邀在科學權威雜

誌「NATURE」發表文章。最後,他亦不忘提醒

一眾年輕科學家要認清自己的研究方向,勇往直

前。

第二位講者何建宗教授是環境科學專家,現任香

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教授亦曾八訪北

極、三赴南極進行環境及生態研究。何教授的

主講題目為「氣候變化帶來的極地科研挑戰」,

他表示隨著人類活動在過去幾十年的勃興,氣候

變遷之逆勢不易扭轉。地球兩極地帶關鍵地影響

著氣象、洋流、生態和棲存生境,環境變遷帶來

的破壞尤其令人擔憂。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包

是次公開講座分三節進行,分別由高福教授主講

「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形勢:中國公共衛生走

向世界」;何建宗教授主講「氣候變化帶來的極

地科研挑戰」;以及由譚建榮教授主講「大型裝

備數字設計與智能製造」,並由朱明中教授擔任

嘉賓主持。

高福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

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

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病

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等等。高教授

於講座中首先深入淺出地全面介紹了全球傳染病

的挑戰,他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闡述了中國如何面對這種境況。第二部分則主要

集中講述他親身領導中國的醫務團隊於去年趕赴

非洲塞拉利昂開展對抗「埃博拉」(Ebola)疫症,

總結是次經驗,他個人認為工作達到了多方面的

成果,國家不但出錢出力,更嬴得了國際聲譽,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於開幕禮上致辭。

高福教授主講「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形勢:中國公共衛生走向世界」。

朱明中教授(右)作為嘉賓主持答問環節,高福院士(左)正細心聆聽台下聽眾提問。

15

港 動 態京

Page 18: BHKAEC - QK108 - 2016.01

括極地冰雪融化引致海平面上升和厄爾尼諾現象

的激化、生態鏈受到干擾而產生連鎖斷落、食物

金字塔和能量轉移系統損壞淆亂、更多外來入侵

品種對生物多樣化的威脅等,環境現況已岌岌可

危。他表示科技人員的責任是去為社會帶來創新

和務實改革,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

樂而樂」;迎向人類生存前所未有的險況。我們

人類要以開明、熱誠、堅毅、屢敗屢戰的精神和

態度,在多個學術領域,如工程科學、材料科

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上更努力鑽

研,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最後一位專家講者是譚建榮教授,他作為機械工

程專家,2007年當選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

提出了多品種大批量定制設計技術、多性能數字

化樣機設計技術和多參數分析與匹配設計技術,

研究成果更多次獲國家獎項。他也是「中國製造

2025」規劃的參與者之一。他將提出的技術固

化在軟體中,開發並獲得電腦軟體著作登記權

12項。研究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

程與材料科學部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列為2004

年機械工業科學技術9項重大進展之一,在包括

一批裝備行業大型骨幹企業在內的多家有影響的

製造企業得到成功的應用,有效地支撐和支持了

何建宗教授主講「氣候變化帶來的極地科研挑戰」。

譚建榮教授主講「大型裝備數字設計與智能製造」。

16

港 動 態京

Page 19: BHKAEC - QK108 - 2016.01

國產重要裝備的設計與創新,推進了裝備製造企

業的技術進步和數字化設計與製造技術的發展。

是次公開講座吸引了不同界別的人士出席,主辦

機構期望藉著是次公開講座,讓更多不同層面的

人士了解更多傑出華人科學家在世界中的貢獻。

自2003年至今,「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

列」已邀請了超過50位著名華人科學家發表專

題演講,把最新科技發展的信息與大眾分享,並

鼓勵年輕人投身科研工作。

主辦機構期望藉著是次公開講座,讓更多不同層面的人士了解更多傑出華人科學家在世界中的貢獻。

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陳劍於講座中向主講嘉賓提問。

17

港 動 態京

Page 20: BHKAEC - QK108 - 2016.01

為了進一步促進內地和香港兩地高校的科研合

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港澳台辦和中央

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

部支持,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辦,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委員會和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的「2015青少年

精神健康及疾病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10月

28日至29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是次研討會的

宗旨是:把握青少年精神健康及疾病領域的研究

現狀及發展趨勢、共謀在前沿問題的研究上獲得

重大突破,服務於國家建設的重大需求,使中國

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林麗

本中心協辦「2015青少年精神健康及疾病學術研討會」

是次研討會以青少年精神健康及疾病為主題,焦

點集中在生物心理學、認知行為科學的範疇。來

自香港和內地共十八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專

家學者在研討會上共同就(一)抑鬱症、濫藥及進

食失調症;(二)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三)失眠

症;(四)自閉症及社會神經科學;(五)失讀症(讀寫

障礙)、語言障礙;(六)發育性腦神經科學的新發

技術;(七)青少年及兒童精神科服務與心理健康

政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研討。

左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紀建軍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兼香港大學眼科學系解剖學講座教授蘇國輝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合作局鄒立堯副局長、香港中文大學張妙清副校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處長曹河圻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陳偉儀院長。

18

港 動 態京

Page 21: BHKAEC - QK108 - 2016.01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委員會國際合作局鄒立堯副局長、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處長曹河圻博士、國

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港澳台辦王文澤副主任、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以及中央人

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

副巡視員紀建軍先生等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並致

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兼香港大學眼科學系解剖學

講座教授蘇國輝教授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

林教授在研討會上做了精彩的主題報告。29名來

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醫科大學、北京

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中

山大學、蘭州大學、上海精神衛生中心、香港中

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理工大

學等內地和香港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

在研討會上發表了學術報告。出席研討會的專家

學者和學生共約200人,研討會為兩地研究青少

年精神健康及疾病的科研人員提供了很好的研討

和交流平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李乃堯總裁於開幕禮上致辭。

香港中文大學張妙清副校長贈送紀念品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李乃堯總裁。

香港大學眼科學系解剖學講座教授蘇國輝院士發表主題演講。

會議現場

19

港 動 態京

Page 22: BHKAEC - QK108 - 2016.01

何梁何利基金2015年度頒獎大會於2015年11月4日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科

技部部長萬鋼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

主任朱麗蘭做工作報告。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中國科學院院長白

春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乙曉光等出席頒獎大會並為獲獎人頒獎。

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國家

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鄔江興教授和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教授,兩位具有戰

略思維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傑出科學家獲得此項殊榮。鄔江興挑戰世界科技難題,主持

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萬門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在信息通訊、寬頻網技術、高效能電

腦體系結構領域完成了一系列開拓性、原創性成果,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時間、最

佳的業績,推進我國數字通訊、高速寬頻網路等高技術產業群體崛起。馬偉明在艦船

新型集成化發電技術、艦船綜合電力技術、電磁發射技術領域破解世界科技難題,

林麗

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15年度頒獎大會

何梁何利基金2015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

20

港 動 態京

Page 23: BHKAEC - QK108 - 2016.01

推進我國從傳統武器裝備向電磁能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多個彎道超車、變

不可能為可能的創新奇跡。此外,鄔江興、馬偉明及其創新團隊在軍用技術向民用轉

移轉化和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方面業績突出,堪稱成功典範。

頒獎大會宣佈,俞茂宏等31名科學家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陳占勝等14名科

學家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科學與技術部主管林麗娟女士應

邀出席了頒獎大會。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愛國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於1994年創立,旨

在獎勵中國傑出科學家,促進祖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在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

行政區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20多年來,何梁何利基金始終遵守「公開、公平、公

正」的評選原則,共遴選獎勵1147位優秀科學家,成為我國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的

傑出代表,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

萬鋼部長在頒獎會上致辭。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得主:鄔江興教授(右2)、馬偉明教授(左2)。

本文圖片來源:新華網

21

港 動 態京

Page 24: BHKAEC - QK108 - 2016.01

2015年12月4日下午,應「香江學者計劃」學術

委員會邀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組織在港約40位

「香江學者」參觀香港科學園及座談,他們分別來

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

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出席

此次活動的有「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

玉山教授、副主席譚鳳儀教授,香港學者協會副主

席黃聿教授、司庫潘江鵬教授,以及中聯辦教育科

技部紀建軍副巡視員。

活動當天下午,各位學者、教授等首先齊聚科學園

核心大樓會議廳內,由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商務總

監楊孟璋先生接待。座談會初始,先由「香江學者

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教授致歡迎辭,黃教

授感謝楊孟璋先生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為大家簡述科

學園概況,同時也就「香江學者計劃」的歷史、

意義、發展狀況以及運作5年來的成就進行了回顧

和介紹,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香江學者們可以

加深對香港科學園的了解,尤其是探尋未來在香港

科研工作方面的機會,為香港的科技發展注入新動

力。其後,楊孟璋商務總監簡述了香港科技園公司

的發展業務,以及工業4.0願景、香港創新科技的

機遇。內容豐富的介紹之後是問答時間,在座的

「香江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並與在座學者

進行討論。

白雪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教授致歡迎辭。

2015「香江學者」參觀香港科學園暨晚餐聚會

22

港 動 態京

Page 25: BHKAEC - QK108 - 2016.01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商務總監楊孟璋 先生為在座各位介紹香港科學園概況。

參與人員認真聽取介紹香港科學園概況。

座談會後是參觀活動,參加人員分為兩組分別參

觀了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的生物實驗室及科學園

內的綠色建築。通過參觀與介紹,香江學者們對

於香港科學園內的總體環境以及硬件設施有了大

致的了解。

科學園參觀活動後,參加人員於香港中文大學內

進行了晚餐聚會。

參觀生物實驗室。 在高錕會議中心前大合影。

23

港 動 態京

Page 26: BHKAEC - QK108 - 2016.01

《青年創新創業內地與香港眾創空間合作啟動儀式》在香港科學園舉行

展顏

全國政協副主席暨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教授熱烈祝賀是次的夥伴結盟,認為此可推動萬眾創新、惠及兩地創業者。

隨著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於月前成立,本

港將更有效率地推動在創新科技領域的發展,本

中心亦喜見多年推動兩地在創新科學技術交流方

面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及合作 —《青年創新創業

內地與香港眾創空間合作啟動儀式》,此儀式標

誌著京、津、滬、深與香港的青年眾創空間合作

的新一頁。

此項目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與京、津、滬、深四間

著名的科創企業眾創空間及孵化器合作夥伴共同

合作,他們包括來自北京的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

限公司、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上海市

科技創業中心及深圳市科技孵化器協會。項目由

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牽頭帶領,

銳意為內地與香港的創新創業者全力拓闊眾創領

域,給予更多扶持,並發揮橋樑作用,促進兩地

青年企業家的創新創業交流,助企業開拓更多商

機。

是次合作啟動儀式於2015年12月7日假香港科學

園舉行,並邀請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暨科學技術部

部長萬鋼教授、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先生及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女士作主禮

致辭。本中心學術與培訓部部門主管鄒重華博

24

港 動 態京

Page 27: BHKAEC - QK108 - 2016.01

士、科學與技術部部門主管林麗娟女士及資訊與

出版部項目主任楊展顏女士應邀出席,一起見證

並支持內地與香港聯手打造強勢眾創空間的承諾

及行動。

楊偉雄局長在致辭時表示,創新及科技發展對於

香港特區來說是刻不容緩,香港特區應當把握國

家「十三五」規劃的新機遇,與內地加強合作,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達成多贏的局面。

同時,香港科技園亦將利用本身的優勢,更進一

步加深與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在眾創空間的

合作,協助青年創業家好好把握「十三五」、

「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製造

2025」所帶來的機遇,發揮香港特區與內地最大

的協同效應。

簽署儀式在主禮嘉賓及其他政府官員的見證下,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先生分別與四地

科創企業眾創空間及孵化器代表簽署協議。

四位內地合作代表亦一一上台簡單介紹各自的科

創情況。

北京清控科創秦君女士表示:「清控科創控股股

有限公司,始終致力於推動創新創業的發展。此

次與香港科技園公司開展緊密合作,將有利於發

揮京港兩地的資源、政策、人才優勢,『南北聯

合,輻射全國』,以創新驅動中國經濟邁上新的

台階。」

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教授孫大海先生表

示:「天津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也是中

國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其生物醫藥產業具有

良好的基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

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天津自創區建設以及

「一帶一路」等重大歷史機遇交疊的背景下,我

們很高興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積極推動津港

兩地在創新創業領域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協

同發展,未來前景實在無可限量。」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主任朱正紅先生表示:「香

港是中西文化匯聚的國際大都會,地理位置優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有信心是次結盟將推進香港與四地在眾創空間的協作與互動,協助青年創業家把握機遇,開拓更多商機。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表示是次結盟將可帶動多方合作,整合内地與香港的資源和網絡,讓創新與創意結盟,使創業者得到全方位支持和提高成功機會。

25

港 動 態京

Page 28: BHKAEC - QK108 - 2016.01

越。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香港擁有友善

的營商環境、自由的資訊與完善的法律保障,擁

有許多上海無法比擬的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

我們相信此次的簽署合作能推動滬港兩地的技術

和人才交流,我們也會積極借助香港作為國際化

城市的優勢,協調上海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深圳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執行會長呂勇先生表

示:「深圳地處珠三角洲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

國內地的橋樑和紐帶。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深

圳已成為中國創新之城的典範。近年來,創客文

化在深圳落地發芽,深圳創客隊伍不斷壯大,數

以千計的創客活躍在深圳的各個角落。今年深圳

首次提出強化創新、創業、創投、創客“四創聯

動”,以形成更強大的創新力量,將深圳打造成

一個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此次深港協同發

展,將充分發揮兩地的創新資源優勢,推動兩地

的創新創業發展。」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先生補充:「這

次與國內四地的合作不但為香港初創科技企業提

供一個更強大的平台,協助它們進軍中國多元化

市場,亦能促進兩地頂尖人才在思想和技術上的

交流,最終加快實現創新理念,帶動整體的經濟

發展,共同締造閃爍未來。」

如欲了解四個科創企業眾創空間及孵化器的資

訊,請參閱本頁底。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前排右一)分別與北京、天津、上海及深圳的眾創空間及孵化器代表簽署協議。

26

港 動 態京

Page 29: BHKAEC - QK108 - 2016.01

有關北京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9月,是清華控股戰略功能平台、清華產業科技創新平台、清華控股成員企業。清控科創作為一家集團公司,旗下包括專注於科技園

區開發建設、產業服務的專業平台——清控科創恆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專注於創投 + 孵化的全新平台——清青創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有關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

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作為「四部一市」共建的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的龍頭

和標志,相繼承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

業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和國家A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累計培育孵化企業160家。

有關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上海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

中心)始建於1988年4月,是上海市科委直屬的非盈利社會公益性科技事業服務機構,也是科技部批准的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中心多年來致力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

孵育服務與管理,新的功能定位和職能又進一步明確中心既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孵

化器,又是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網絡及大學科技園的協調服務機構。

有關深圳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

深圳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經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於2004年在深圳市正式成立。協會是由深圳市各企業孵化機構、咨詢服務機構、投融資機構、科研機構、

高科技企業及個人等自願聯合發起成立。協會的宗旨是協調全市孵化器、加速器、眾創

空間內外交流與合作,使企業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全國政協副主席暨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教授(前排右6)、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前排右5)、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前排右4)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前排右2)。(此圖片來源:香港科技園網頁)

27

港 動 態京

Page 30: BHKAEC - QK108 - 2016.01

12月5日,廣東省科協在香港舉行隆重頒授儀

式,聘請16位香港科技界精英人士作為廣東省

科協第八屆委員會香港特邀委員。省科協黨組

書記、常務副主席何真,黨組成員、專職副主

席馮日光赴港為香港的特邀委員們頒發委員證

及聘書。

廣東省科協舉行第八屆委員會特邀委員(香港)聘任儀式

廣東省科協

聘任儀式由馮日光副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駐

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科部副部長肖家虹

出席儀式並致辭,對受聘的香港特邀委員表示熱

烈的祝賀。何真書記也在儀式上致辭,感謝一直

以來關心和支持廣東省科協事業發展的香港科技

界朋友,希望受聘的香港特邀委員一如既往地關

領導嘉賓與受聘委員合影。

28

港 動 態京

Page 31: BHKAEC - QK108 - 2016.01

注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積極參加廣東省科

協組織的活動,發揮各自的行業和專業優勢,踴

躍參與廣東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

為加強粵港地區科技界的聯繫、推進粵港民間科

技交流與合作貢獻力量。受聘的特邀委員代表蔡

少聰在儀式上發言,感謝廣東省科協的信任,表

示一定不遺餘力,熱心於科協工作和科協事業,

積極促進粵港兩地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副總裁郭明華先生應邀

出席了是次聘任儀式。其他出席的嘉賓還有香

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博士、謝偉銓先生,香港

工程師學會、香港工程界社促會、香港科技協進

會、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香港園

境師學會、香港測量師學會等專業學會的主要負

責人,以及省港澳辦、省科協合作交流部有關人

員。何真書記和肖家虹副部長向受聘的香港特邀

委員頒發了聘書和廣東省科協的委員證,並與大

家合影留念,之後進行了座談,共同探討在世界

經濟深度調整以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推

進實施背景下,香港特邀委員如何積極參與廣東

省科協的活動和支持廣東省科協的工作,進一步

推動粵港科技界的深度合作,助力廣東「一帶一

路」建設。大家表示,願意共同努力,攜手為促

進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為創造粵港合作交流更加

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受廣東省科協委託,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協助籌辦了這次活動。

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何真致辭。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科部副部長肖家虹致辭。

廣東省科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馮日光主持儀式。

29

港 動 態京

Page 32: BHKAEC - QK108 - 2016.01

重華

2015年年末,香港颳起了一股科技熱潮,創新科

技局歷經波折,終於11月20日宣布成立;12月

3-5日,規模盛大的2015年香港國際創客節在赤

鱲角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12月5日,由香

港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徐立之教授

牽頭的港科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Hong

Kong)在禮賓府舉行成立典禮。此時此刻,不知

有多少人還記得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

建華先生在推動香港發展創新科技上所起的開拓

性作用。

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以後,作為首任特區行政長

官的董建華先生,即著手規劃發展創新科技、實

現香港經濟轉型的大計。1998年3月,董先生宣

布成立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技委員會,邀請美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教授擔任主席,

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查懋聲先生、

張立綱教授、鄭海泉先生、高錕教授、廖柏偉教

授、羅仲榮先生、唐英年先生、王美岳博士、黃

子欣先生、王于漸教授,工商局局長和工業署署

長等,委員會「就如何實現香港成為南中國和區

內的創新中心的抱負,向行政長官提出意見」。

該委員會於1998年9月向行政長官提交了第一份報

告,該報告的主要建議被行政長官接納,並納入

1998年的施政報告,包括成立一項五十億元的創

新及科技基金,以及設立應用科技研究院。

1999年7月5日,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田長霖教

授向行政長官董建華提交了第二份報告(最後報

告)。特區政府在當日的新聞公報中表示:「經

過十五個月的努力,創新科技委員會完成各項工

作。期間,社會逐漸建立共識,認為創新科技對

香港將來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力都很重要。」「董

建華說,委員會呈交的兩份報告勾劃出一幅藍

圖,把香港發展成一個由知識帶動及科技密集的

經濟體系。」

決定建設香港科學園

1992年1月,港英時期的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

450萬元,以便政府當局展開第一部分的顧問研

究,探討香港是否需要設立科學園。1994年5月,

財委會批准增加500萬元,以便就如何在香港建立

科學園進行顧問研究。

1997年7月港回歸祖國以後,首任香港特別行政區

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立刻開始落實科學園的建設

工作。1997年10月,董建華於上任後的第一份施

政報告中公布政府會開始在新界沙田白石角發展

科學園。1998年7月7日,政府宣布成立臨時香港

科學園有限公司,負責策劃及發展科學園。在政

府的新聞公報中有這樣的表述:「行政長官在其

首份施政報告中承諾協助香港經濟邁向高科技及

高增值,而興建科學園是其中一個主要項目。」

按照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技委員會第二份報告的

建議,特區政府在1999年9月3日的新聞公報中

宣布「將香港科學園、香港工業科技中心公司和

香港工業邨公司合併」。工商局局長周德熙說:

「政府對委員會在報告中提出非常有用的建議,

深表謝意。再加上較早前在第一份報告的建議,

委員會已勾劃出所需的措施和步驟,幫助我們實

現將香港發展成為創新及科技中心的目標。實施

這些建議將有助改善香港發展成為一個知識為本

和科技密集的經濟體系的能力,並加強我們長遠

的競爭力。」

香港回歸後推動創新科技的開拓者: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30

技 動 態科

Page 33: BHKAEC - QK108 - 2016.01

2002年6月27日,行政長官董建華出席香港科學

園揭幕典禮。他在致辭時說:「香港經濟需要作

出重要的、根本的、深入的和前所未有的轉型。

能夠在這關鍵時刻成功轉型,香港就可再闖高

峰。」「推動創新科技,讓香港經濟走向高增

值,切合經濟全球化、國際市場激烈競爭和科技

廣泛應用所需,是我一貫的重要施政方針。且早

於就任行政長官前,已經提出這樣的主張。過去

幾年,社會各界對香港經濟環境作了深入的反

思,這個過程其實較目前看來帶有更積極正面的

意義。儘管市民或會感到困惑不安,但可喜的是

社會人士,特別是商界,都確認創新科技是香港

未來賴以成功的要素。這種醒悟和認同十分重

要。雖然偶爾會有些個別批評,但社會普遍認同

確有需要因應香港的獨特環境,推動創新科技發

展。」

2004年10月29日,時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

在科學園第一期正式落成暨生物資訊中心開幕典

禮致辭時說:「科學園印證了政府促進創新科技

發展的承諾,和表明我們長遠推動科技計劃的決

心。」「在廿一世紀,創新和科技是知識型經濟

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們致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把香港發展為區內的創新與科技樞紐,並推動創

新、科技和設計的應用,以支援業界向高增值發

展。科學園第一期的落成是一個重要里程碑,標

誌着我們邁向未來的決心和幹勁。」

倡議在港舉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2002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接見訪港的中國科

協名譽主席、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時表示,

內地有許多像朱院士這樣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

重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希望能將他們的感人事

蹟介紹給香港民眾,提議邀請內地傑出科學家來

港,為青少年和市民做科普演講,以倡導熱愛科

學、投身科技的風氣。董先生的建議得到朱光亞

院士的積極回應,並責成中國科協予以落實。

自2003年起,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香港特區

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共同

主辦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開始舉

行,每年邀請內地和香港的傑出華人科學家擔任

主講嘉賓,與香港市民分享他/她們的科研人生和

取得的科技成就。

至2015年,該公開講座系列已舉辦十三屆,累計

講者近60位,內地講者包括:兩彈一星元勳周光

召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中國

火箭專家王禮恒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

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系統總

設計師孫澤洲教授、中國高鐵技術領軍人物何華

武院士、載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一號

太空艙總設計師張柏楠教授、蛟龍號深潛器前線

總指揮劉峰博士、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副總設計

師胡慶豐教授和盧凱教授等;香港講者有:陳子

亭教授、孔祥復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

院士、章梓雄院士、辛世文院士、唐叔賢院士、

香港大學徐立之校長、錢大康教授、支志明院

士、李述湯院士、郭新教授、葉玉如院士、袁國

勇院士、香港科技大學陳繁昌校長、香港浸會大

學校長陳新滋院士、黃乃正院士、香港城市大學

校長郭位院士、任詠華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沈祖堯院士、李澤湘教授、盧寵茂教授、唐本忠

院士、汪正平院士、何建宗教授等。

這種高水準的科學講座,增進了香港社會各界對

祖國內地和香港科技發展的瞭解,也促進了兩地

的學術交流,更在香港的青少年學生中播下科學

的種子,激勵有志者進入科學的殿堂,探索無窮

的科學奧秘。

壯志未酬 來者可追

在「亞洲四小龍」中,香港是唯一沒有高科技和

高增值產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經濟體,傳統的

經濟支柱如轉口貿易趨於萎縮,房地產業難以為

繼,金融服務業一遇國際風吹草動,極易遭受嚴

重衝擊。香港的經濟發展曾在「亞洲四小龍」中

高居榜首,如今已落後新加坡不少,而韓國也正

在追上來。回歸十八年,香港沒有發展出高科技

和高增值產業,遲遲未能實現經濟轉型。

31

技 動 態科

Page 34: BHKAEC - QK108 - 2016.01

回首過去,1997年10月,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其

首份施政報告中承諾協助香港經濟邁向高科技及

高增值」;1998年3月成立的行政長官特設創新科

技委員會,「就如何實現香港成為南中國和區內

的創新中心的抱負,向行政長官提出意見」,至

1999年7月5日,創新科技委員會「呈交的兩份報

告勾劃出一幅藍圖,把香港發展成一個由知識帶

動及科技密集的經濟體系」;以及2002年6月特首

董建華出席科學園揭幕典禮時的致辭,2004年10

月時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在科學園第一期

落成典禮的致辭,強調香港需要經濟轉型,推動

創新科技,讓香港經濟走向高增值;致力提升香

港的競爭力,把香港發展為區內的創新與科技樞

紐。這些都是極具前瞻性的。遺憾的是,這一前

瞻性的發展藍圖沒能實現。

1999年7月5日,特區政府在創新科技委員會提交

第二份報告當日的新聞公報中表示:「經過十五

個月的努力,創新科技委員會完成各項工作。期

間,社會逐漸建立共識,認為創新科技對香港將

來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力都很重要。」後來的發展

情況顯示,這一估計是過分樂觀了。

董建華先生壯志未酬,於2005年3月離開了行政長

官的崗位。此後的香港,在科技發展方面步履緩

慢。第三任特首上任後,僅僅為爭取創新科技局

的成立,就耗去了三年多的時間。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初,作為內地改革開放首

善之區的深圳市,也沒有什麼高科技產業。深圳

希望與香港攜手,利用深圳河套地區,共同發展

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而深圳的這一提議,並未

得到香港的積極響應,除了當時的香港社會並沒

有將深圳放在眼裏,其最大的阻力來自公務員隊

伍的領頭人。十多年過去,如今深圳已成為內地

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發展最為蓬勃的城市,高科

技和高增值產業出口居內地之首,湧現出華為、

中興、騰訊、大疆等一大批國際知名企業。而毗

鄰的香港,發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仍處於起

步階段,更談不上具國際知名度的科技企業。

香港在回歸祖國之初,本來有機會發展高科技和

高增值產業,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也有心推動香

港的經濟轉型,但最終卻錯失了這個極佳的機

會。究其原因乃多方面,1998年突如其來的亞洲

金融風暴重創香港經濟,由港英政府原封不動移

植過來的特區政府系統不能積極有效的配合,全

社會缺乏共識,賺快錢心態仍居主流,等等。

香港無論從高等教育和科研人才,資金和經濟自

由度、信息流通、法治等各方面,都具備發展高

科技和高增值產業的條件,在國家創新驅動和一

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香港面臨前所未有

的發展機遇。發展創新科技,永遠都不過時,往

者已矣,來者可追!

由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牽頭並擔任主席的團結

香港基金(Our Hong Kong Foundation)於2014

年11月10日成立,透過集結各地精英,為特區政

府、公共服務機構及市民提供公共政策分析及建

議。2015年12月18日,該基金會發布了由港科院

創院院長、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領導撰寫

的團結香港基金第二個研究報告—《香港創新科

技業概況》,並舉行「科技創新高峰會」,邀請

社會各界及業內人士,就科創課題出席研討及交

流。誠如該基金會總幹事鄭李錦芬在峰會致辭中

所說:「香港推動創新、創意、創業(三創)已

經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尤其是科創對於香港的

重要性,「科創是一個勢不可擋的大浪潮,未來

世界各地區的競爭,都將會是一場『科技發明』

和『創新能力』的大比拚」。

壯志未酬的董建華先生,正在以另一個角色為

香港發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而努力。這不僅是

董先生個人的願望,更關乎全體香港人的福祉。

董先生的願望實現之日,也就是香港再創輝煌之

時。我們翹首以待!

32

技 動 態科

Page 35: BHKAEC - QK108 - 2016.01

創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 楊偉雄履新

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於2015年11月20日正式成立,負責制訂全面的

創新及科技政策,結合「官產學研」,加速香港的創新、科技及相關

產業的發展。

創科局工作重點如下:

(1) 創科局會更聚焦地推動與世界最頂尖的科研機構的合作。

(2) 創新應用和科技發展是工業升級轉型的動力。創科局會把握「再工業化」及物聯網發展帶來

的契機,推動智能生產,以及研究發展一些適合以香港為基地的工業,創造優質和多元的就

業機會。

(3) 積極研究和推出措施,鼓勵私營機構、風險投資基金及天使投資者在創科方面的投資,包括

研究政府與私人資金共同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可行性。

(4) 聯同相關決策局、部門,以及公私營界別,參與研究推行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措施。

(5) 利用本港的先進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建設香港成為連通的Wi-Fi城市,採納新技術,推動更

開放的應用數據及大數據(big data)。

(6) 研究及推動通過應用創新及科技以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例如利用科技服務長者及弱勢社群

(包括殘疾人士),以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及推廣健康老齡化。

(7) 研究在不違反世貿採購協議的大前提下,推動使用本地的創科產品和服務。

(8) 壯大本港創科人才庫,啟發青年人加入創新創業的行列,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9) 為達到上述目標,檢視各創科機構的工作重點和相互的配合。

香港政府新聞網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先生簡歷 楊先生1977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工程及應用數學學士學位。其後,他分別於1978年及1982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頒授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楊先生於1978年加入英特爾公司任職高級設計工程師,其後在Bain & Company任職策略管理顧問。1983年回到香港後,他加入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任職執行董事及集團副董事總經理。他於2002年出任多家創業投資公司和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的高級顧問及董事。楊先生於2003年獲委任為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並於2010年至2015年2月出任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2015年3月,他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委任為創新及科技顧問,以及行政會議(行政長官的最高諮詢機關)的非官守議員。

33

技 動 態科

Page 36: BHKAEC - QK108 - 2016.01

綜合報導

Academy of Sciences of Hong Kong),正式於

2015年12月5日成立,當天在禮賓府舉行隆重的

成立典禮。行政長官梁振英和港科院創院院長徐

立之,聯同專程來港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

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主持

揭牌儀式。

在院長徐立之教授的領導下,港科院將致力推動

科研及科技教育,促進學術研究和相關討論,並

協助實現香港成為優秀科技中心的目標。同時,

港科院亦會展開研究和定期舉辦會議,聯繫國際

科學專家及商界,就香港科技發展及其相關政策

進行討論。港科院由27名國際知名的創院院士組

成(詳見附表),每位科學家皆對本港的科學發展

有卓越貢獻。

港科院創院院士名單

1. Jean-Marie Lehn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

2. 簡悅威 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

3. 麥德華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4. 崔琦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5. 朱經武 美國休士頓大學

6. Philippe G. Ciarlet 香港城市大學

7. 徐立之 經綸慈善基金及浙江大學

8. 支志明 香港大學

9. 姚期智 清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

10. 黃乃正 香港中文大學

11. 蒲慕明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12. 郭位 香港城市大學

13. 汪正平 香港中文大學

14. 陳新滋 中山大學

15. 葉玉如 香港科技大學

16. 梁智仁 香港醫院管理局

17. 任詠華 香港大學

18. 蕭蔭堂 美國哈佛大學

19. 范上達 香港養和醫院

20. J. S. Malik Peiris 香港大學

21. 鄧青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及 香港科技大學

22. 袁國勇 香港大學

23. 王永雄 美國史丹福大學

24. 盧煜明 香港中文大學

25. 沈祖堯 香港中文大學

26. 張明傑 香港科技大學

27. 陳繁昌 香港科技大學

資料來源:港科院

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右2)、行政長官梁振英(左2)、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右1)和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左1)主持港科院成立揭牌儀式。(圖片來源:大公網)

徐立之牽頭成立港科院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Hong Kong)

34

技 動 態科

Page 37: BHKAEC - QK108 - 2016.01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在港實施十周

年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授牌儀

式」於12月6日在香港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部長

萬鋼教授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主持儀式時

致辭,表揚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及國

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在科研工作的領

先地位。

楊偉雄說:「在這10年間,香港科研界一直努力

不懈。現在,香港已經建有16所夥伴實驗室,涵

蓋多個科技範疇並取得不少成果。」

香港的科研機構和人員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

「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在港實施十周年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授牌儀式」於12月6日(星期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部長萬鋼教授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先生,主持儀式時致辭,表揚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在科研工作的領先地位。萬鋼教授在典禮上向16所夥伴實驗室和首間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頒授紀念品。

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劃,是「內地與香港

科技合作委員會」的重要工作成果。國家重點實

驗室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成

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具備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及良

好的科研設備是先決條件。直至目前,科技部在

香港共批准成立16所夥伴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是201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

李克強訪港時宣布的支持措施。2012年首間香港

分中心在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成立,今年10月科

技部再批准在港新建5間香港分中心。

萬鋼教授在典禮上向16所夥伴實驗室和首間國家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頒授紀念品,並與

楊偉雄主持5間新建香港分中心的授牌儀式。

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夥伴實驗室慶祝在港成立十周年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授牌儀式

35

技 動 態科

Page 38: BHKAEC - QK108 - 2016.01

楊偉雄表示:「我期望香港分中心與主中心的合

作,可以充分善用兩地資源及優勢,合力提升雙

方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的能力,為國家和

本地的產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出席典禮的「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內地

成員來自科技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央

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及深圳市

香港的十六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申請單位 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主任名稱

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年份

香港大學 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管軼教授袁國勇教授

2005

香港大學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沈伯松教授 2005香港中文大學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孔祥復教授 2006香港城市大學 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陳志豪教授 2008香港中文大學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張建華教授 2008香港理工大學 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李榮彬教授 2009香港科技大學 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葉玉如教授 2009香港城市大學 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林群聲教授 2009

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梁秉中教授 2009

香港大學 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吳呂愛蓮教授 2010香港大學 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支志明教授 2010香港理工大學 手性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黃國賢教授 2010香港浸會大學 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蔡宗葦教授 2013香港大學 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徐愛民教授 2013香港中文大學 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沈祖堯教授 2013香港科技大學 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郭海成教授 2013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申請單位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名稱香港分中心主任

名稱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成立年份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湯復基博士 2012

香港理工大學 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鍾國輝教授 2015

香港理工大學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倪一清教授 2015

香港城市大學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呂堅教授 2015

香港科技大學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唐本忠教授 2015

香港科技大學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陳光浩教授 2015

科技創新委員會。港方成員來自創新及科技局、

創新科技署、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香港城

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

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園

公司、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物流及供應鏈

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和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

有限公司。

36

技 動 態科

Page 39: BHKAEC - QK108 - 2016.01

莫毅明教授簡歷 莫毅明教授1975年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1980年於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法國巴黎大學任教,1994年回港在香港大學數學系任教至今。莫教授長期致力於多複變函數論、複微分幾何與代數幾何的研究,曾獲美國Sloan獎、美國總統年輕研究人員獎、1998年度裘槎獎、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9年度美國數學會Bergman獎。莫教授多年來積極參與數學學術研討及發展—於2002至2014年擔任《數學發明》編輯委員,於2010年擔任數學界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茲獎之選委,及分別於2006年及2014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擔任「代數幾何與複幾何小組」和「分析與其應用」學科小組的核心選委。莫教授亦為港大數學研究所所長,致力發展

研究平台促進各地學術的交流。

港大莫毅明教授獲選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謝仕榮衛碧堅基金

教授(數學)及數學系講座

教授莫毅明教授,經內地權

威專家推薦,剛於2015年12

月7日獲中國科學院選為數學

物理部院士,為本屆入選的

唯一一位本地學者。

對於是次獲選,莫教授感到非常高興。他說:

「對於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感到非常榮幸與

非常高興。這次獲選,不但是對我的學術成就的

一種確認,也是對我長期以來對香港以至中國大

陸的數學學科的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的一種認

同。」港大校長馬斐森教授恭賀莫教授獲選為中

國科學院院士,馬斐森教授表示:「此項殊榮確

認了莫教授在數學研究上的重大貢獻,同時亦反

映及進一步強化香港大學(港大)的學術研究在國

家、以至世界上的地位。港大對莫教授的成就引

以為傲,感謝他過去二十多年來對港大作出的承

擔。我們對莫教授傑出的成就衷心祝賀。」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國家在科學技

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中科院院士從全國最優秀

莫毅明教授

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全體院士大

會是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學部主席團是院士大

會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機構,由中國科學院院長

擔任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現設有數學物理學部、

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

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六個學部。本屆共有61名中

國科學院院士和12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入選。

有關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最新公佈,可瀏覽以下網

址:http://www.casad.cas.cn/doc/16401.html

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香港院士(整理:本中心資訊與出版部)

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

技術及工程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舉凡對國家科學技術

或工程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

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

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

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

國籍學者、專家),可獲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37

技 動 態科

Page 40: BHKAEC - QK108 - 2016.01

新華網

近兩個多月以來,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作為中國內地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而備受關

注。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中國籍科學家屠呦呦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

斯塔夫手中領取了諾貝爾醫學獎。這不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團隊的巨大成功,也是中醫藥走向世

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當地時間16時30分許,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長套裙,與其他領獎人逐一登上領獎台就座。諾貝爾基

金會主席卡爾-亨里—克․赫爾丁首先致辭,歡迎獲獎者來瑞典參加頒獎儀式。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代表分別介紹了該獎得主屠呦呦以及另兩名科學家威廉․

坎巴利和大村智的獲獎成就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頒發了諾貝爾獎證書、

獎章和獎金。頒獎現場迴盪着嘉賓表達祝賀的掌聲。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

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也在頒獎儀式上獲頒各自的獎

項,瑞典王室成員、政界領導人及其他各界人士1300餘人出席頒獎儀式。

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化學獎得

主為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

阿齊茲․桑賈爾;文學獎得主為白俄羅斯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經濟學獎由擁有

英國和美國國籍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獲得。

12月10日是瑞典工業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都安排在這一天舉行。

屠呦呦獲頒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結束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展示獲得的獎章。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新華社記者攝)

38

技 動 態科

Page 41: BHKAEC - QK108 - 2016.01

黃妙琴

香港院校科研發展兩大失衡點

引言 繼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成立、港科院誕生後,團結香港基金上月(12月)發表了題為「香

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的研究報告,該項研究由世界知名科學家、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

之教授領導。協助撰寫報告的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恩榮接受專訪時表示,有效

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商界及學界聯手合作,而經過評估三方在科研發

展方面的狀況後,發現當前學界出現了兩大系統性失衡,極待政府改革破局。

一份報告說,自從英國把社會影響力納入評核標

準,學術界與商界合作的積極性得以提升,其成

效顯著,起了立竿見影的作用。故此,團結香港

基金的研究報告建議港府改革績效評核指標,參

照英國的做法,引入量度對社會經濟等影響力的

指標,例如專利授權、版權收益、出版書籍、社

區服務等等,增加學者從事下游研究的誘因。

失衡二:研究撥款競爭成分偏低

第二是教資會的研究撥款分配失衡。張恩榮指

出,現時大部分研究撥款不是以競逐形式發放。

目前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研究撥款來源,主要是

來自整體補助金其中的研究撥款用途(亦稱R.

Block,直資研究撥款)及經研究資助局(RGC,

下稱研資局)發放的撥款,前者以RAE評核系統

作為決定資助金額的依據。

教資會曾於2011年建議在科研撥款方面加入競爭

成分,從2012年起的九年間逐步擴大直資研究撥

款的競爭比重至50%。以2012至2015預算年度為

例,在160億元的整體補助金當中,有40億元是

直資研究撥款,但含競爭成分的直資研究撥款仍

只佔大約一成。即使將直資研究撥款和研資局的

資助金加起來,以競逐形式發放的資助金仍只佔

整體撥款的三成左右,與英國、美國、韓國相比

差之千里。

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多年來停滯不前,按團結

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恩榮分析,實與兩個失

衡問題有關:第一,現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UGC,下稱教資會)對各間大學的研究撥款考

慮,主要是以「研究評審工作」(RAE)結果作

為評審標準,而評分取決於學術論文的數量及其

在國際期刊刊出的數量等。

失衡一:科研績效評核側重論文

「現行的研究撥款機制偏重於論文發表,結果學

術研究只停留在理論、研究、論文發表的階段,

大學的研究成果大多沒有商品化。」張恩榮說,

香港有必要重新檢討現有的大學科研撥款評審制

度,不然為了出版學術論文,教授已疲於奔命,

更遑論研究商品化及加強與工商界合作。

在英國牛津大學取得比較社會政策碩士學位的張

恩榮,比較過英國和香港政府在科研撥款上採用

的績效評核指標。他說英國已開始著重學術以

外的影響力,自2014年起在「卓越研究框架」

(REF)加入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影

響力(20%);雖然學術成果仍是最主要的指標

(65%);其餘為其對研究基礎所起的激活及持

續性作用(15%)。

他引述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Dame Ann Dowling的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恩榮

39

技 動 態科

Page 42: BHKAEC - QK108 - 2016.01

徵稿啟事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的獨家刊物,每季度出

版,目標讀者是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學術人

員,內容同時上載「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體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

色和科研成就等,徵稿與廣告詳情請與我們聯絡。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email protected] / Tel: 2893 6355

張恩榮稱,在科研撥款中增加競爭式資助的比

重,有利於推動卓越科研成果。雖則研資局的

資助金全是競逐式的,但規模只有教資會直資

研究撥款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撥款分配過於

零散,令平均項目撥款最高也不超過7500萬港

元。

參考外國例子 掌握平衡的藝術

「我們建議政府向研資局的研究基金額外注資

500億港元作為儲備(現為230億港元),以加大

研資局的資助金規模至與直資研究撥款相若。」

他補充說,目前研資局每年撥款約11億元,當研

究基金增加至730億元時,期望每年能撥出30-40億元,與直資研究撥款數目相近。他認為政府有

必要在加大研資局的資助金規模之餘,照顧不同

類型科研的特點和撥款需要,增加對大型科研項

目的支持。

發展創新科技可提升香港競爭力及經濟活力,使

經濟結構朝向高增值,甚至有助解決香港產業單

一化問題。「不少研究都指出,發展創新科技可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社會向上流動力,創造更多

高端的就業機會。」

張恩榮稱,基礎研究和學術論文當然應獲得重

視,但在推動卓越研究和回應社會與經濟需要之

間需要取得平衡。至於平衡點在哪裡,可參考外

國的成功實例。

創新科技產業潛力巨大

任何城市要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人才和資金缺一

不可。張恩榮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不

愁沒有資金,更不乏優秀人才。「由經濟合作與

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

劃(PISA),每隔三年便對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

歲學生進行能力評估。2012年,香港學生在科學

和數學分別排名第二及第三。」

他說,本地大學在科學和工程學的世界排名亦甚

高,尤其是電子工程學系、計算機科學系、數學

系、化學工程學系、化學系等,多間本地大學都

位列全球三十名以內,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的計算

機科學系全球排名第八,香港大學的化學系全球

排名二十三。

香港的教資會亦按照國際準則,最近評審了

(2007年10月至2013年9月)由八間受資助院校

提交的研究項目,其中34%達到「國際卓越」水

平,另有12%更獲國際專家評為「世界領先」水

平。這些都在在反映無論是學生的科學訓練,抑

或是大學的學術成就,香港即使說不上是世界頂

尖,也肯定是卓越的,為創新科技發展提供了優

秀人才的基礎。

張恩榮總結說,香港具備充足的條件發展創新科

技產業,惟必須重新找到上述的平衡點,創新科

技業才有望展翅高飛。

40

技 動 態科

Page 43: BHKAEC - QK108 - 2016.01